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汽化与液化
(一)蒸发、探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探究)、沸腾
1.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2.炎热的夏天,当你走在晒得发烫的柏油路上时,刚巧来了一辆洒水车,洒湿了路面,这时你会感到更加闷热。产生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是( )。
A.洒水车中的水经过曝晒,内能增加,温度很高
B.洒水后空气的湿度增大,身上的汗较难蒸发
C.地面上的水反射了阳光,使身体得到更多的热量
D.水蒸发时把地面的热带到了人的身上
(第3题)
3.【滨州】如图所示,图甲为小明探究水沸腾时的实验装置,图乙为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他可以选用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
B.图乙中的A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C.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据此判断水的沸腾有时候不需要吸收热量
4.宇宙飞船返回地球大气层时,跟空气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温度可达到几千摄氏度。在飞船外表涂上“烧蚀层”——一层特殊的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并且进一步汽化,能起到防止烧坏飞船的作用。其科学原理是( )。
A.熔化和汽化都要吸热
B.熔化和汽化都要放热
C.熔化吸热,汽化放热
D.熔化放热,汽化吸热
(第6题)
5.小美对冰进行加热,她将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像中的DE段是冰的 过程。
(2)从图中可知,水的凝固点为 ,沸点为 。
(3)AB、CD、BC、DE段四个过程中,物质吸热的有 。
(4)BC、DE段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水分子运动快慢的变化情况是 。
(5)比较图中AB段和CD段可知,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那么 段吸收的热量较多(加热条件始终不变)。
(第6题)
6.【咸宁】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如图所示。热风干手器能加快水的蒸发,利用了下列方法中的( )。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 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第7题)
7.如图所示,甲容器内装有水,乙试管内也装有水,并通过甲容器密封盖上的孔插入甲容器的水中,乙试管与密封盖紧密接触。现给甲容器加热,则经过一段时间后( )。
A.甲容器内的水先沸腾
B.乙试管内的水先沸腾
C.甲容器、乙试管内的水同时沸腾
D.甲容器内的水沸腾,乙试管内的水不会沸腾
8.【梅州】当室内温度为20℃时,把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列图像中,基本反映了温度计的读数随时间的变化的是( )。
A. B. C. D.
9.【衡阳】下列现象中,用科学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温度高,是因为它具有较多的热量
B.风吹过,人便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流动的空气加快了人身上汗液的汽化
C.吃冰棒感觉凉爽,是因为熔化要释放热量而降温
D.运载火箭的燃料采用液氢,是因为液氢的比热大
10.【泰安】下列图像中,能反映水沸腾过程的是( )。
A. B. C. D.
11.【盐城】用滴管从瓶中吸取酒精,滴在手上,感觉凉凉的。小明就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两种猜想,猜想1:酒精的温度低于手的温度;猜想2:酒精蒸发时吸热,有制冷作用。随后,他在烧杯中倒入适量酒精,用相同的温度计分别测量手的温度t1和烧杯中酒精的温度t2,并重复多次,均发现t1>t2。由此,他( )。
A.只能验证猜想1 B.只能验证猜想2
C.既能验证猜想1,又能验证猜想2 D.既不能验证猜想1,也不能验证猜想2
(第12题)
12.【西宁】如图所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烧杯甲和试管乙内都装有水,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使甲杯中的水沸腾,若不断加热,乙试管中的水能否沸腾?为什么?
