浙江省绍兴市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1)从来文章都提倡简练,而
fán
rǒng
tuō
tà
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
《简笔与繁笔》)
(2)这种方法很容易被错误地应用,而滥用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的可能性是
hài
rén
tīng
wén
的。(《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3)这难道是在这场为获得自由而从事的
jīan
kǔ
zhuó
jué
的斗争中,一个聪明人所应持的态度吗?(《不自由,毋宁死》)
2.默写填空。
(1)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五人墓碑记》)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3)
▲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4)
▲
,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5)沧海月明珠有泪,
▲
。
(《锦瑟》)
(6)
▲
,到黄昏、点点滴滴。
(《声声慢》)
(7)只在此山中,
▲
。
(《寻隐者不遇》)
3.解释“哨子”的含义
如果把因疫情而不幸去世的李文亮医生称为“吹哨子的人”,那么,艾芬医生就是“发哨子的人”了。
哨子:
▲
4.根据语境,将下面的选项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只填序号)
同样的交际任务可以通过不同的修辞手段、修辞方法来完成。
▲
,
▲
。比如,传说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之时,屡次失利,于是上奏皇帝说“臣屡战屡败”,但这句话后被改成了“臣屡败屡战”,
▲
,
▲
;
▲
,
▲
。
①选择不同的语序,就是完成同样交际任务的修辞方法之一
②后者则不一样,它突出了虽败犹战、不屈不挠的斗志
③这种修辞效果的取得,所依靠的主要是语序
④前者突出了屡战的结果是屡败,暗含了指挥不力、作战无能
⑤修辞手法相同,语序不同,话语意义、修辞功能、修辞效果也不一样
⑥虽然只是细微的词序变化,但表达效果迥异
5.根据下面的材料,请你适合“情境”,并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写一段50字以内文字,致敬科比。
北京时间1月27日清晨四点,科比·布莱恩特乘坐的私人直升飞机因天气原因失事,一代篮球巨星连同他最爱的二女儿,包括机上其他成员共9人罹难……人间少了“小飞侠”,世上再无“黑曼巴”!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68题。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易:交换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被
C.窃计欲亡走燕
亡:逃离
D.而束君归赵矣
束:结束(结果性命)
7.下面关于特殊句式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后置)
B.君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
C.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定语后置)
D.而君幸于赵王(被动句)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0题
粤令性悦谀,每布一政,群下交口赞誉,令乃欢。一隶欲阿其意,故从旁与人偶语曰:“凡居民上者,类喜人谀,惟阿主不然,视人誉篾如也耳。”其令耳之,亟召隶前,抚膺高蹈,嘉赏不已,曰:“嘻,知余心者惟汝,良隶哉!”自是昵之有加。
(选自《应谐录》)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每布一政
(2)一隶欲阿其意
(3)自是昵之有加
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句子。
凡居民上者,类喜人谀,惟阿主不然,视人誉篾如也耳。
(三)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完成11—12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草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11.能体现本诗“景情一致,互为交融”的两个“意象”是
▲
和
▲
。
12.请赏析颔联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四)阅读《在马克思目前的讲话》节选,完成13—15小题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
▲
。
13.文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14.在第二节空格处填上合适的称谓。
15.结合文本,理解画线句子“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的含义。
(五)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16-19小题
万物生长
胡宝林
从城里医院回到老屋,母亲躺在了炕上。
屋内阴凉,母亲盖上了被子,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天花板。一片岑寂。墙上的年画,柜上的杯子,箱子上的衣物,角落里的鞋子,以原来的姿势站卧,安安静静。唯有柜上的时钟的声音,异常清晰,冷峻如往。老屋,就这样容留了从医院归来的母亲。医生说,躺过春天和夏天,她的身体才有望恢复,不再疼痛。
无法行走的母亲躺在老家的土炕上,而屋外,春天正在发生。
