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什么是周长(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事物和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能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
2.让学生在经历操作的过程中,通过实际的围、量、观察和比较,理解和认识周长的意义。
3.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难点:能测量一个物体的周长,会数方格图中图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45页内容和第46~47页“练一练”的第1、2、5、7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
2.学具准备:细线、彩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4分钟) 1.创设情境,尝试引入新课。
(出示没有包边的小镜子)大家看,镜子的边也很锋利,这样的镜子用起来很不安全,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安全地使用小镜子呢?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给小镜子包上边。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什么是周长(1)——周长的含义及测量周长的方法。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1)提问:你能用彩笔描出教材第45页图中的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吗?
学生尝试用彩笔描出边线,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
(2)提问:认一认,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1回答:通过描树叶的边线,发现绕一个图形边线一周的总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学生2回答:通过描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发现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的长度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3)提问:你能得到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
学生在小组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树叶的边线是不规则图形,无法直接测量,此时可以用线或绳子从一点开始,绕边线一周后回到该点,并在线或绳子上做上标记,再测量所绕线或绳子的长度即可;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是一个长方形,是规则图形,各边都是直的,可以用直尺分别测量各边的长度,再求长度和即可。
小结:①周长的含义: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②周长的测量方法:不规则图形采用绳测量法:先用绳子或线沿图形的边线一周,再来测量所绕绳子或线的长度,即为所测图形的周长;规则图形采用直尺测量法:先分别测量各条边的长度,再求和。
提问:数一数,教材中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观察图形,数出每条边上各有多少个小方格,则这条边线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再把每条边线的长度相加,即为图形的周长。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第一个图形:
4+6+4+6=20(厘米)
第二个图形:
2+1+1+3+1+1+2+1+1+3+1+1=18(厘米)
第三个图形:
4+1+3+1+3+1+3+1+3+1+4+5=30(厘米)
小结:在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方格图中,图形一周的边线包含多少个小方格的边长,图形的周长就是多少厘米。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46页“练一练”第1题。
2.完成教材第46页“练一练”第2题。
3.完成教材第47页“练一练”第5题。
4.完成教材第47页“练一练”第7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结合具体的实物,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通过“描一描、量一量”等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例如对树叶和书本进行描边练习,让学生明白一周边线的总长度就是物体的周长,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测周长,多角度感受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