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
【学习目标】
1.
通过自读,联系前面学过的文章,巩固拓展所学文言知识
2.
对李广悲剧命运的思考,进一步加深对“英雄悲歌”话题的理解
第一、二课时
一.
《李将军列传》概要
《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久享盛誉的名作。作者以赞颂的激情、错综变化的笔法,多层次地描绘了李广传奇的、悲剧的一生,塑造出古代英雄的高大形象,卓立千古,彪炳万世。本篇列传围绕着精于骑射,勇敢作战;热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凡三个特点,刻画了李广这样一个作者理想的一代名将的英雄形象,而对李广的坎坷一生,尤其是对他以及他整个家庭的悲剧结局,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同情,对汉代皇帝用人制度进行了有力地批判。同时,作者在李广坎坷悲惨的一生际遇中,也寄寓了自己的满腔悲愤与辛酸。
二、疏通文意,完成填空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
)
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
)良家子从军击胡,用(
)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
)八百石。尝从(
)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
)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
)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
)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
)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
)从广勒(
)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
)尽.中贵人走(
)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
)百骑往驰(
)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
)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
)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
)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
)近,即(
)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
)暮,胡兵终怪(
)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
)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
),故弗从。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
)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
)与李广俱以(
)边太守将军屯。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
)善水草屯。舍止(
),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
)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
)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
)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
),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
(
)犯之,无以(
)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
)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
)程不识。程不识孝景时以(
)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
)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
)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
)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
)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
)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
)广吏。吏当(
)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
)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
)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
)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
)死。广之将(
)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
),发即应弦而倒。用(
)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居顷之,石建卒,于是上召广代建为郎中令。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
)首虏率(
),以(
)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
)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
)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
)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
)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
)。会(
)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
)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
),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
)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
),无赏。
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车,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
)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
)不当侯邪?且固(
)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
)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
)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
)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
)不得侯者也.”
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
)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
)精兵走(
)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
)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
)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
)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
)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
),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
)知之,固(
)自辞(
)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
)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
)导,或失道,后(
)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
)幕(
),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
)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
)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
)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
)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
)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第三课时
一、语言积累
1.
通假字
上山陈
莫府省约文书籍事
广详死
汉军罢,弗能追
诸将多中首虏率
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
军亡导
南绝幕
2.
古今异义
还,赏不行
古义:
今义:不允许
然亦未尝遇害
古义:
今义:被杀害
我军虽烦扰
古义:
今义:搅扰
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作见证的人
而广不为后人
古义:
今义:后代
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古义:
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以为前将军
古义:
今义:认为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古义:
今义:弯曲
3.
一词多义
从
广从弟李蔡亦为郎
尝从行
及
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及孝景初立
莫能及广
徙
徙成纪
徙为骑郎将
而
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以梁王授广将军印
匈奴日以合战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
今皆解鞍以示不走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
专以射为戏
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车
而诸部校尉以下
为
秦时为将
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
士以此爱乐为用
无老壮皆为垂涕
且
杀其骑且尽
虏多且近
且固命也
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
去
吾去大军数十里
胡皆引兵而去
乃
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李广乃归其大军
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是(副词)
所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大军不知广所之
之
广之百骑皆大恐
大军不知广所之
居久之
是时单于觉之
广之将兵
故
故槐里
故弗从
其
其先曰李信
其后四岁
其李将军之谓也
用
用善骑射
用坚其意
因
因推堕儿
因引而入塞
即
即有急,奈何
广即请霸陵尉与俱
益
胡虏益解
益治军
而
络而盛卧广
而蔡为列侯
当
当斩
岂吾相不当侯邪
今乃一得当单于
莫
莫能及广
祸莫大于杀已降
固
且固命也
固自辞于大将军
数
家居数岁
广数自请行
数奇
虽
虽其子孙他人学者
虽令不从
4.
常见实词
秩八百石
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自负其能
恐亡之
后广转为边郡太守
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中贵人将骑数十
中贵人走广
三人亡马步行
是时会暮
诸将多中首虏率
岂吾相不当侯邪
岂尝有所恨乎
固自辞于大将军
急诣部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
南绝幕
5.