地里,大片大片的青麦正在生长。这是青色的海,麦子的海。这海,从小河边漫上山坡,跃上一层一层的梯田,奔涌着,直上山梁而去,与蓝蓝的天空相互激荡。那绿色的海,是一年中,这个山沟最博大的色彩,含蓄着一种似要溢出的情。麦穗还未出头,日光在一片片叶子弯腰的节点上反射,像无数的星点。一颗叶片上的露珠,亮晶晶的,耀眼成一颗太阳。细看,一片片长长的韭叶似的绿叶,在拽着细细的麦秆拔节。一节,两节,那叶子仿佛等不及麦秆迟钝的成长,把自己高高长长伸展开来,比麦秆还高。谷雨前的这个晌午,山沟里亿万株麦苗,就这样被数亿片叶子拽着,拔开骨节,朝天生长,仿佛要把这片绿色的海拽向天空。
河道里,一片静谧。野草们得了水的滋润、阳光的关照,一株株,伸长脖子,张开双手,在进行绿的无声的合唱。河边的老杨树,笔直地刺向天空,叶片像梦幻的精灵一般,挂在老树枝上。老杨树,又抽出了新尖,拔节向天。远远看去,像笼了淡淡的黄纱。雍峪河,流淌在树荫、草丛簇拥的谷道。水头,将一节节的水流从山里拽出,越长越长,无声地向北逶迤而去,像白练。几只鸟儿,仿佛是为了衬托这晌午的寂静,在枝头鸣叫。偶尔,幼鸟跳起,振翅平飞,幼鸟脚上与翅上的骨节,也在这个春天拔节。
春天在身外发生,万物拔节生长,生机勃勃向高处向远处行走。而母亲躺在一片寂静之中,被疼痛软禁在土炕之上,只能任思绪的天眼在庭院、村野漫漫游走视观迷迷糊糊中,所有的一切都恍恍惚惚、迷迷离离。忽然,她看见,一株枣树开着小花儿,向天直长,长,长,挺拔的身躯越过山梁,直向天上的云朵长去,周身的骨节嘎嘎作响。母亲平躺的身躯,也在长,越长越长,从秦岭根,一直长到渭河边,又越过渭河,向北原长去,她的骨节也在簌簌作响。母亲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长的自己。
这株枣树,似曾相识。母亲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也像屋旁的树、地里的麦、路边的草一样,在春天这个时候拔节生长。那是一个小女孩又惊喜、又害羞、又慌乱的年龄。阳光照耀,她的身体内涌动着不可名状的热量。她的骨节籁簌拉开,个头噌噌上蹿,原先的衣裳短小了。她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姑娘,出落成了一个大姑娘。外婆说,你长得比家门前的枣树还快。几十年过去,老屋变成麦田,外婆长眠于东坡,枣树不知去向何方。母亲在梦里一次次寻找,今天终于找见,原来,原来它长到天上去了。
世间好多东西的生长,都是从地往天行走,像河边的树、草。还有一些东西,与天地平行,从此往彼行走,像门前的山梁、小河、大路。唯有人,白天,竖立天地之间,从地往天生长;晚上,却与天地平行,从脚往头生长现在,母亲在白天只能和在黑夜一样。
当身躯越过渭河的时候,母亲倏然一惊,为自己飞一样的生长惊奇。她一下子醒了,回到现实中来。其实,到了60岁,无论竖立还是平行,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她已不再生长。她的身体,已经达到了自己的限度。但是,今春这番髋部难忍的疼痛袭来,在城市的医院拍X光片、做CT、核磁共振之后,医生指着一张张大大的片子说,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这是所有疼痛的来源。
蜿蜒北去的小河,腰身那么长,腰椎间盘突出那么多来回,也没见喊疼,留下的是优美的曲线。从秦岭延伸出来经过门前的山岭,几十里长的身躯,骨质增生一段两段,也没见佝偻,跌宕的脊线反倒更加生动。但是,和小河、山梁共度岁月的人不一样。少女时代的春天,母亲身体生长,带来的是惊喜。尽管,骨节生长时,偶有疼痛,但很快就过去,从不曾在意。而今渐近老年,身骨一点点些微的突出和偶然增加的生长,带给母亲的却是钻心的疼痛。
春天,万物生长,母亲曾经青春的身躯却不堪一点点腰椎骨头生长的疼痛。她在向老年过渡的门槛上站立不稳,疼痛难忍,只能躺在草木生长的春天里。但母亲没有喊出来,在漫长的生活中,比这更为疼痛的疼痛都没有击败过她。一个农妇的坚韧,有时超越人们的想象。
我,那个曾经在院中奔跑的男孩,站在院中,看着绿树,想着母亲。
16.解释“母亲平躺的身躯,也在长,越长越长,从秦岭根,一直长到渭河边……”中加点的“越长越长”的意思。
17.赏析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8.把“万物生长”这个标题替换成“万物拔节”,你认为可以吗?简述理由。
19.本文写作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做具体分析。
三、作文(40分)
20.请以“队形”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中不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个人信息;(2)注意文体规范和书写规范;(3)不少于700字。
浙江省绍兴市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1)从来文章都提倡简练,而
fán
rǒng
tuō
tà
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
《简笔与繁笔》)
(2)这种方法很容易被错误地应用,而滥用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的可能性是
hài
rén
tīng
wén
的。(《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3)这难道是在这场为获得自由而从事的
jīan
kǔ
zhuó
jué
的斗争中,一个聪明人所应持的态度吗?(《不自由,毋宁死》)
【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解答】答案:
(1)繁冗拖沓
(2)骇人听闻
(3)艰苦卓绝
【点评】同音字的类型:
1.音同形似,即读音相同,形状也相似。
例如:“松弛”的“弛”与“奔驰”的“驰”,读音完全相同,形状相近而意义不同,极易用错。还有“品尝”的“尝”与“赔偿”的“偿”、“嘹亮”的“嘹”与“撩拨”的“撩”,都属这类情况。
2.音同形异,即读音相同,形状不同。
例如:“贡品”与“供品”、“法制”与“法治”,这几组词由于读音相同,在实际运用中极易张冠李戴,导致失误。
2.默写填空。
(1)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五人墓碑记》)
(2)夫如是,故远人不服,
▲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3)
▲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4)
