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2020年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物质的燃烧实验。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③,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2.法国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塔楼发生火灾,中空结构的木质塔尖剧烈燃烧而坍塌。下列关于该事件说法错误的是( )
A.木材是可燃物
B.用水灭火前要先切断电源
C.水能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塔尖剧烈燃烧的原因之一是木材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
3.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B.工厂锅炉用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剧烈、更充分
C.室内起火,应该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4.乘坐公共交通具可随身携带的物品是( )
A.食盐
B.烟花爆竹
C.汽油
D.罐装液化石油气
5.运用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判断,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
B.发现家中燃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C.电线老化短路起火,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D.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6.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
A.天然气
B.石油
C.氢气
D.煤
7.将石油加热炼制,不可能得到的产品是( )
A.煤焦油
B.润滑油
C.柴油
D.煤油
二、解答题
8.燃料的使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煤、石油和天然气是重要的化石能源,写出天然气中最主要成分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目前化石燃料面临被耗尽的危险,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许多其他能源,请你列举几种常见的其他能源(列出3种以上)
。
三、选择题(每题4分,共24分)
9.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 )
A.甲烷和一氧化碳
B.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D.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10.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
A.天然气
B.氢气
C.酒精
D.乙醇汽油
11.土星是太阳系里的气态行星,约含有92.4%的H2、7.4%的He和0.2%的CH4等,平均温度为﹣150℃.它没燃烧成火球的原因可能有①可燃物种类太多②氦气含量太高③没有适宜的温度④没有支持燃烧的氧气,其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下列灭火原理与“釜底抽薪”相同的是( )
A.锅内油着火用锅盖盖灭
B.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
C.砍掉部分林木形成隔离带灭火
D.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13.下列关于化石燃料的说法,不恰当的是( )
A.化石燃料是古代生物的遗骸经地层深处高温、高压下的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B.化石燃料是可再生能源
C.化石燃料燃烧时,会生成CO2、H2O等物质
D.化石燃料燃烧为人类活动提供能量,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14.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燃烧的反应是CH4+2O2CO2+2H2O;C3H8+5O23CO2+4H2O.现有一套用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要改用液化石油气作燃料,应采用的措施是( )
A.减小空气的进入量,增大液化气进入量
B.增大两者的进入量
C.增大空气进入量或减小液化气进入量
D.减少两者的进入量
15.已知石蜡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流带走可燃物
B.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C.隔绝氧气
D.无法判断
16.如图所示,科学家提出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燃烧热值高,产物无污染
B.在此循环中发生了反应:2H2O2H2↑+O2↑
C.燃料电池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D.光照条件下分解水,急待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催化剂
四、填空题(每空3分,共48分)
17.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1)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是
,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起来,可用的灭火方法是
。
(2)着火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势跑离着火区域逃生,理由是
(选择序号填空)。
A.湿毛巾可防止吸入灼热的气体灼伤呼吸道
B.湿毛巾会吸收CO
C.地面附近的有毒气体相对较少
18.能源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柱。我省多地有效调整能源结构。稳步发展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合理利用如下三种发电方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与C相比,A、B发电的共同优点是
(合理即可)。
(2)A的能量转化方式是把
能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化成电能。
19.随着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可燃冰的开采、氢气的开发和利用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在可燃冰的试开采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国际领先的新型试采工艺。
(1)可燃冰主要含甲烷水合物,甲烷(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氢气不便于贮存,可将其转化为固态氢化物(如氢化钠等)。氢化钠(NaH)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0.如图所示为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用打气筒向容器内打气吹散面粉,瞬间发生爆炸,软橡胶片被冲飞,蜡烛熄灭。
(1)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
的接触面积。
(2)软橡胶片被冲飞时内能转化为
。
(3)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21.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与我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下是关于燃烧的三个实验,请回答问题。
【实验1】a、b、c三处物质中能够燃烧的是
(填字母序号),其燃烧时伴随的现象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2】集气瓶中充满氧气,胶塞处装有一对石墨电极,分别接到电源的正负两极,电极之间连有一段很细的铁丝。实验时,通入20v的直流电,能够看到铁丝剧烈燃烧。从燃烧的条件的角度分析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
。
【实验3】将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后再放入充满CO2的集气瓶中,发现镁条继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黑色固体。已知该反应为置换反应,则此白色固体和黑色固体分别是
。这个实验使你对燃烧和灭火产生的新认识是
。
五、简答题(共8分)
22.燃烧是人类获取能量的重要方法。
(1)通常情况下,除了具有可燃性外,物质燃烧还需要哪些条件?