词类活用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用坚其意
李广乃归其大军
络而盛卧广
尝夜从一骑出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岂吾相不当侯邪
后大将军
胡兵终怪之
欲夜取之
鞭马南驰数十里
南绝幕
6.
特殊句式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是必射雕者也
果匈奴射雕者也
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显功名昌邑下
与战
中贵人走广
置广两马间
先死单于
后大将军
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
使大军伏马邑旁谷
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
为虏所生得
士以此爱乐为用
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二.
研讨探究
1.
李广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作者为什么只写下了三个完整、生动的战斗故事?
2.
简析李广的形象
3.
本文是如何塑造李广这一形象的?
课外阅读: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智伯知我??????????????知:了解
B.委质而臣事襄子??????????委质: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
C.寡人赦子,亦已足矣??????足:满足
D.焉以致报雠之意??????????致:表达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义人也”的一组是(3分)
①去而事智伯???????????????????????????②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
③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④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
⑤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⑥今日之事,臣固伏诛
A.①②⑤?????????B.②③⑤?????????C.②③④?????????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豫让改变姓名,入宫清扫厕所,想暗杀赵襄子,被赵襄子发现,赵襄子认为他是贤德之人,没有杀他。
B.豫让“漆身”“涂炭”,改变样貌,目的是伺机为智伯报仇,朋友劝他凭借才能接近赵襄子以报仇,他认为不义,没有同意。
C.豫让不为范氏、中行氏报仇是因为他们待他一般;为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像国士那样对待他。
D.赵襄子对豫让有不杀之恩,故而当豫让第二次被抓后,他为报答赵襄子,只是刺击赵襄子的衣服来为智伯报仇。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3分)
(2)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4分)
(
(3)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3分)
?
飞将军李广答案
一、语言积累
1.
通假字
上山陈
通“阵”列阵
莫府省约文书籍事
通“幕”幕府
广详死
通“佯”假装
汉军罢,弗能追
通“疲”疲惫
诸将多中首虏率
通“律”法令
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
通“宴”安闲
军亡导
通“无”没有
南绝幕
通“漠”沙漠
2.
古今异义
还,赏不行
古义:没有实施
今义:不允许
然亦未尝遇害
古义:遇到危害
今义:被杀害
我军虽烦扰
古义:烦劳纷乱
今义:搅扰
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中等标准的人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作见证的人
而广不为后人
古义:落后之人
今义:后代
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古义:表原因
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以为前将军
古义:以(之)为
今义:认为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古义:详细情况
今义:弯曲
3.
一词多义
广从弟李蔡亦为郎
堂房亲属(名词)
尝从行
跟从(动词)
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以及(连词)
及孝景初立
等到(介词)
莫能及广
比得上(动词)
徙成纪
迁移(动词)
徙为骑郎将
调动(官职)(动词)
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凭借(介词)
以梁王授广将军印
因为(连词)
匈奴日以合战
相当于“而”修饰关系连词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
认为(动词)
今皆解鞍以示不走
来(目的连词)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
用(介词)
专以射为戏
把(介词)
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车
在(介词)
而诸部校尉以下
表方位(助词)
秦时为将
担任(动词)
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
对(介词)
士以此爱乐为用
被(介词)
无老壮皆为垂涕
为了(介词)
杀其骑且尽
将要(副词)
虏多且近
并且(连词)
且固命也
还是(连词)
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
况且(连词)
吾去大军数十里
距离(动词)
胡皆引兵而去
离开(动词)
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就(副词)
李广乃归其大军
才(副词)
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是(副词)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约略估计之数(数词)
大军不知广所之
用在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人或事物(助词)
广之百骑皆大恐
的(助词)
大军不知广所之
往(动词)
居久之
谐调音节(助词)
是时单于觉之
这件事(代词)
广之将兵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故槐里
故里(名词)
故弗从
所以(连词)
其先曰李信
他的(代词)
其后四岁
那(代词)
其李将军之谓也
恐怕……吧(副词)
用善骑射
因为(介词)
用坚其意
相当于“以”,表目的(连词)
因推堕儿
趁机(介词)
因引而入塞
就(副词)
即有急,奈何
假使(连词)
广即请霸陵尉与俱
就(副词)
胡虏益解
逐渐(副词)
益治军
更加(副词)
络而盛卧广
修饰关系(连词)
而蔡为列侯
转折关系(连词)
当斩
判罪(动词)
岂吾相不当侯邪
应当(动词)
今乃一得当单于
面对(动词)
莫能及广
没有谁(无定指代词)
祸莫大于杀已降
没有(副词)
且固命也
本来(副词)
固自辞于大将军
坚决(形容词)
家居数岁
几(数词)
广数自请行
屡次(副词)
数奇
命数(名词)
虽其子孙他人学者
虽然(连词)
虽令不从
即使(连词)
4.