▲
,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
(5)沧海月明珠有泪,
▲
。
(《锦瑟》)
(6)
▲
,到黄昏、点点滴滴。
(《声声慢》)
(7)只在此山中,
▲
。
(《寻隐者不遇》)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
【解答】故答案为:
(1)素不闻诗书之训(重点字:素、训)
(2)则修文德以来之(重点字:修、德)
(3)谨庠序之教(重点字:谨、庠)
(4)亦余心之所善兮(重点字:善)
(5)蓝田日暖玉生烟(重点字:蓝、暖)
(6)梧桐更兼细雨(重点字:梧、桐)
(7)云深不知处(重点字:深)
【点评】《离骚》名句辑录: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5)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3.解释“哨子”的含义
如果把因疫情而不幸去世的李文亮医生称为“吹哨子的人”,那么,艾芬医生就是“发哨子的人”了。
哨子:
▲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理解句子需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需要理解句子的句内意义。所谓“句内意义”是指句子的语境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需要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产生的意义。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反语、双关、委婉等,表达的往往是句外意义,常常是考查的重点。
【解答】句子中的“哨子”不是字面意义的哨子,而带有比喻义。艾芬医生先发现了新冠病毒,觉得非常危险,后来李文亮向外界发出预警,告诉大家新冠肺炎非常危险。所以这个哨子带有预警作用,是向大众预警危险的。所以“哨子”的含义是危险预警。
故答案为:
危险预警
【点评】理解句子几个注意:
1.对语句的理解也必须建立在对全文的理解之上,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
2.任何内容都为中心服务,因而,我们在做题目时要始终保持一种“中心意识”。在对句子的理解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作者这样写可能会表达什么情感,或者表现什么主旨,所以,作者的情感或主旨就或多或少的成为了答案的一部分。
3.重要句子往往不是很简单的,所以我们在做题目的时候,不能把几种方法割裂开来,结构复杂的句子中的每个分句中还有关键的词语,并且还用了修辞手法,因此我们要拥有整体意识,要综合运用。
4.把握表达还原的原则:敛去浮华,回归本质。
4.根据语境,将下面的选项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只填序号)
同样的交际任务可以通过不同的修辞手段、修辞方法来完成。
▲
,
▲
。比如,传说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之时,屡次失利,于是上奏皇帝说“臣屡战屡败”,但这句话后被改成了“臣屡败屡战”,
▲
,
▲
;
▲
,
▲
。
①选择不同的语序,就是完成同样交际任务的修辞方法之一
②后者则不一样,它突出了虽败犹战、不屈不挠的斗志
③这种修辞效果的取得,所依靠的主要是语序
④前者突出了屡战的结果是屡败,暗含了指挥不力、作战无能
⑤修辞手法相同,语序不同,话语意义、修辞功能、修辞效果也不一样
⑥虽然只是细微的词序变化,但表达效果迥异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得体的能力。解答时,首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语境,判断空格处内容与前后文的衔接。然后分析选项所给句子,辨明其间的逻辑关系。解答过程中还要抓住关联词等关键性词语分析判断语句的衔接。
【解答】根据上下文不难看出,第一道横线必须既能承接上文,又能开启下文,上文总谈修辞,下文举例谈语序,于是可知①是最好的承接语句。⑤则是对①的阐释。⑥中“虽然只是细微的语序变化”一语,可承接此处上文。④和②分别按前后顺序对⑥进行说明,而③则是进行总结的话语。所以正确的顺序应该是:①⑤⑥④②③。
【点评】句子排序答题技巧:
(1)把握基本内容。首先应对所有语句进行总体分析,初步判断需调整语段的基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基本内容倾向,然后抓住其关键语句及能表明层次的语句。
(2)初步分层归类。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初步确定开头、主体和结尾,并把有关语句分层次归类。这样可把众多的语句先划分为几个小组,便于局部小范围排序。
(3)连缀排列顺序。这是排序的关键一环。一般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即先将其中连缀特征明显的句子连接成若干个小句群,然后再把这些小句群连成大句群。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4)检查调整确定。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分析思路是否清晰并自然贯通,结构是否相对完整,句间层次关系是否恰当。若检查出有不当之处,立即调整。在整体审视之后,可最终确定。
5.根据下面的材料,请你适合“情境”,并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写一段50字以内文字,致敬科比。
北京时间1月27日清晨四点,科比·布莱恩特乘坐的私人直升飞机因天气原因失事,一代篮球巨星连同他最爱的二女儿,包括机上其他成员共9人罹难……人间少了“小飞侠”,世上再无“黑曼巴”!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表达任务,依据表达任务组织语言,注意表达的准确、连贯、得体、简明等要求。