(二)液化
1.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
A.春天,冰冻的湖面开始解冻
B.夏天,打开冰棍看到周围有“白气”
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白色的霜
D.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2.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拿一个带把的金属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再放入病人口腔中,这样做的目的是( )。
A.给小镜子消毒
B.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空气液化
C.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液化
D.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凝固
3.液化石油气作为燃料,已进入了千家万户,它是含有下列物质的混合物,标准大气压下,这些物质的沸点如下表所示。在常温下使用至无气体放出时,钢瓶中常有一些残液,它最有可能是( )。
A.乙烷 B.戊烷 C.乙烷、丙烷、丁烷 D.戊烷、己烷
(第4题)
4.如图所示为小明设计的海水淡化流程图,在这一过程中,海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汽化 B.汽化、液化 C.汽化、升华 D.升华、液化
5.一次性打火机里的燃料是一种叫丁烷的物质,通常情况下呈气态。它是在常温下,
用 的方法使它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里的;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立刻捡起残骸,会感觉残骸较 (填“冷”或“热”),这是因为里面的液体迅速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时要 (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
6.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其原理是医生用一种叫做氯乙烷的气态有机物,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它在加压下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下同),又在皮肤上迅速 ,同时吸收大量的热,使人体受伤部位的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变慢,类似局部麻醉,人的伤痛感很快消失,同时防止伤口处形成瘀血。
(第7题)
7.北京时间2010年4月23日7时52分(美国东部时间4月22日19时52分),美国研制的人类首架太空战斗机X-37B成功发射升空,“阿特拉斯”5号火箭执行了此次发射任务,成功发射升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火箭中的燃料和氧化剂是 (填“液”或“气”)态的,它是通过
和 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火箭点燃后,尾部的火焰如果直接喷到发射台上,发射架会熔化。为了保护发射架,在发射台底建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是利用了水汽化时要 ,使周围环境温度不至于太高。我们看见火箭刚点燃时周围大量的“白气”是由于水先
后 形成的。
(3)请再举出一个生产技术或生活中利用物态变化来调整环境温度的例子: 。
8.我国古代有许多艺术性、科学性较高的饮器。有一种杯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放在空气中,不断有水滴产生,使其常满。关于此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B.杯中的水是干燥的空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C.玉是一种比热较小的物质,相同条件下温度变化显著
D.利用杯子在缺少水源的崇山峻岭中能自动“生”水
9.目前常用的电冰箱利用了一种叫做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面,因为氟利昂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下列有关电冰箱工作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氟利昂进入蒸发器的管子里迅速液化、吸热
B.氟利昂进入蒸发器的管子里迅速汽化、吸热
C.氟利昂被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后液化、吸热
D.氟利昂被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后汽化、放热
10.【南京】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a、b两位置中有一处“白气”较浓。下列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它是水蒸气,a处较浓
B.它是水蒸气,b处较浓
C.它是小水滴,a处较浓
D.它是小水滴,b处较浓
11.如图所示,在一支大的注射器里装有乙醚蒸气,用橡皮帽堵住小孔,推动活塞,当乙醚蒸气被压缩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中慢慢出现了液态乙醚,这是用 的方法使乙醚蒸气液化的;在压缩乙醚蒸气的过程中,乙醚的质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密度 。
12.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
现象, (填“放出”或“吸收”)很多热量,使 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将手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 ,使手不会被烫伤。
13.【烟台】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在装有空调的汽车玻璃窗上常附有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 形成的。夏天,水珠常常出现在车窗的 (填“内侧”“外侧”或“内、外侧”,下同);冬天,水珠常常出现在车窗的 。
14.在北方,冬季集中供暖由热力公司将温度较高的导热介质(热水)利用管道输送到各个家庭。有时管道破裂会使热水流到街道路面,致使大片路面冒“白气”。关于这些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1)问题:从科学的角度看,集中供热时用水作导热介质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
(2)请从物态变化的角度提出一个问题并回答。
问题: ?