常见实词
秩八百石
俸禄(名词)
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搏击(动词)
自负其能
依仗(动词)
恐亡之
失去(动词)
后广转为边郡太守
调动(动词)
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率领(动词)
中贵人将骑数十
率领(动词)
中贵人走广
逃跑(动词)
三人亡马步行
丢掉(动词)
是时会暮
恰逢(动词)
诸将多中首虏率
符合(动词)
岂吾相不当侯邪
命相(名词)
岂尝有所恨乎
遗憾(动词)
固自辞于大将军
推辞(动词)
急诣部
到(动词)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
告辞(动词)
南绝幕
穿越(动词)
5.
常见虚词
如令子当高帝时
处在某时(介词)
数与虏敌战
屡次(副词)
数与虏敌战
跟(介词)
是必射雕者也
这(代词)
单于素闻广贤
一向(副词)
广亦竟射杀之
终于(副词)
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总是(副词)
6.
词类活用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使……跟从(使动用法)
用坚其意
使……坚(使动用法)
李广乃归其大军
使……归(使动用法)
络而盛卧广
使……卧(使动用法)
尝夜从一骑出
使……从(使动用法)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上前(名词活用作动词)
岂吾相不当侯邪
封侯(名词活用作动词)
后大将军
落后(名词活用作动词)
胡兵终怪之
以为怪(意动用法)
欲夜取之
在夜里(名词作状语)
鞭马南驰数十里
向南(名词作状语)
南绝幕
向南(名词作状语)
7.
特殊句式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判断句
是必射雕者也
判断句
果匈奴射雕者也
判断句
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判断句
显功名昌邑下
省略句
与战
省略句
中贵人走广
省略句
置广两马间
省略句
先死单于
省略句
后大将军
省略句
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
状语后置
使大军伏马邑旁谷
状语后置
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
状语后置
为虏所生得
被动句
士以此爱乐为用
被动句
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被动句
二.
研讨探究
1.
李广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作者为什么只写下了三个完整、生动的战斗故事?
提示:这三个战斗故事分别从三个不同的侧面表现了李广的超人的胆略和勇猛善战的精神。第一个是追捕射雕人,突然遇敌,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他从容自若,指挥战士佯装“诱骑”,使敌方上当受骗,终于化险为夷,安全回师。表现出他的临危不惧和沉着机智;第二个故事是受伤被俘,在押送途中,他乘敌不备,飞身夺马,且战且逃,最后脱险而归。表现出他的善抓时机,勇脱困境;第三个故事是被十倍于己的左贤王军队包围,他率领全军将士浴血奋战,即使伤亡过半,仍鼓舞士气,沉着应敌,一直到援军赶来,迫使敌人解围而去。表现出他身先士卒,顽强坚定。
2.
简析李广的形象
提示:英勇善战,智勇双全,体恤士卒,治军简易,先人后己,心胸狭小
3.
本文是如何塑造李广这一形象的?
①用他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有或明或暗的显示,一开始就对人物性格的发展作了铺垫。
②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特征
③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④正叙侧写法和反衬对比法
⑤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也构成人物形象刻画的一部分
1.
(3分)C(足够。其中“委质”一词,《屈原列传》涉及。)
2.