【解答】本题的写作任务是“致敬科比”,并要适合“情境”、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考生可围绕对科比精神的赞美与其英年早逝的遭遇角度进行写作,注意语言的连贯、得体,字数控制在50字内即可。比如科比职业生涯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在凌晨四点就来到球馆练球,他永不服输的“曼巴精神”激励了很多人,可采用比喻、排比等修辞对其表示敬意,赞扬其永不服输的精神。
参考示例:
他是洛杉矶凌晨四点的那颗星,是篮球之神敬佩的小飞侠,是球场上万人瞩目的黑曼巴。愿逝者安息,精神常存。
【点评】综合读写: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3)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4)从题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68题。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易:交换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被
C.窃计欲亡走燕
亡:逃离
D.而束君归赵矣
束:结束(结果性命)
7.下面关于特殊句式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后置)
B.君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
C.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定语后置)
D.而君幸于赵王(被动句)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应掌握方法并结合语境推断。
(2)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能够非常熟悉在整个中学阶段所学到的各种特殊句式尤其是那些有特殊标志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等,做到会判断、会翻译、会鉴赏。
(3)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解答】(1)D.“束”应解释为“捆绑”。译文:并且把您捆绑起来然后交给赵王。
故选:D。
(2)C.应为“状语后置”。其正常语序为“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于)境上会”。译文:我曾经跟随大王在我们国家边境上和秦王见面。
故选:C。
(3)“肉袒”:袒胸露臂。“则”:那么。“幸”:副词,侥幸。“脱”:赦免。译文: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向大王请罪,(那么)您也许能侥幸得到赵王的赦免。
答案:
(1)D
(2)C
(3)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向大王请罪,(那么)您也许能侥幸得到赵王的赦免。
参考译文: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到欺骗;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来攻打。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宦官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你是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的?”缪贤回答说:“微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劝阻我不要去,问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情愿跟您交个朋友”。因此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燕王。’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从赵国逃亡到燕国去,燕国惧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
【点评】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因为不理解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就不能理解文意,也就无法进行文言文翻译。因此,考生对于考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常见的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一定要熟悉其用法。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0题
粤令性悦谀,每布一政,群下交口赞誉,令乃欢。一隶欲阿其意,故从旁与人偶语曰:“凡居民上者,类喜人谀,惟阿主不然,视人誉篾如也耳。”其令耳之,亟召隶前,抚膺高蹈,嘉赏不已,曰:“嘻,知余心者惟汝,良隶哉!”自是昵之有加。
(选自《应谐录》)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每布一政
(2)一隶欲阿其意
(3)自是昵之有加
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句子。
凡居民上者,类喜人谀,惟阿主不然,视人誉篾如也耳。
【分析】(1)本题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应对此类试题,平时要广泛积累常见实词的意义,尤其是课本中出现实词。作答时,考生要依据实词的本义,并结合语境、语法来判断实词在句子中的正确意义。与语境中的意义和所需词性相符的解释才是正确的解释。
(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解答】(1)①发布(实施);译文:每次发布一项政令;②奉承;译文:一个徒隶想要阿谀奉承他;③亲近;译文:从此之后越来越亲近他了。
(2)“居民上者”,做官的人;“类”,大都;“篾如”,轻视的样子。
译文:但凡做官之人,都喜欢听人家拍马屁,唯独我们主人不一样,把别人的赞誉(看得)十分轻视。
