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19 13:0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辛亥革命
1.学习了解辛亥革命爆发前革命志士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历程;
2.学习识记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并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影响及作用。
3.通过了解辛亥革命及一系列革命斗争活动,学习革命先辈们勇于探索,立志奋斗,不断积极进取的斗争精神。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起因、过程、结果。
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创设情景
激情导入
展示关于武汉庆祝辛亥革命百年庆典的视频片段,看完新闻之后,有同学要有疑问了,辛亥革命是怎么回事呢?武汉市政府为什么花费巨资来举行辛亥革命百年庆典活动呢?辛亥革命与武汉有什么历史渊源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辛亥革命》。
师:教师出示视频,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导入新课。
生:学生观察了解视频,巧思巧答,激发求知欲。
师:指导学生阅读课前导言部分。
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激发求知欲。
二、教材引导 自主学习
见课前预习
三、聚焦主题 合作探究
1.小组交流: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
展示萍浏醴武装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和广州起义相关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分别学习思考萍浏醴武装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和广州起义。
教师过渡:在三民主义的思想指导下,一大批革命志士投身于反清的武装斗争中,举行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革命的继续发展。不久,一场规模壮大的武装起义在武昌爆发了,这就是历史上的武昌起义。
2.学生观看视频《武昌起义》片段,结合课本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了解这一重大事件的相关情况。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讲述武昌起义的基本概况。
教师过渡: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最大功绩是领导了一场伟大的革命——辛亥革命,这场革命是怎样兴起的呢?
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的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各省纷纷响应,全国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3.观察历史地图册武昌起义形势示意图,在图上标记起义地点、标上时间、标出独立的省
师问:武昌起义的影响是什么?
生答: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中国2000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探究: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么看,说说理由。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说出自己的看法。
生:选一个小组介绍武昌起义的经过,了解武昌起义的概况。
师:提醒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我们说一场革命成功了,主要是看到了他的功绩;说他失败了,主要是革命的目标和任务没有完成。
师:成功,是相对于历史功绩来说: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失败,是从结果来说: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让袁世凯窃取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以它是一场失败的革命。
师:指导学生讨论、归纳。
总结革命团体的建立,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大大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生:分组讨论,注意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分析革命的目的及结果。
四、总结梳理 整合提高
归纳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①政治:政体变化。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②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五、当堂检测 反馈矫正
见课后作业
在本次课堂教学中,设问的技术和提问的技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问题式教学的核心价值是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我认为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既要有学生个体的自主思考探究,又要有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探究。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关注到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但是个体的自主思考就会忽视,或者说是教师不太相信学生,不敢放手,往往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很短,迫不及待的要提示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