(3分)B(①是豫让的行为,却不能表现他的义;④是借朋友之口间接表现;⑥是豫让服罪的语言,和“大义”无关。)
3.
(3分)D(原文没有“为报答赵襄子”的意思。)
4.
(10分)(1)(3分)士人为了解自己的人献出生命,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修饰容貌。(“说”、“容”、句子大意各1分。)
(2)(4分)然而这样做的原因,正是要使天下后世身为人臣却怀着异心去侍奉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所以”“以”“愧”、判断句式各1分。)
(3)(3分)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掩盖别人的美德,而忠臣有为名节献身的大义。(“美”、“死”、“义”,各1分。)
???(各句翻译句意不通顺的,要酌情扣分)
附:参考译文
豫让,晋国人,原先曾在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事,但毫不知名。离开他们后到智伯门下供职,智伯很看重和宠爱他。等到智伯攻伐赵襄子,赵襄子和韩氏、魏氏合谋灭了智伯,灭智伯后又三分智伯的土地。赵襄子最恨智伯,把智伯的头颅漆了,作为酒器。豫让逃到山中,说道:“唉!士人为知己者献出生命,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修饰容貌。如今智伯了解我,我一定要为了替他报仇而死,以此来报答智伯,这样我死后的魂魄也就不会感到羞愧了。”于是变更名姓,冒充为判刑服役之人,混进赵襄子宫里涂饰厕所,身上挟带匕首,想刺杀襄子。襄子去厕所时,忽觉心惊,便抓住涂厕所的刑人审问,发现他便是豫让,身上带着凶器,口称:“要为智伯报仇!”襄子身边的侍从要杀他,襄子说:“他是个义士,我小心避开他就是了。再说智伯死了,没有后代,而他的臣下却想替他报仇,这个人是天下的贤德之人啊。”最终还是把豫让释放了。
??????不久,豫让又在身上涂漆,让皮肤长满恶疮,还吞炭使嗓子喑哑。他把自己原来的形状变得人们无法辨认之后,到市上行乞。他的妻子见了,认不出是他。在路上见到他的朋友,朋友却认出他来了,说:“你不就是豫让吗?”答道:“我是豫让。”他的朋友为之哭泣道:“以你的才干,投奔到襄子门下效命办事,襄子一定会亲近你宠爱你。他亲近你宠爱你,你再做你想做的事,这岂不更容易吗?为什么竟要伤残身体,受许多痛苦,想以此达到向襄子报仇的目的,这不也太难了吗!”豫让说:“既然已经投他门下效命办事,却又想杀他,这是怀着异心来侍奉君主啊。再说,我所做的确实是极难的事情,然而所以要这样做,正是要使天下后世身为人臣却怀着异心去侍奉君主的人感到羞愧啊。”
??? 豫让离去之后,不久,料到赵襄子该出门了,便埋伏在赵襄子将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边,马突然受惊,襄子说:“此人必是豫让。”派人查问,果然是豫让。这时襄子便数落豫让说:“你不是曾经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过事吗?智伯把他们全灭了,而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奔到智伯门下效命办事。现在智伯也已经死了,你为什么独独这样执著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事,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一般人相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国士相待,我因此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襄子长叹一声,呜咽着说道:‘唉,豫子啊豫子!你为智伯尽忠,名声已经成就了;而我赦免你,也已经够了。你还是为自己想想吧,我不再放过你了!”襄子派兵围住豫让。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掩盖别人的美德,而忠臣理应为名节献身。上一次您已经宽赦过我,天下人无不称赞您的贤明。今日之事,我自然难免一死,可我还是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击打它一下,以表达我的报仇的心意,这样我虽死而无憾。这不是我所敢期望的,我只是斗胆向您陈述我内心的想法。”这时襄子深感豫让义烈,便派人拿自己的衣服给豫让。豫让拔出剑来,跳跃多次击刺衣服,说道:“我可以在九泉之下报答智伯了!”说罢便横剑自刎。豫让死的那天,赵国的志士听到这消息,都为他流泪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