答案:
(1)①发布(实施);②奉承;③亲近。
(2)但凡做官之人,都喜欢听人家拍马屁,唯独我们主人不一样,把别人的赞誉(看得)十分轻视。
参考译文:
??粤令喜欢听奉承话,每实施一个政令,其手下都交口称赞,哄他开心。一个官员想拍他马屁,故意在一旁和人家悄悄地说:“但凡做官之人,都喜欢听人家拍马屁,唯独我们主人不一样,把别人的赞誉(看得)十分轻视。”粤令听见了,把他叫过去,拍着胸口,跳跃起来,对其赞赏有加,说道:“理解我的人,只有你呀!好差役啊!”之后就与他越来越亲近了。
【点评】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三)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完成11—12题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草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11.能体现本诗“景情一致,互为交融”的两个“意象”是
▲
和
▲
。
12.请赏析颔联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能力,具体考查景情关系。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读懂诗歌,分析意象特点,分析情感,同时也要抓住诗歌中直接抒情的词语或诗句,再反向鉴赏诗歌的意象,最后分析总结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积累诗歌中常见的手法类型,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并鉴赏其作用,分析诗人感情。
【解答】(1)此诗写感时伤乱,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望归之情。此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落照”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看似写景,实则写唐王朝的衰落。而“衰鬓”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
(2)“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因自己不得归乡,所以夜有所梦,家乡在自己梦中出现,采用了连续的问句。不知道自己现实中何时才能回家,后句想象在春天里他人返家的景象,流露出羡慕之意,形成强烈的对比。时代动乱,浮生短促,诗人通过“梦”来描写细微的心理情态,想在梦中召回一些因战乱丧失的美好事物,这种心情相当悲哀、细微。
答案:
(1)落照,衰鬓
(2)颔联使用设问(疑问)句,连续发问,直抒胸臆,抒发思归之情。“家在梦中何日到”写家乡频频出现在梦中却不能回去的遗憾失落,“春来江上几人还”则又想象在美好春光里该有多少游子轻舟返家,流露出羡慕,形成了反差。诗人的愁苦、无奈,通过细腻的描写、深刻的对比,情真意切,震撼人心。
译文:
东风吹着那细细春雨洒过青山,回望长安城中房舍叠嶂,草色闲闲。
故园就在梦中,可是何时才能归还?那春天的江面上来来往往的人,有几个是回去的呢?
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
又有谁理解我这位读书人,生逢乱世,孤身一人,满头白发,形容憔悴,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
赏析: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却望”,是回头望。“千门”,泛指京城。“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大历十才子”擅长描写细微的心理情态。(《小澥草堂杂论诗》)他们伤时感乱的情绪,常通过“醉”和“梦”表现出来,像“我有惆怅词,待君醉时说”(李端《九日寄司空文明》),“别后依依寒梦里,共君携手在东田”(《送冷朝阳还上元》),“宿蒲有归梦,愁猿莫夜鸣”(钱起《早下江宁》)等等。他们写醉,是因为清醒时感到痛苦而无奈,只有在醉中才会稍微得到解脱。写“梦”,是感到时代动乱,浮生短促,或者想在梦中召回一些因战乱丧失的美好事物,这种心情相当悲哀、细微。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川原”即家乡,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衰鬓”,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沈德潜说“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确实如此。
此诗写感时伤乱,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望归之情。此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景抒情,笔法老辣,体现了“大历十才子”诗中的“阴柔之美”。
沈德潜《唐诗别裁》用这首诗作例子,将大历诗与盛唐诗进行了一番比较:“诗贵一语百媚,大历十子是也,尤贵一语百情,少陵摩诘是也。”并说这首《长安春望》“夷犹绰约,风致天然”。这种“阴柔之美”,主要表现在诗中浓重的悲哀情绪。诗人感乱思家,眼中所见,心中所思,无非都是伤心之景,悲哀之情,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读后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这正是阴柔美的表现。姚鼐《复鲁絜非书》论具有“阴柔之美”的文章云:“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如人也,谬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乎其如喜,愀忽其如悲。”所谓“如叹”“如有思”“如悲”的阴柔这美,正是《长安春望》及“十才子”许多诗篇审美特征的概括。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四)阅读《在马克思目前的讲话》节选,完成13—15小题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
