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含义,理解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翻译重点语句。
2.
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借助烘托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3.
熟悉文章的主要情节与细节,为议论文写作积累论据。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晁错生平
晁错(约公元前200-前154),颍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文景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汉文帝时,曾任太子家令,汉景帝即位后,更受信任,历任内史、御史大夫等职。由于他极力主张加强中央政权,推行“削藩”政策,遭到了诸侯王和朝廷亲贵的反对,因而在景帝三年,吴王刘濞等举兵发动叛乱,借口请诛晁错以“清君侧”时,景帝畏于七国连兵,遂错将他处死。
二、请解释加点的字词,注意活用,用红笔进行订正,不懂之处做出标记。
晁错者,颍川人也。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封壖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壖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壖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②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第二课时
一、給加点的字注音
于轵(
)张恢先所
雒阳
(
)
峭直(
)
便宜(
)噤口(
)
谒者仆射(
)
二、语言积累
1、指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由此与错有卻
(2)吴楚罢不
(3)计划始行,卒受大戮
2.
解释加点的词,区分古今异义
(1)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2)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
(3)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4)于是景帝默然良久
(5)因上便宜事
3、
解释加点的实词
(1)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
(2)天下无治《尚书》者
(3)年九十余,老不可征
(4)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5)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6)公言善,吾亦恨之
(7)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8)力未有以伤
(9)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10)丞相谢
(11)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12)诸侯皆諠哗,疾晁错
(13)内杜忠臣之口
(14)公言善,吾亦恨之
(15)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
(16)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
(17)上初即位
(18)吴楚七国果反
5、解释加点词,并指明其用法
(1)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2)太子善错计策
(3)别疏人骨肉
(4)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5)吾当先斩以闻
(6)内杜忠臣之口
(7)外为诸侯报仇
(8)错乃穿两门南出
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晁错者,颖川人
(2)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
(3)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4)此非庙垣,乃堧中垣
(5)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6)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7、翻译下列句子
①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
译:_________________
(3)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译:_________________
(5)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讨探究
1.
《晁错》记叙了晁错哪些方面的事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件事?
晁错最后落得腰斩东市的结果,原因有哪些?
司马迁说,晁错擅权,“变古乱常,不死则亡”。苏轼《晁错论》中也说,以七国之强,而晁错要立即削弱它们,是为了沽名钓誉。你如何评价晁错的所作所为?你认为一位政治家要想改革时弊,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才有可能结局比较圆满?
课外阅读训练:
晁错论
苏轼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1]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
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注:狃,音同“纽”,习以为常。)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后有辞于天下
说辞、理由
B.
安所逃其患
怎么
C.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离间
D.
而遗天子以其至危
遗:赠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为变岂足怪哉
其皆出于此乎
B.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
且夫发七国之难者
且焉置土石若属皆且为所虏
D.方其功之未成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事先估计到灾难发生的必然性,再慢慢地画出地形图后,因地制宜,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
B.当七国发生叛乱的时候,晁错既没有挺身而出承担危险,也没有亲自率兵去阻击叛军,反而留守在相对安全的后方,让景帝刘启亲自率兵出征。
C.作者抓住晁错当时对待吴楚骑兵错采取的措施进行份详细,认为晁错被杀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袁盎进谗言,而是“自祸”。
D.本文最后总结的历史经验就是,要想成就非同寻常的功业,就不能只考虑怎样保全自己,否则只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3分)
答:
(2)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错为之说。(4分)
答:
(3)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3分)
答:
晁错答案
一、Zhi
luo
qiao
bian
jin
yi
二、1、“卻”通“郤”,嫌隙,裂痕;“不”通“否”;“卒”通“猝”,突然。
2、(1)
古义:文献经典
今义:以语言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
(2)古义:汉朝时掌管图书的官名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3)古义:军中之事
今义:与军队或战争有关的事情
(4)古义:对此
今义:承接关系连词
(5)古义: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
今义:方便合适
3、(1)
学习(动词)
(2)研究(动词)
(3)征召(动词)
(4)受学(动词)
(5)晋升官职
(动词)
(6)好(形容词)
(7)
喜欢(动词)
(8)中伤(动词)
(9)写(动词)
(10)谢罪(动词)
(11)小辈(名词)
(12)
痛恨(动词)
(13)堵塞(动词)
(14)遗憾(形容词)
4、(1)单独(副词);总是(副词)
(2)没有谁(无定指代词)
(3)刚刚(副词)
(4)果真(副词)5、(1)以为……奇(意动用法)
(2)认为……善(意动用法)
(3)使……离别疏远(使动用法)
(4)穿(名词活用为动词)
(5)使……知道(使动用法)
(6)对内(名词做状语)
(7)对外(名词做状语)(8)向南(名词做状语)
6、(1)(判断句)
(2)(状语后置)
(3)(被动句)
(4)(判断句)
(5)(省略句)
(6)(省略句)
7、(略)
三、1、
提示:
被派去齐向伏生学习,他学习回来后上书讲述其所学,得到文帝的赏识。
晁错善于辩论,智谋出众,深得太子宠信,称他为“智囊”。
多次上书孝文帝,探讨削弱诸侯的事以及更改法令的事。
景帝时更改了许多法令制度。
击败了丞相对自己的中伤。
向景帝提出削藩策,在朝廷内外引起极大震动,诸侯以此为借口发动叛乱。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向景帝提出削藩策,在朝廷内外引起极大震动,诸侯以此为借口发动叛乱。
2、削弱诸侯势力,触动了诸侯的根本利益。
晁错一介书生,对诸侯王对中央政权的危害是看得透彻,可是却没估计到各诸侯王联合反叛会有怎样的后果。
为人过于严肃,又不能容忍别人的过错,一人立于朝廷之上,孤危无援。
只依仗皇上的宠信,有些有恃无恐。
其政敌伺机陷害。
他的削藩策略还不够成熟。
3、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
通过反面衬托和侧面烘托表现人物。
4、
(1)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即使粉身碎骨浑不怕。正如邓公所说,“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
晁错一介书生,对诸侯王对中央政权的危害是看得透彻,虽没估计到各诸侯王联合反叛会有怎样的后果,但是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2)要学会包容,不能斤斤计较,要站得高看得远:
(3)为人过于严肃,又不能容忍别人的过错,一人立于朝廷之上,孤危无援。
(4)成功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要有大多数人的拥护。群众是基础,百姓如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只依仗皇上的宠信,有些有恃无恐。
1.
