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熔化与凝固
1.小明加热某固体物质使其熔化,记录了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是一种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80℃
C.该物质加热到第4分钟时是液态
D.该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5min
2.【泰安】下列四幅图像中,能反映晶体凝固特点的是( )。
A. B. C. D.
3.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B.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
C.晶体熔化时不需要吸热
D.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4.下列物质中,全部属于晶体的是( )。
A.铁、食盐、松香 B.萘、冰、石英 C.金、海波、石蜡 D.冰、石英、玻璃
5.小明在一空玻璃杯中放入一块冰,并把它放在25℃的房间内,过一段时间后杯中仍有少量的冰没有熔化,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冰的温度为0℃,剩余的冰继续熔化
B.冰的温度为0℃,剩余的冰停止熔化
C.冰的温度高于0℃,剩余的冰继续熔化
D.冰的温度低于0℃,剩余的冰继续熔化
6.冬天,我们常看到因为天气冷,水遇冷结成了冰,在这个过程中,水从 态变成了 态,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做 ;而当天气转暖后,冰在阳光照射下,逐渐变成了水,在这个过程中,水从 态变成了 态,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做 。
7.下表为一些晶体的熔点(单位:℃),阅读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1)电灯的灯丝用钨而不用铜是因为 。
(2)科考队员在南极科考时要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是因为 。
(3)从纯铁、钢、铸铁的熔点可以看出,纯物质的熔点与混入杂质后的熔点相比, 。
(第8题)
8.如图所示为萘的熔化图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萘在AB过程中是 态,该过程中要不断 热,温度 。
(2)萘在BC过程中是 态,温度 ,但需要不断 热,这个过程
共 分钟,萘的熔点是 ℃。
(3)萘在第2分钟时是 态,在第4分钟时是 态,在第8分钟时是 态。
9.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观察盐水的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像(如图甲所示)。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 )。
A.变多 B.变少 C.不变 D.无法判断
(第9题) (第10题)
10.【安徽】如图所示为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的熔化过程持续了25分钟
B.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80℃
C.在第30分钟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在第10分钟到第25分钟之间,因为物质温度不变,所以不吸收热量
11.小明根据所学的知识并结合下表中的数据,得出下列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A.只要温度达到0℃,冰就一定会熔化
B.标准大气压下,铝在660℃时一定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质量相同的铅块和铝块,吸收相同的热量,铝块升高的温度多
D.质量相同的实心铁块和实心铝块,升高相同的温度,铝块吸收的热量较多
12.甲、乙两盆水里都有冰块,甲盆中的冰多些,乙盆中的冰少些;甲盆放在阳光下,乙盆放在背阴处,如果两盆中的冰块都还未完全熔化,那么( )。
A.甲盆水的温度比乙盆水的温度高
B.乙盆水的温度比甲盆水的温度高
C.两盆水的温度相同
D.不用温度计测量,无法比较两盆水的温度
13.穿上棉衣感到暖和,是利用棉衣有效地阻止了人体产生的热向外散发,棉衣自身并不发热,而某种夹克的衣料的纤维中添加了微胶囊,这种微胶囊所含的物质在常温下呈液态,在温度降低时会结晶,人们穿上它,气温较高时感到凉爽,气温较低时感到温暖。试说明这种夹克能调节温度的原理。
14.【娄底】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除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 。
(2)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能使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 (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3)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在放置上有什么要求?