(2)资料显示:①H2+Cl22HCl
②2Mg+CO22MgO+C,据此你对燃烧条件有什么新的认识?
六、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0分)
23.2017年5月,我国在南海海域成功开采可燃冰。可燃冰外观像冰,主要成份是甲烷水合物(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可表示为
CH4?nH2O,在开采过程中,若甲烷泄漏会导致严重的温室效应。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设计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①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
②白色无水CuSO4粉末遇水变蓝色;
③CO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会造成人中毒缺氧。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CO2、H2O.
猜想二:CO、H2O;猜想三:CO2、CO、H2O
【实验探究】将甲烷在一定量的纯净氧气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C﹣G装置(部分夹持、固定装置省略)进行验证:
(1)装置A、B中标有数字的仪器名称
①
,②
。
若选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C中白色粉末变为蓝色,D、G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F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由此推断猜想
成立。
(3)实验过程中D装置的作用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实验过程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
。
(5)实验过程中C、D装置的顺序不能颠倒,原因是
。
【反思与交流】日常生活中,使用含碳燃料一定要注意通风,防止
中毒。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7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2020年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解答】解: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对比①③,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C、对比②③,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故选项说法正确。
D、④未燃烧,不能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可能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煤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解答】解:A.木柴具有可燃性,属于可燃物,故正确;
B.用水灭火前要先切断电源,以免发生触电的危险,故正确;
C.水能灭火是因为水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低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而灭火,故错误;
D.塔尖部分的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较大,所以燃烧较为剧烈,故正确。
故选:C。
3.【解答】解:A.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故不正确;
B.将煤块粉碎后能够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再燃烧能够使其燃烧更充分,故正确;
C.室内起火时,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故不正确;
D.用水灭火,利用了水能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故不正确;
故选:B。
4.【解答】解:A、食盐乘坐公共交通具可随身携带;
B、烟花爆竹易燃易爆,乘坐公共交通具不能随身携带;
C、汽油易燃易爆,乘坐公共交通具不能随身携带;
D、液化石油气易燃易爆,乘坐公共交通具不能随身携带。
故选:A。
5.【解答】解:A.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隔绝了氧气,起到灭火的作用,故A正确;
B.可燃性气体,遇到明火或者电火花时可能发生爆炸,应该严禁开启排气扇。故B错误;
C.电线老化短路起火,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故C正确;
D.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防止有害气体和粉尘进入呼吸道,所以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故D正确。
故选:B。
6.【解答】解:新能源包括太阳能、核能、风能、氢能等;而煤、石油、天然气是化石燃料,属于常规能源,
故选:C。
7.【解答】解:石油属于混合物,它是由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机油等沸点不同物质混合而成的,石油通过分馏即可得到上述物质。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生成焦炭、煤焦油、煤气、焦炉气等产物,煤气、煤焦油、焦炉气均属于煤加工的产品。
A.煤焦油属于煤加工的产品,故选项符合题意。
B.润滑油属于石油加工的产品,故选项不合题意。
C.柴油属于石油加工的产品,故选项不合题意。
D.煤油属于石油加工的产品,故选项不合题意。
故选:A。
二、解答题
8.【解答】解:天然气中最主要成分甲烷,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配平即可;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许多其他能源,如太阳能、电能、风能、潮汐能、核能等;故答案为:CH4+2O2CO2+2H2O;太阳能、电能、风能、潮汐能、核能等;
三、选择题(每题4分,共24分)
9.【解答】解: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
A、甲烷和一氧化碳不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故A错误;
B、一氧化碳不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故B错误;
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不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故C错误;
D、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二氧化氮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故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故D正确;
故选:D。
10.【解答】解:A.天然气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选项错误。
B.氢气燃烧生成水,对环境没有污染,是最理想的燃料,故选项正确。
C.酒精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选项错误。
D.酒精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汽油燃烧也会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造成温室效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1.【解答】解: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没燃烧成火球的原因,是因为没有适宜的温度、没有支持燃烧的氧气。
故选:D。
12.【解答】解:A.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是隔绝空气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同,故错误;
B.用高压水枪灭火,是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同,故错误;
C.砍掉部分林木形成隔离带相当于清除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相同,故正确;