回答: 。
15.液化石油气是气体液化后以液体的形式储存到钢瓶中。居民在使用中发现,冬天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当接近用完还剩余少量液体时,早晚烧饭时即使将阀门拧到最大,煤气灶阀门也开到最大,火力也很小,只有中午使用时火力才较为正常。有关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早晨和晚上温度较低,瓶内液体不能蒸发
B.冬天充的液化石油气杂质较多,用于燃烧的气体所占比例降低
C.中午温度高,液化石油气燃烧效果比早晚好,因此火力大
D.中午气温比早晚高,瓶内液体蒸发加快,供气速度加快
(第16题)
16.【盐城】如图所示,在两个相同的试管甲、乙中分别装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然后将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甲的水中,水蒸气在甲中几乎全部液化,待甲中的水面上升一段高度后,停止通入水蒸气,测出此时甲中水的温度为t。下列操作中,能验证水蒸气液化放热的是( )。
A.测出乙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
B.测出烧瓶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
C.将烧瓶内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
D.将另一杯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
17.【济宁】在某些干旱缺水的地区,人们常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收集土壤中的水分。土壤中的水分子接触塑料薄膜前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水蒸气在塑料薄膜下凝结成水珠的过程中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8.所有的气体都可以发生液化,但每一种气体都有一特定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怎样压缩,气体都不会发生液化,这个温度叫临界温度。临界温度是物质以液态形式出现的最高温度,各种物质的临界温度不同,有的高于常温,如水是374℃、酒精是243℃,因此在常温下它们通常以液态出现;有的低于常温,如氧气是-119℃、氢气是-240℃,所以我们时常认为它们是气态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两种,但对于某些气体,只使用 的方法是不行的,首先要 。
(2)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采用降温液化的方法分离,首先液化的是 。
(3)氧气的沸点是-183℃,氮气的沸点是-196℃,氦气的沸点是-269℃,采用液化空气提取这些气体,当温度升高时,液态空气汽化,首先分离出来的是 。
第6节 汽化与液化
(一)蒸发、探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探究)、沸腾
1.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理解蒸发和沸腾的概念、两者的区别及其微观实质。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液体表面积、温度及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等因素对蒸发快慢的影响。
3.知道液体蒸发吸热的降温现象,并能利用该原理分析相关现象。
4.能分析液体沸腾曲线,了解常见液体的沸点及其应用。
1.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B.蒸发不需要吸热,沸腾需要吸热
C.蒸发是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沸腾则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D.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剧烈的汽化现象
2.炎热的夏天,当你走在晒得发烫的柏油路上时,刚巧来了一辆洒水车,洒湿了路面,这时你会感到更加闷热。产生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是(B)。
A.洒水车中的水经过曝晒,内能增加,温度很高
B.洒水后空气的湿度增大,身上的汗较难蒸发
C.地面上的水反射了阳光,使身体得到更多的热量
D.水蒸发时把地面的热带到了人的身上
(第3题)
3.【滨州】如图所示,图甲为小明探究水沸腾时的实验装置,图乙为实验中不同时刻气泡的情形,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B)。
A.他可以选用量程为-80~60℃的酒精温度计
B.图乙中的A是水沸腾前的现象
C.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D.小明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据此判断水的沸腾有时候不需要吸收热量
4.宇宙飞船返回地球大气层时,跟空气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温度可达到几千摄氏度。在飞船外表涂上“烧蚀层”——一层特殊的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并且进一步汽化,能起到防止烧坏飞船的作用。其科学原理是(A)。
A.熔化和汽化都要吸热
B.熔化和汽化都要放热
C.熔化吸热,汽化放热
D.熔化放热,汽化吸热
(第5题)
5.小美对冰进行加热,她将冰熔化成水直到沸腾的过程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像中的DE段是冰的 沸腾 过程。
(2)从图中可知,水的凝固点为 0℃ ,沸点为 100℃ 。
(3)AB、CD、BC、DE段四个过程中,物质吸热的有 AB、CD、BC、DE 。
(4)BC、DE段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水分子运动快慢的变化情况是 不变 。
(5)比较图中AB段和CD段可知,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那么 CD 段吸收的热量较多(加热条件始终不变)。
(第6题)
6.【咸宁】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如图所示。热风干手器能加快水的蒸发,利用了下列方法中的(D)。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 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第7题)
7.如图所示,甲容器内装有水,乙试管内也装有水,并通过甲容器密封盖上的孔插入甲容器的水中,乙试管与密封盖紧密接触。现给甲容器加热,则经过一段时间后(B)。
A.甲容器内的水先沸腾
B.乙试管内的水先沸腾
C.甲容器、乙试管内的水同时沸腾
D.甲容器内的水沸腾,乙试管内的水不会沸腾
8.【梅州】当室内温度为20℃时,把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列图像中,基本反映了温度计的读数随时间的变化的是(C)。
