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小熊购物(2)
教学目标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先算乘法,后算减法”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2.掌握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有关乘减的两步算式。
3.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先算乘法,后算减法”的运算顺序。
难点:理解“先算乘法,后算减法”的算理。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3页“试一试”和第4页“练一练”的第3、4、6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4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乘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计算下列各题。
5×6+12 28+3×9
提问: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加混合运算,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小熊购物(2)——乘减混合运算。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试一试”内容,引导学生探究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试一试”“壮壮有……多少元”的内容,提问:壮壮有20元,买3包饼干应找回多少元?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已知壮壮有20元,要买3包饼干,每包饼干4元。求应找回多少元,首先应知道花了多少元,即3包饼干多少元,然后从总钱数里减去花掉的钱数,就是应找回的钱数。如图:
(2)引导学生列式解答。
①列分步算式解题。
先求3包饼干多少钱,用饼干的包数×1包饼干的钱数:3×4=12(元)。
再求找回多少钱:20-12=8(元)。
②列综合算式解题。
应找回的钱数=总钱数-花去的钱数?
20-3×4
(3)引导学生探究20-3×4的计算方法。
20-3×4是乘减混合算式,乘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先算乘法,后算减法。
(4)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20-3×4
=20-12
=8(元)
提问:结合上面解决问题的过程,想一想:在有乘法和减法的算式里,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学生交流汇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学生小组内交流汇报:20-2×7表示壮壮如果买2包花生应找回多少元。5×3+4表示如果买5个面包和1包饼干一共需要付多少元,还可以表示如果买3袋糖果和1包饼干一共需要付多少元。4×6-20表示如果壮壮买4个蛋糕还差多少元,还可以表示如果壮壮买6包饼干还差多少元。
小结:在一个混合算式里,如果只有减法和乘法,要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在第一步不参与运算的部分(包含运算符号和数)要直接落到第二步运算中。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3题。
2.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4题。
3.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6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让学生们喜欢的小动物小熊进入课堂,以学生熟悉、感兴趣的购物事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