。实验中要不停地用搅拌器搅拌,其目的是
(4)图乙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从图像中可看出,萘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化过程大约持续了 min。
15.【绍兴】下列生活中的“小水珠”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
A.青草上的露珠 B.冰凌上滴下来的水珠
C.山间的薄雾 D.窗上的水珠
16.【北京】在探究石蜡和海波的熔化规律时,小琴根据实验目的,进行了认真规范的实验,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A.石蜡是非晶体
B.海波熔化时的温度是48℃
C.海波在熔化过程中不需要吸热
D.42℃时,海波的状态是固态
(第17题)
17.【长沙】在做“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时,小军采用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描绘成如图乙所示的图像。
(1)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 。
(2)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
(3)BC段表明该物质处于 状态。
(4)该物质在AB段的比热比它在CD段的比热 (填“大”或“小”)。
18.【淮安】某科学兴趣小组在探究冰熔化时,发现冰熔化时有快有慢,他们想知道影响冰熔化速度的因素,于是提出了下列两种猜想:
猜想1:环境温度可能会影响冰的熔化速度。
猜想2:冰的形状可能会影响冰的熔化速度。
(1)请列举生活中的一个实例说明猜想1是合理的: 。
(2)小丽对猜想2有自己的想法,为了验证猜想2,小丽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A.量出50mL蒸馏水三份,分别倒入容积都为50mL的长方体、立方体和球形塑料模型盒中。
B.倒入模型盒中时确保没有水溅出。
C.把模型盒放到冰箱冷冻室里,冷冻足够长时间。
D.用字母a、b、c分别给三个烧杯做标注。
E.把模型盒从冰箱里拿出来,迅速将每块冰块放入对应的烧杯中。
F.观察并记录三块冰块熔化所用的时间。
请回答下列问题(已知实验中的三块冰块表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是长方体、立方体和球体):
①步骤A、B的设计目的是 。
②小丽通过实验分析,验证了冰块的形状会影响冰块的熔化速度,在这三种形状的冰块中,熔化最慢的是 ,理由是
。
第5节 熔化与凝固答案
1.小明加热某固体物质使其熔化,记录了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该物质是一种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80℃
C.该物质加热到第4分钟时是液态
D.该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5min
2.【泰安】下列四幅图像中,能反映晶体凝固特点的是(D)。
A. B. C. D.
3.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C)。
A.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B.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
C.晶体熔化时不需要吸热
D.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4.下列物质中,全部属于晶体的是(B)。
A.铁、食盐、松香 B.萘、冰、石英 C.金、海波、石蜡 D.冰、石英、玻璃
5.小明在一空玻璃杯中放入一块冰,并把它放在25℃的房间内,过一段时间后杯中仍有少量的冰没有熔化,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冰的温度为0℃,剩余的冰继续熔化
B.冰的温度为0℃,剩余的冰停止熔化
C.冰的温度高于0℃,剩余的冰继续熔化
D.冰的温度低于0℃,剩余的冰继续熔化
6.冬天,我们常看到因为天气冷,水遇冷结成了冰,在这个过程中,水从 液 态变成了 固 态,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做 凝固 ;而当天气转暖后,冰在阳光照射下,逐渐变成了水,在这个过程中,水从 固 态变成了 液 态,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做 熔化 。
7.下表为一些晶体的熔点(单位:℃),阅读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1)电灯的灯丝用钨而不用铜是因为 钨的熔点较高 。
(2)科考队员在南极科考时要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是因为 水银的凝固点较高,在南极易凝固 。
(3)从纯铁、钢、铸铁的熔点可以看出,纯物质的熔点与混入杂质后的熔点相比, 纯物质的熔点高 。
(第8题)
8.如图所示为萘的熔化图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萘在AB过程中是 固 态,该过程中要不断 吸 热,温度 升高 。
(2)萘在BC过程中是 固液共存 态,温度 不变 ,但需要不断 吸 热,这个过程共 5 分钟,萘的熔点是 80 ℃。
(3)萘在第2分钟时是 固 态,在第4分钟时是 固 态,在第8分钟时是 固液共存 态。
9.小明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观察盐水的状态,测出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凝固图像(如图甲所示)。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A)。
A.变多 B.变少 C.不变 D.无法判断
(第9题) (第10题)
10.【安徽】如图所示为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B)。
A.该物质的熔化过程持续了25分钟