A. B. C. D.
【解析】酒精蒸发时,会吸热降温,等酒精蒸发完后,又恢复原来的温度。
9.【衡阳】下列现象中,用科学知识解释正确的是(B)。
A.物体的温度高,是因为它具有较多的热量
B.风吹过,人便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流动的空气加快了人身上汗液的汽化
C.吃冰棒感觉凉爽,是因为熔化要释放热量而降温
D.运载火箭的燃料采用液氢,是因为液氢的比热大
15.【泰安】下列图像中,能反映水沸腾过程的是(D)。
A. B. C. D.
11.【盐城】用滴管从瓶中吸取酒精,滴在手上,感觉凉凉的。小明就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两种猜想,猜想1:酒精的温度低于手的温度;猜想2:酒精蒸发时吸热,有制冷作用。随后,他在烧杯中倒入适量酒精,用相同的温度计分别测量手的温度t1和烧杯中酒精的温度t2,并重复多次,均发现t1>t2。由此,他(A)。
A.只能验证猜想1 B.只能验证猜想2
C.既能验证猜想1,又能验证猜想2 D.既不能验证猜想1,也不能验证猜想2
【解析】他反复测量了手的温度和酒精的温度,均发现t1>t2,所以可以验证猜想1;若要验证猜想2,可把温度计在酒精中蘸一下取出,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温度计示数降低,则说明酒精蒸发吸热。
(第112题)
12.【西宁】如图所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烧杯甲和试管乙内都装有水,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使甲杯中的水沸腾,若不断加热,乙试管中的水能否沸腾?为什么?
【答案】不能,烧杯内的水沸腾时温度保持100℃不变,试管内水到达100℃后就无法再从杯中的水吸热,故试管中的水能达到100℃,因为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二)液化
1.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B)。
A.春天,冰冻的湖面开始解冻
B.夏天,打开冰棍看到周围有“白气”
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白色的霜
D.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2.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拿一个带把的金属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再放入病人口腔中,这样做的目的是(C)。
A.给小镜子消毒
B.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空气液化
C.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液化
D.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凝固
3.液化石油气作为燃料,已进入了千家万户,它是含有下列物质的混合物,标准大气压下,这些物质的沸点如下表所示。在常温下使用至无气体放出时,钢瓶中常有一些残液,它最有可能是(D)。
A.乙烷 B.戊烷 C.乙烷、丙烷、丁烷 D.戊烷、己烷
(第4题)
4.如图所示为小明设计的海水淡化流程图,在这一过程中,海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B)。
A.液化、汽化 B.汽化、液化 C.汽化、升华 D.升华、液化
5.一次性打火机里的燃料是一种叫丁烷的物质,通常情况下呈气态。它是在常温下,用 压缩体积 的方法使它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里的;如果不小心将其摔坏,待里面的液体刚消失时,立刻捡起残骸,会感觉残骸较 冷 (填“冷”或“热”),这是因为里面的液体迅速 汽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时要 吸收 (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
6.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其原理是医生用一种叫做氯乙烷的气态有机物,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它在加压下 液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下同),又在皮肤上迅速 汽化 ,同时吸收大量的热,使人体受伤部位的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变慢,类似局部麻醉,人的伤痛感很快消失,同时防止伤口处形成瘀血。
(第7题)
7.北京时间2010年4月23日7时52分(美国东部时间4月22日19时52分),美国研制的人类首架太空战斗机X-37B成功发射升空,“阿特拉斯”5号火箭执行了此次发射任务,成功发射升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火箭中的燃料和氧化剂是 液 (填“液”或“气”)态的,它是通过 降低温度 和 压缩体积 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2)火箭点燃后,尾部的火焰如果直接喷到发射台上,发射架会熔化。为了保护发射架,在发射台底建一个大水池,让火焰喷到水池中,这是利用了水汽化时要 吸热 ,使周围环境温度不至于太高。我们看见火箭刚点燃时周围大量的“白气”是由于水先 汽化 后 液化 形成的。
(3)请再举出一个生产技术或生活中利用物态变化来调整环境温度的例子: 夏天,在教室内洒水会凉快些(合理即可) 。
8.我国古代有许多艺术性、科学性较高的饮器。有一种杯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放在空气中,不断有水滴产生,使其常满。关于此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B.杯中的水是干燥的空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C.玉是一种比热较小的物质,相同条件下温度变化显著
D.利用杯子在缺少水源的崇山峻岭中能自动“生”水
9.目前常用的电冰箱利用了一种叫做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面,因为氟利昂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下列有关电冰箱工作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B)。