▲
。
13.文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14.在第二节空格处填上合适的称谓。
15.结合文本,理解画线句子“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的含义。
【分析】(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除了熟练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外,还要弄清句子结构,理解句子意思,最后通过反复试读,体会停顿,揣摩语气来确定答案。
(2)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必须结合语境,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判断。
(3)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句子中的词语的语境含义。解答时,要注意将句子放入原文,联系上下文语境,准确判断词语的内涵。
【解答】(1)根据语境,“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是在解释前文的“每一个新发现”,所以,此处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解释”。
(1)结合“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可知,这里所填内容应与“科学家”相对应;再结合“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可以推断,此空应填“革命家”。
(3)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要抓住“喜悦”和“非同寻常”两个关键词语,“喜悦”是因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非同寻常”的喜悦则体现了对“革命”的追求是马克思最大的“科学兴趣”,从而体现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答案:
(1)解释
(2)革命家
(3)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马克思首先是一位革命家。对“革命”的追求是马克思毕生的“科学兴趣”。
【点评】破折号的常见作用:1.表示解释;2.表示语音的延长;3.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4.表示插说;5.加强重点;6.分行举例;7.用在副标题前;8.标明作者;9.补充说明;10.引出下文;11.表示意思的递进;12.表示总结上文;13.表示话未说完。
(五)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16-19小题
万物生长
胡宝林
从城里医院回到老屋,母亲躺在了炕上。
屋内阴凉,母亲盖上了被子,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天花板。一片岑寂。墙上的年画,柜上的杯子,箱子上的衣物,角落里的鞋子,以原来的姿势站卧,安安静静。唯有柜上的时钟的声音,异常清晰,冷峻如往。老屋,就这样容留了从医院归来的母亲。医生说,躺过春天和夏天,她的身体才有望恢复,不再疼痛。
无法行走的母亲躺在老家的土炕上,而屋外,春天正在发生。
地里,大片大片的青麦正在生长。这是青色的海,麦子的海。这海,从小河边漫上山坡,跃上一层一层的梯田,奔涌着,直上山梁而去,与蓝蓝的天空相互激荡。那绿色的海,是一年中,这个山沟最博大的色彩,含蓄着一种似要溢出的情。麦穗还未出头,日光在一片片叶子弯腰的节点上反射,像无数的星点。一颗叶片上的露珠,亮晶晶的,耀眼成一颗太阳。细看,一片片长长的韭叶似的绿叶,在拽着细细的麦秆拔节。一节,两节,那叶子仿佛等不及麦秆迟钝的成长,把自己高高长长伸展开来,比麦秆还高。谷雨前的这个晌午,山沟里亿万株麦苗,就这样被数亿片叶子拽着,拔开骨节,朝天生长,仿佛要把这片绿色的海拽向天空。
河道里,一片静谧。野草们得了水的滋润、阳光的关照,一株株,伸长脖子,张开双手,在进行绿的无声的合唱。河边的老杨树,笔直地刺向天空,叶片像梦幻的精灵一般,挂在老树枝上。老杨树,又抽出了新尖,拔节向天。远远看去,像笼了淡淡的黄纱。雍峪河,流淌在树荫、草丛簇拥的谷道。水头,将一节节的水流从山里拽出,越长越长,无声地向北逶迤而去,像白练。几只鸟儿,仿佛是为了衬托这晌午的寂静,在枝头鸣叫。偶尔,幼鸟跳起,振翅平飞,幼鸟脚上与翅上的骨节,也在这个春天拔节。
春天在身外发生,万物拔节生长,生机勃勃向高处向远处行走。而母亲躺在一片寂静之中,被疼痛软禁在土炕之上,只能任思绪的天眼在庭院、村野漫漫游走视观迷迷糊糊中,所有的一切都恍恍惚惚、迷迷离离。忽然,她看见,一株枣树开着小花儿,向天直长,长,长,挺拔的身躯越过山梁,直向天上的云朵长去,周身的骨节嘎嘎作响。母亲平躺的身躯,也在长,越长越长,从秦岭根,一直长到渭河边,又越过渭河,向北原长去,她的骨节也在簌簌作响。母亲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长的自己。
这株枣树,似曾相识。母亲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也像屋旁的树、地里的麦、路边的草一样,在春天这个时候拔节生长。那是一个小女孩又惊喜、又害羞、又慌乱的年龄。阳光照耀,她的身体内涌动着不可名状的热量。她的骨节籁簌拉开,个头噌噌上蹿,原先的衣裳短小了。她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姑娘,出落成了一个大姑娘。外婆说,你长得比家门前的枣树还快。几十年过去,老屋变成麦田,外婆长眠于东坡,枣树不知去向何方。母亲在梦里一次次寻找,今天终于找见,原来,原来它长到天上去了。
世间好多东西的生长,都是从地往天行走,像河边的树、草。还有一些东西,与天地平行,从此往彼行走,像门前的山梁、小河、大路。唯有人,白天,竖立天地之间,从地往天生长;晚上,却与天地平行,从脚往头生长现在,母亲在白天只能和在黑夜一样。
