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单元共编排了三道例题,列表解决问题,画线段图解决问题、间隔现象的规律。例1主要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条件出发分析问题的过程,从而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形成初步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例2通过画图的方法理解题目中的条件与问题,根据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逐步掌握从条件出发的分析方法。最后一个是数学活动,主要探索间隔排列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运用该规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第1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材第71~73页例1及相关练习。
1.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所提供的信息,能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合适的问题。
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量关系,学会通过关系解决问题。
课件。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课件播放“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司马光想到砸破水缸救人,这是一个很好的计策、方法,也就是策略。
揭示课题:其实,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很多策略。(板书课题。)
1.列表整理信息。
出示教材第71页例1的场景图,指名学生读题。
仔细观察,出示图中第一个问题: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师: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怎样能看得更清楚一些?(谁愿意说一说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师:“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你是怎么理解的?
同桌讨论后,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
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方法——列表整理信息。
板书:列表整理信息。(出示表格。)
谈话:第一行填什么条件?小猴第一天摘桃的个数填在哪一行?依次类推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填哪一行你会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下列表格。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30个
35个
40个
45个
50个
师:谁愿意说一说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分别摘了多少个桃?你觉得列表整理信息有什么好处?
揭示:有利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2.分析数量关系。
师:列表之后,我们再怎样做?(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根据表格的第一行(从条件入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可以先求出第二天摘了多少个桃。
学生先自主探究策略,再在小组里交流。
提问:通过刚才的整理和讨论,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二天30+5=35(个);第三天35+5=40(个)
第四天40+5=45(个);第五天45+5=50(个)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谁愿意来说一说?
谈话:同学们,刚才是根据表格从条件入手,如果从问题出发,可以怎样想呢?大家来观察表格第二行,想一想要求第三天摘多少个,可以先求出什么?(第二天摘桃的个数。)
3.小结。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哪两种不同的思路?谁愿意说一说。
(1)条件入手:根据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先要求出第二天摘的个数。
(2)从问题入手:要求第三天摘了多少个,先要求出第二天摘的个数。
1.教材第72页“想想做做”第1题。
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再解答。全班集体交流。
2.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组织交流。
3.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再集体交流。
4.教材第73页“想想做做”第5题。
讨论:如何理解“以后每个正方形里画圈的个数都是它前一个正方形里的2倍”?动手画一画。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本课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应该重视策略的形成,而不只是关注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教师要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将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探索和掌握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提炼相应的经验、技巧、方法,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3第2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2)
教材第74~75页例2及相关练习。
1.会用线段图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并能够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并体验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重点:学会借助线段图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
难点:根据实际情况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画线用)。
课前欣赏:播放《曹冲称象》flash影片,感受策略。
师:看完故事你们有什么想法?
要称出那头大象的重量,大人们都束手无策,七岁的曹冲却想出了那么妙的解决办法,用称出与大象相同重量的一船石头的重量来求出大象的重量,真了不起!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你知道什么叫策略吗?你还在哪里见过或者使用过策略呢?(板书课题。)
1.教学例题,出示情境图。
三(1)班同学为幼儿园做小花,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板书:黄花有多少朵?红花有多少朵?
(3)师: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4)第一个问题全班一起解决,第二个问题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5)交流:你是怎样列式的?指名学生回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介绍线段图: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教师介绍线段图的画法。
(7)看着线段图追问:“2”从哪里来?懂的小朋友先和同桌说说。
(8)要算第二个问题,必须要先算出什么?
2.改编:如果“红花比黄花少7朵”,应该怎么算?
(1)“红花有多少朵?”你能独立解答吗?需要的话可以尝试画出线段图。
(2)看线段图,问题还能这么表示吗?那怎么表示?你能指出是哪部分吗?
(3)用另一种方法算:指名板演,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从哪里来?
(4)比较这两道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同桌讨论、交流。
1.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出从图中了解了哪些信息,再根据条件提出问题,然后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让学生相互分析,确定解题的方法。
2.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学生独立解答,然后交流答案。
3.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说出分析的过程,并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教材第75页“想想做做”第4题。
读题后,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画出线段图,弄清不同数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本节课是在初步认识了如何从条件入手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更为复杂的条件。因而,教学中充分利用前一节课所积累的分析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理解题目中条件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不断完善分析问题的策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