A.氟利昂进入蒸发器的管子里迅速液化、吸热
B.氟利昂进入蒸发器的管子里迅速汽化、吸热
C.氟利昂被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后液化、吸热
D.氟利昂被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后汽化、放热
10.【南京】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a、b两位置中有一处“白气”较浓。下列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C)。
A.它是水蒸气,a处较浓
B.它是水蒸气,b处较浓
C.它是小水滴,a处较浓
D.它是小水滴,b处较浓
【解析】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其实是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雾,即小液滴。图中b处主要是水蒸气,水蒸气是看不到的,稍远离壶口的a处才有较多的液化后的“白气”。
11.如图所示,在一支大的注射器里装有乙醚蒸气,用橡皮帽堵住小孔,推动活塞,当乙醚蒸气被压缩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中慢慢出现了液态乙醚,这是用 压缩体积 的方法使乙醚蒸气液化的;在压缩乙醚蒸气的过程中,乙醚的质量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密度 变大 。
12.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 液化(凝结) 现象, 放出 (填“放出”或“吸收”)很多热量,使 上 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将手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 水的比热大,升温慢以及水汽化时要吸热 ,使手不会被烫伤。
13.【烟台】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在装有空调的汽车玻璃窗上常附有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 液化 形成的。夏天,水珠常常出现在车窗的 外侧 (填“内侧”“外侧”或“内、外侧”,下同);冬天,水珠常常出现在车窗的 内侧 。
14.在北方,冬季集中供暖由热力公司将温度较高的导热介质(热水)利用管道输送到各个家庭。有时管道破裂会使热水流到街道路面,致使大片路面冒“白气”。关于这些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1)问题:从科学的角度看,集中供热时用水作导热介质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水的比热大,降低相同的温度,水放出的热量多 。
(2)请从物态变化的角度提出一个问题并回答。
问题: “白气”是怎么形成的 ?
回答: 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
15.液化石油气是气体液化后以液体的形式储存到钢瓶中。居民在使用中发现,冬天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当接近用完还剩余少量液体时,早晚烧饭时即使将阀门拧到最大,煤气灶阀门也开到最大,火力也很小,只有中午使用时火力才较为正常。有关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早晨和晚上温度较低,瓶内液体不能蒸发
B.冬天充的液化石油气杂质较多,用于燃烧的气体所占比例降低
C.中午温度高,液化石油气燃烧效果比早晚好,因此火力大
D.中午气温比早晚高,瓶内液体蒸发加快,供气速度加快
(第16题)
16.【盐城】如图所示,在两个相同的试管甲、乙中分别装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然后将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甲的水中,水蒸气在甲中几乎全部液化,待甲中的水面上升一段高度后,停止通入水蒸气,测出此时甲中水的温度为t。下列操作中,能验证水蒸气液化放热的是(C)。
A.测出乙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
B.测出烧瓶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
C.将烧瓶内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
D.将另一杯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
17.【济宁】在某些干旱缺水的地区,人们常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收集土壤中的水分。土壤中的水分子接触塑料薄膜前发生了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水蒸气在塑料薄膜下凝结成水珠的过程中 放出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8.所有的气体都可以发生液化,但每一种气体都有一特定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怎样压缩,气体都不会发生液化,这个温度叫临界温度。临界温度是物质以液态形式出现的最高温度,各种物质的临界温度不同,有的高于常温,如水是374℃、酒精是243℃,因此在常温下它们通常以液态出现;有的低于常温,如氧气是-119℃、氢气是-240℃,所以我们时常认为它们是气态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两种,但对于某些气体,只使用 压缩体积 的方法是不行的,首先要 降低温度 。
(2)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采用降温液化的方法分离,首先液化的是 氧气 。
(3)氧气的沸点是-183℃,氮气的沸点是-196℃,氦气的沸点是-269℃,采用液化空气提取这些气体,当温度升高时,液态空气汽化,首先分离出来的是 氦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