当身躯越过渭河的时候,母亲倏然一惊,为自己飞一样的生长惊奇。她一下子醒了,回到现实中来。其实,到了60岁,无论竖立还是平行,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她已不再生长。她的身体,已经达到了自己的限度。但是,今春这番髋部难忍的疼痛袭来,在城市的医院拍X光片、做CT、核磁共振之后,医生指着一张张大大的片子说,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这是所有疼痛的来源。
蜿蜒北去的小河,腰身那么长,腰椎间盘突出那么多来回,也没见喊疼,留下的是优美的曲线。从秦岭延伸出来经过门前的山岭,几十里长的身躯,骨质增生一段两段,也没见佝偻,跌宕的脊线反倒更加生动。但是,和小河、山梁共度岁月的人不一样。少女时代的春天,母亲身体生长,带来的是惊喜。尽管,骨节生长时,偶有疼痛,但很快就过去,从不曾在意。而今渐近老年,身骨一点点些微的突出和偶然增加的生长,带给母亲的却是钻心的疼痛。
春天,万物生长,母亲曾经青春的身躯却不堪一点点腰椎骨头生长的疼痛。她在向老年过渡的门槛上站立不稳,疼痛难忍,只能躺在草木生长的春天里。但母亲没有喊出来,在漫长的生活中,比这更为疼痛的疼痛都没有击败过她。一个农妇的坚韧,有时超越人们的想象。
我,那个曾经在院中奔跑的男孩,站在院中,看着绿树,想着母亲。
16.解释“母亲平躺的身躯,也在长,越长越长,从秦岭根,一直长到渭河边……”中加点的“越长越长”的意思。
17.赏析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8.把“万物生长”这个标题替换成“万物拔节”,你认为可以吗?简述理由。
19.本文写作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做具体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联系词语本义,再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2)本题考查鉴赏文中句子的能力。?要思考两个方面,一是句中物(包括景物、事物、人物)的特点或情感,二是作者的情感。理解句子含意要抓住关键词语和修辞,并结合前后语境及文章主旨来进行体会。
(3)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明确表达出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围绕观点组织材料,并形成答案。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对于情节合理性的探究,绝对不能离开文本而漫无边际地去谈,而应该紧密结合文本,并运用文本中的具体情节等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4)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这类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考生要综合分析文章的内容、主旨、手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色。
【解答】(1)首先要读懂整个词语,“长”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越长(zhǎng)越长(cháng)”。依据前文“而母亲躺在一片寂静之中,被疼痛软禁在土炕之上,只能任思绪的天眼在庭院、村野漫漫游走视观迷迷糊糊中,所有的一切都恍恍惚惚、迷迷离离”,后文“这株枣树,似曾相识。母亲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阳光照耀,她的身体内涌动着不可名状的热量。……母亲在梦里一次次寻找,今天终于找见,原来,原来它长到天上去了”“当身躯越过渭河的时候,母亲倏然一惊,为自己飞一样的生长惊奇。她一下子醒了,回到现实中来”可知,“越长越长”是说母亲被疼痛软禁在土炕之上,恍恍惚惚、迷迷离离地梦见自己的身体“越生长越延长”。
(2)首先从修辞的角度看,这句把“数亿片叶子”比作“绿色的海”,夸张地表述“仿佛要把这片绿色的海拽向天空”,同时“拽着”“骨节”又赋予麦苗人的情态。作者综合采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形象生动、美丽别致的画面,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沉醉无比。
(3)回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生长”与“拔节”的含意:“拔节”更多的是指植物生长的过程,而“生长”的涵盖范围更广,不仅可以指植物,还可以指人;不仅可以指外部,也可以指人或物的内部生长。本题既可同意替换,也可以选择不同意。如果选择同意“万物生长”为题目,可以从“生长”比“拔节”的含意更丰富的角度、文章的主旨的深刻丰富性角度以及文章内容的照应性角度等进行分析说明。如果选择同意“万物拔节”为题目,则可以从词语的形象生动性角度、比喻象征的作用角度以及与文章内容的照应角度进行分析说明。
(4)本文题目是“万物生长”,写出了青麦、野草、柳树等的勃勃生机,同时用对比的手法写“无法行走的母亲躺在老家的土炕上,而屋外,春天正在发生”“母亲躺在一片寂静之中,被疼痛软禁在土炕之上,只能任思绪的天眼在庭院、村野漫漫游走视观迷迷糊糊中,所有的一切都恍恍惚惚、迷迷离离”,从而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母亲的凄凉,增加了悲剧的色彩。这是特色之一。此外,作者在写母亲时,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母亲被疼痛软禁在土炕之上,恍恍惚惚、迷迷离离地梦见自己的身体“越生长越延长”,梦见自己的童年往事。不仅让文章蒙上了些许神秘奇幻的色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而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最后是语言方面,整篇文章,语言优美,多用修辞,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形象生动、美丽别致的画面,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沉醉无比。
答案:
(1)越长(zhǎng)越长(cháng),越生长越延长