D.用二氧化碳灭火,是利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和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的原理,隔绝空气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同,故错误。
故选:C。
13.【解答】解:A、化石燃料是古代生物的遗骸经地层深处高温、高压下,在地球内的热量和压力作用下缓慢形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B、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选项说法错误。
C、化石燃料中含有碳、氢等元素,化石燃料燃烧时,会生成CO2、H2O等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D、化石燃料燃烧为人类活动提供能量,也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污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4.【解答】解:相同情况下,气体体积相同所含分子数相同;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相同分子即同体积的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完全燃烧,液化石油气需要更多的氧气;为确保液化石油气完全燃烧所需要的氧气量充分,需要把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的燃料进气量减少或增大空气进入量。
故选:C。
15.【解答】解:蜡烛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
A、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而不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故选项错误。B、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而不是隔绝氧气,故选项错误。
C、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故选项正确。
D、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6.【解答】解:A.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燃烧热值高,产物只有水,无污染,故正确;
B.该循环体系中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中反应条件为光分解催化剂和光照,不是通电分解,故错误;
C.化学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故正确;
D.现在氢能源作为人类理想中的能源大量使用还需解决合适的光照条件下分解水的催化剂、运输和储存问题,故正确。
故选:B。
四、填空题(每空3分,共48分)
17.【解答】解:(1)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可用湿抹布铺盖,利用了即可以隔绝空气,又可以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故填: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用湿抹布扑盖。
(2)水蒸发吸热,所以湿毛巾可防止吸入灼热的气体灼伤呼吸道;但是湿毛巾不能吸收一氧化碳;有毒气体受热温度升高,密度减小而上升,所以地面附近的有毒气体相对较少;故填:AC。
18.【解答】解:(1)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与火力发电相比,既能节约化石燃料,又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绿色环保;故填:节约资源
(或绿色环保无废渣废气排放);
(2)风力发电是将风能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转化为电能;故填:风。
19.【解答】解:(1)甲烷在点燃条件下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2)氢化钠(NaH)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H2O=NaOH+H2↑。
故答案为:
(1)CH4+2O2CO2+2H2O;
(2)NaH+H2O=NaOH+H2↑。
20.【解答】解:(1)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故填:面粉与空气;
(2)软橡胶片被冲飞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填:机械能;
(3)面粉发生爆炸消耗了装置内的氧气,由于氧气不足,无法支持蜡烛的燃烧,所以蜡烛熄灭;故填:氧气不足。
21.【解答】解:【实验1】只有a处的白磷同时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所以a处白磷燃烧,同时观察到现象是产生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白烟,放出热量,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实验2】开通电源后,铁具备了燃烧的条件,所以会看到铁丝剧烈燃烧;
【实验3】根据看到的现象可知,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所以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故答案为:
【实验1】a、产生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白烟,放出热量、4P+5O22P2O5;
【实验2】铁丝为可燃物,集气瓶中充满氧气,通电后,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温度升高至铁丝的着火点,因此铁丝可以燃烧;
【实验3】MgO、C、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助燃。
五、简答题(共8分)
22.【解答】解:(1)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2)由:①H2+Cl22HCl
②2Mg+CO22MgO+C,氢气能在氯气中燃烧、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故答案为:
(1)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2)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六、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0分)
23.【解答】解:【实验探究】
(1)①是酒精灯,②是锥形瓶;
若选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反应不需要加热,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故填:酒精灯;锥形瓶;B;2H2O22H2O+O2↑。
(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C中白色粉末变为蓝色,说明反应生成了水,D、G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F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说明反应生成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由此推断猜想三成立。
故填:三。
(3)实验过程中D装置的作用是检验二氧化碳,这是因为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CO2═CaCO3↓+H2O。
含有:检验二氧化碳;Ca(OH)2+CO2═CaCO3↓+H2O。
(4)实验过程中用纯净O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影响检验结果。
故填: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影响检验结果。
(5)实验过程中C、D装置的顺序不能颠倒,原因是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时会带出水蒸气,影响对水蒸气的检验。
故填: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时会带出水蒸气。
【反思与交流】
日常生活中,使用含碳燃料一定要注意通风,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故填:一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