B.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80℃
C.在第30分钟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在第10分钟到第25分钟之间,因为物质温度不变,所以不吸收热量
11.小明根据所学的知识并结合下表中的数据,得出下列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D)。
A.只要温度达到0℃,冰就一定会熔化
B.标准大气压下,铝在660℃时一定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质量相同的铅块和铝块,吸收相同的热量,铝块升高的温度多
D.质量相同的实心铁块和实心铝块,升高相同的温度,铝块吸收的热量较多
12.甲、乙两盆水里都有冰块,甲盆中的冰多些,乙盆中的冰少些;甲盆放在阳光下,乙盆放在背阴处,如果两盆中的冰块都还未完全熔化,那么(C)。
A.甲盆水的温度比乙盆水的温度高
B.乙盆水的温度比甲盆水的温度高
C.两盆水的温度相同
D.不用温度计测量,无法比较两盆水的温度
13.穿上棉衣感到暖和,是利用棉衣有效地阻止了人体产生的热向外散发,棉衣自身并不发热,而某种夹克的衣料的纤维中添加了微胶囊,这种微胶囊所含的物质在常温下呈液态,在温度降低时会结晶,人们穿上它,气温较高时感到凉爽,气温较低时感到温暖。试说明这种夹克能调节温度的原理。
【答案】在温度下降时,微胶囊中的物质凝固放热,自动向人体供热;温度上升时,微胶囊中的物质熔化吸热,又自动从人体吸热,从而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
14.【娄底】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除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 秒表 。
(2)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能使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 慢 (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3)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在放置上有什么要求? 玻璃泡完全浸没在萘中 ,不能碰到试管壁或底。实验中要不停地用搅拌器搅拌,其目的是使萘各处的温度一致。
(4)图乙是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从图像中可看出,萘是 晶体 (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化过程大约持续了 10 min。
15.【绍兴】下列生活中的“小水珠”属于熔化现象的是(B)。
A.青草上的露珠 B.冰凌上滴下来的水珠
C.山间的薄雾 D.窗上的水珠
16.【北京】在探究石蜡和海波的熔化规律时,小琴根据实验目的,进行了认真规范的实验,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C)。
A.石蜡是非晶体
B.海波熔化时的温度是48℃
C.海波在熔化过程中不需要吸热
D.42℃时,海波的状态是固态
【解析】由表格中数据可知,海波第4~9分钟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海波是晶体;而石蜡在整个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所以石蜡是非晶体。在第4~9分钟时,海波吸收热量,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48℃不变,故海波熔化时的温度是48℃,即熔点为48℃。晶体熔化的特点是: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42℃低于海波的熔点,此时海波是固态。
(第17题)
17.【长沙】在做“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时,小军采用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描绘成如图乙所示的图像。
(1)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 使物体均匀受热 。
(2)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 晶体 (填“晶体”或“非晶体”)。
(3)BC段表明该物质处于 固液共存 状态。
(4)该物质在AB段的比热比它在CD段的比热 小 (填“大”或“小”)。
【解析】(4)因为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熔点为0℃。由此可知,该物质为冰。AB段为冰,CD段完全熔化,为水。水的比热大于冰的比热。
18.【淮安】某科学兴趣小组在探究冰熔化时,发现冰熔化时有快有慢,他们想知道影响冰熔化速度的因素,于是提出了下列两种猜想:
猜想1:环境温度可能会影响冰的熔化速度。
猜想2:冰的形状可能会影响冰的熔化速度。
(1)请列举生活中的一个实例说明猜想1是合理的: 河里的冰(或雪)在气温高时熔化得较快 。
(2)小丽对猜想2有自己的想法,为了验证猜想2,小丽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A.量出50mL蒸馏水三份,分别倒入容积都为50mL的长方体、立方体和球形塑料模型盒中。
B.倒入模型盒中时确保没有水溅出。
C.把模型盒放到冰箱冷冻室里,冷冻足够长时间。
D.用字母a、b、c分别给三个烧杯做标注。
E.把模型盒从冰箱里拿出来,迅速将每块冰块放入对应的烧杯中。
F.观察并记录三块冰块熔化所用的时间。
请回答下列问题(已知实验中的三块冰块表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是长方体、立方体和球体):
①步骤A、B的设计目的是 使冰的质量相同而形状不同 。
②小丽通过实验分析,验证了冰块的形状会影响冰块的熔化速度,在这三种形状的冰块中,熔化最慢的是 球体的冰块 ,理由是 同体积的立方体、长方体和球体,球体的表面积最小,受热面积最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