(2)综合采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数亿片叶子”比作“绿色的海”,并赋予了人的情感,将山描绘得生动别致,情趣盎然,读来让人沉醉无比。
(3)不可。“拔节”更多的是指植物生长的过程,而“生长”的涵盖范围更广;同时,也跟文中“春天正在发生”“春天在身外发生”的“发生”相照应。
可以。“拔节”形象地拟声化了“生长”的动态过程,仿佛可听可见;“拔节”也跟母亲腰伤的疼痛相互对应。
(4)①情感真挚,对比鲜明。母亲横躺在老屋土坑,无法行走,屋外则是万物生长,一切都生机勃发……难以动弹的母亲与万物生长的大自然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母亲的凄凉,增加了悲剧的色彩。②大胆想象,虚实相生。母亲躺在一片寂静中,只能凭借思绪驰骋,作者将母亲的思绪扩散夸张为身体的不断变长,离奇丰富的想象,虚实相生的笔法,让文章蒙上了些许神秘奇幻的色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③语言诗化,修辞多样。本文语言优美凝练,含蓄蕴藉,充满诗意。作者娴熟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通感等修辞手法,寓情于景,以景现情,创造了令人神往的意境。
【点评】散文阅读,把握文章内容是关键,概括文章主题是常考的内容。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可以从散文的题目、开头和结尾入手,从散文的关键词句入手,从散文写作背景入手,从散文结构文脉入手,尤其可以从散文的不同文体入手。如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或事件作出评价,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理性思考和评价。
三、作文(40分)
20.请以“队形”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中不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个人信息;(2)注意文体规范和书写规范;(3)不少于7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命题作文。队形,字面意思指队列的形状,队伍按一定要求排成的行列形式,通常在军队或者是集体操练的场合下出现。包括横列、纵列、二路纵队、四路纵队等,是变化多样的站位形式。显然不是让我们写队列的形状,而是与队形有关的其他更重要的内容。一个排列整齐的队形需要全体成员的团结合作,需要有人勇担责任负责领导指挥,需要大家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其实就是一种责任感。队形的深层含义,队形可以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也可以是优良传统,爱国,敬业,善良,乐于助人等等。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写。
参考立意:
1.团结合作才能保持队形整齐;
2.青年人的勇于担当;
3.以天下为己任;
4.责任感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
【解答】队形??????
你常常挂着笑容,像初升的太阳,清新爽朗。微笑如夕阳西下,温柔腼腆,笑魇如花。秀丽的瓜子脸上,两只琥珀色的眼睛下面,是高挺的鼻梁和粉嘟嘟的樱桃小嘴,看了就让人好生喜爱。俗话说:“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最使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你美丽的面庞,而是你善良的心灵。
??不知是因为你心中的善良,还是因为天生就有一种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你从不允许别人乱扔垃圾,践踏草坪,你也倒是以身作则,见到地上的纸屑总是习以为常地拾起,扔到附近的垃圾桶,顺便感叹一句:“唉,怎么都这么不爱护环境,要是都这样,地球得被污染成什么样啊。”如果大家都像你那样,保持爱护环境的队形,我们的地球会更加美好。
??除了自己热衷于保护环境,你还总动员身边的人爱护环境。记得上一次,班里的两位同学受到花香的诱惑,正准备采下慢慢欣赏,被恰巧路过的你瞧见了,爱花心切的你立马喝住了他们,进行了长达15分钟的“心理辅导”,他们被收拾的服服贴贴,直呼:“我们错了,我们再也不敢了!”为了和你保持队形,我们都变得更加爱护环境,更加爱护我们的地球妈妈。
??你知道吗,从以前到现在,我一直非常敬佩你,因为你爱护环境的责任心,因为你顽强的毅力,还因为,你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
??还记得吗?那是一个冬天的傍晚,我和你一起回家。正走着,我突然被铁丝绊到,摔在地上,手划破了,血涌出来,疼得我直叫起来。你慌了,连忙拉起我,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手绢,麻利地为我擦掉血,包扎上。我感激地说:“谢谢你,快回家吧。”你却对我说:“等等!”然后跑回去,奋力地去拔那根铁丝,铁丝终于被拔出来了,你却狠狠地摔在地上,我疑惑地盯着脸被冻的通红的你,“怎么?”你爬起来欢快地冲我一笑,说,“没啥,就是害怕再绊倒别人,走吧!”说完便高兴地挽着我的手一起向家走去……你的善良影响了我,我要和你保持队形,一样的善良。
??你的内心有一团火,当那一团火喷出来时,使你整个人熠熠生辉,而你周围的人为了和你保持队形,都在向你学习。
【点评】命题作文《队形》,作为记叙文,第二人称的运用很是新颖,第一段记叙此人外表,但是“最使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你美丽的面庞,而是你善良的心灵”。第二段是爱护环境,并且影响大家,“如果大家都像你那样,保持爱护环境的队形,我们的地球会更加美好”;第三段“为了和你保持队形,我们都变得更加爱护环境,更加爱护我们的地球妈妈”;第四段善良的影响,“你的善良影响了我,我要和你保持队形,一样的善良”。最后一段强调“而你周围的人为了和你保持队形,都在向你学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