D
遗:留给
2.
D
之:主谓之间无实意,取消句子独立性的语助词
A
其:代词,他们/表推测语气,大概。B
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末语气助词。C
且:与“夫”连用,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副词,将,将要。
3.
A
图是计划,谋划,不是画图的意思。
4.(1)天下的祸患,最不好办的,是表面上太平无事,但实际上却有无法预料的隐患。(“治平”1分,“其实”1分,“句意”1分)
(2)山东诸侯联合起兵,借诛杀晁错的名义反叛朝廷,但是皇帝不能明察这一点,就杀了晁错来向诸侯解释。(“以”1分,“不之察”宾语前置1分,“说”1分,句意1分)
(3)只因为他想保全自己,就使得皇上不高兴,奸臣能够乘机进言。(“惟”1分,“固”1分,句意1分)
译文
天下的祸患,最不好办的,是表面上太平无事,但实际上却有无法预料的隐患。坐在那里看着事情在变化,却不想办法解决,那么恐怕事情就会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如果一开始就用强硬的手腕去处理,那么天下的人由于习惯太平安逸,就不会相信我们。只有那些仁人君子杰出人物,才能挺身而出为天下的人去承担大难,以求建立伟大的功业。这当然不是在短时期内由那些只图求名的人所能做到的。天下太平,无故挑起大难的开头,我能挑起它,我也要能收拾它,然后才有言辞向天下的人交代。如果事到临头,却想避开它,让别人来承担责任,那么天下的祸患必然集中在自己身上。
从前晁错竭尽忠心为汉朝出力,谋划削弱山东诸侯的势力。山东诸侯联合起兵,借诛杀晁错的名义反叛朝廷。但是皇帝不能明察,就杀了晁错来向诸侯解释。天下的人都悲叹晁错因为尽忠朝廷而遭杀身之祸,却不知晁错也有自取其祸的原因。
古时候能够建立大功业的人,不只具有超出一般的才能,还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昔日大禹治水,凿开龙门堤口,疏通大河,让水流进大海。当他的功业尚未完成的时候,也有堤坝溃决和洪水横冲直闯的可怕灾难。只因为他事先估计到这种必然性,事情来了并不惊慌,而是从容不迫地规划解决,所以最后获得了成功。七国诸侯那样强盛,却要一下子削弱它们,他们起来叛乱有什么奇怪的呢?晁错不在这个时候献出自己的全部身心,替天下人做抵挡大难的先锋,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为保全自己着想,想使皇帝亲自带兵出征,而自己却在在后方留守。那么试问,挑动七国叛乱的是谁呢?自己想求得名誉,又怎能逃避祸患呢?因为亲自带兵出征极为危险,留守后方十分安全,你自己是挑起大难的罪魁祸首,却选择十分安全的事情来做,把极为危险的事情留给皇上去担当,这是忠臣义士愤恨不平的原因哪。在这个时候,就算没有袁盎进言,晁错也未必能免除杀身之祸,为什么呢?自己想留在后方防守,却让皇帝亲自出征。按照常理上说,皇帝已经很难于忍受了,又加上很多人不同意他的建议,所以袁盎的话就能在这中间发生作用。假使吴、楚反叛,晁错挺身而出承担危险,日夜操劳,率兵向东去阻击他们,不至于使自己的君王受牵累,那么皇上将依靠他而无所畏惧,即使有一百个袁盎,可以离间得了吗?
哎!世上的君子,想要建立不平凡的功业,就不要专门去考虑保全自己的计策。假使晁错自己带兵去讨伐吴、楚,不一定没有成效。只因为他想保全自己,就使得皇上不高兴,奸臣能够乘机进言。晁错用来保全自己的计策,不就是用来自己害自己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