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习本词的表达技巧。
2、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感悟形象,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归”向何处,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自练自提
简单概括诗的内容。
自研自悟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雨势如何?是大还是小?苏轼是怎样面对的?体现出怎样的性情?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竹杖芒鞋诚然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走用它,怎么能比“骑马”还“轻”呢?
3、一蓑烟雨任平生。——序文已说“雨具先去”,可这里为什么又有“一蓑”,前后不是矛盾吗?如何理解?“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一个“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春风是“料峭”的,而作者却是“微冷”,怎么理解?苏轼喝没喝酒,为何喝酒?此词是不是他酒后的自我宽慰?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前面明明说“道中遇雨”,“已而遂晴”,可这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呀?
6、“归去”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归去”是否相同?苏轼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105多次。他要归向何处?
7.结合诗句分析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自练自提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荦(luò
)确:山多大石。
1、这首诗叙写了什么事?
2、采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归去
归去
张格
看多了太多穿越小说,也会整天想象着回到有苏轼的那个朝代。与他相遇,做他的红颜,倾听他的豪情与豁达,呼吸着和他一样的空气,如果有那么一天的话,我希望我用十年的时光去换,可否?
如果能和他相遇,我想陪他“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夜饮醉归,站在他身后和他一起批判痛恨,如果全世界背叛了你,好吧,我会陪你背叛全世界。
如果能和他相遇,带我去那片青翠可爱的橘子林好吗,“橘暗荷枯一夜霜,新芭绿林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后来,你们都不懂我为什么那么爱吃橘子,只因他爱橘子的香气,字字句句,满眼都是橘子,满心都是他。
如果能和他相遇,我想陪他坐在亭子里看月亮,“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只要能在他寂寞的时候,给他披上一件衣衫,或者给他续上一杯热茶,即使他心里看不见我,只要能给他一丝温暖,足矣足矣。
如果能和他相遇,在碧水青山间,在弄堂小巷前,在轻舟蓝天下。傍晚,是谁奏起了恒伊的《三弄》,乐曲动人却惊断了绿纱窗帘里离人的幽梦。新月如钩,愁烟布满江水上空。将要离去又不忍离去,明天会有落花和飞絮。望着他的背影,心疼着他的落寞,我会在这一直等他,等他走来,坚坚定定地抓紧他的手,我们就这样一直到老好不好。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想念他的一袭青衫,飘扬的味道,寂寥的眸子里,满是心酸,我知道他看透了,滚滚红尘,淋漓烟火,被他轻扬嘴角,一一瓦解。世间恐怕也没有第二个男子,如他这般,看淡一切。
秋风徐徐,湖上落雨潇潇。痴情的他还在为自己已故的爱人种松树,每一棵,都是一丝思念。如果她是他眼中的一滴泪,那么他永远也不会哭,纵然有那么多不舍,那就让它随风归去吧。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多想像这样做他的心头爱,牵肠思。
一个人的日子里,一壶清酒,涓涓心事说给自己听。
修身以儒,他以儒家的兼济对待现实;养生以道,他以道家的超脱宽慰灵魂;治心以佛,他以佛家的智慧调整心态。
他潇洒如春风细雨,青天白云,不致碍于物欲,不羁绊于得失,一袭青衣,竹杖芒鞋,笑对官场得失,坐看鸡虫争斗。
他自然如雪映梅花,水流石上,率性闲适,自成风流。一支竹管笔,指点山河,评论古今,干净优雅,韵致高迈。
但,更让千古士子倾倒的,是他豪迈中的多情,潇洒中的温柔,飘逸中的细腻。
苏轼,是苏轼的天赋成就了自己,笑傲江湖,淡对人生。
苏轼,更是蜀中山川风物孕育的奇子,胸襟如海,眼界超迈。
在梦中,先生沐风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定风波答案
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景物和心境,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大部分同学可能认为雨势比较大,因为可以听到风穿过树林,雨打击树叶的声音,还有前面序里也提到同行皆狼狈。不过有可能有同学从三月七日和料峭春风的角度出发认为雨势小,如果像夏天的狂风暴雨刮的人站都站不住,怎么可能徐行呢?一其实我觉得有点脱离实际。可以引导学生从“莫听”二字入手,不管雨势是大是小,苏轼都会无所畏惧,毫不在意;“何妨”是态度,“吟啸徐行”是行动。行文至此,一个在风雨路上(也是人生路上)勇于迎接挑战,气定神闲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3
“轻”,并不是他行走的“轻快”,而是他的心情“轻松”,是他乐观精神的一种体现。“竹杖芒鞋”本是草野百姓的装束,也是苏轼在黄州“半是闲人半是罪人”处境的体现。而“骑马”,是官者的形象,所以这一句,鲜明的表现了被贬苏轼的精神境界是超然的。
4.不矛盾。“一蓑”并不是实指。这里的“蓑”,可指苏轼的思想,精神风貌,包括他的才华。“我就是这个样子,管你个东南西北风。”
“烟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政治上的风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
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一个“任”字,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5.
“料峭”是写实,“微冷”是写感受,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个差距表现了作者乐观的精神状态。苏轼爱喝酒,他的诗也可以为证,从《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欢饮达旦”“把酒问青天”到《赤壁赋》的“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从《临江仙
夜归临皋》的“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到《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一尊还酹江月”,可以看出,酒是苏轼生活中的一样必需品,甚至经常喝醉,但他的醉和一般人的酩酊大醉不同,他更多的是一种似醉非醉的状态,而非醉的结果,这正是他豁达性格的体现,所以说此词并不是他酒后的自我宽慰。
6.
这是涉及到诗词中“风雨”的理解。共有三层意思,一指“自然界中的风雨”,二指苏轼遭遇的“政治风雨”,三指作者“心中的风雨”,“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指苏轼的内心没有风雨阴晴的差别,他不因天晴而喜,不因雨天而悲。他怀着一颗超然物外的心,按照自己预定的人生道路悠然前行。
7.
(1)、归朝廷。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这一点从他父亲给他们兄弟二人取名上就可以看出来。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因此在苏轼的一生中,都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归田园。他自己比较喜欢老庄的作品,不自觉也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的无为非凡,又使他淡泊名利。所以他每到一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寻找一种解脱,在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
(3)、归佛门。自己取名东坡居士,和佛印等人的交往较密,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佛家的静达圆通,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4)、“归去”——回归自我精神家园。
他汲取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能够以儒家思想担纲,以道家思想养气,以佛教思想超脱。使得他在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和出世的交互中,在儒道佛的碰撞中,得到了融汇、统一,达到天趣洋溢,生机浩然,超然无景,自足完满的人生境界,以一种赏爱的态度去应对人生的风雨。
陶渊明独善其身归隐田园,苏轼所归之处是一个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
8.
超然物外、镇定自若、不惧风雨、潇洒闲适、旷达乐观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自练自提:
描述了作者在清明幽静的雨后东坡悠然自得行吟一事。
2.运用对比的手法,“市人”和“野人”“莫嫌”和“自爱”形成对比,作者就是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对比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洋溢着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