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课件(共2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李清照《一剪梅》课件(共2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19 21:42: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婉约词是指自花间词以下,以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表情达意一般崇尚含蓄婉转,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将情绪予以表达,其风格是绮丽的。婉约词出现较早,从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派”开始,继有宋初的欧阳修、晏殊、晏几道,与欧、晏同时的柳永,虽在词的表现手法上大有改进,但仍未脱离婉约风格。其后,又有秦观、贺铸、李清照继起。
花间词派是中国古代诗词学流派之一。出现于晚唐五代时期,产生于西蜀,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这一词派题材狭窄、情致单调。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她们的离愁别恨。在这些词中描绘景物富丽、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形成了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对后世的文人词产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湖心亭一(
)、与余舟一(
),舟中人两三(
)而已。
小游戏——量词填空
痕、点、芥、粒
微观中见宏观,以小写大,映衬出雪后天地的苍茫广阔,使整个画面犹如一幅水墨山水画。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积累词中重要的词语、典型的意象等基础知识。
审美鉴赏: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思维发展:掌握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以及时代对她词风的影响
文化传承:背诵整首词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有《易安居士文集》等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其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
生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
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
《一剪梅》词牌:
1,《一剪梅》,是词牌名。亦称《腊梅香》。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
2,词牌格式
: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
韵,一韵到
底。
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有一体只须前阕的一、三
六句用韵。
diàn
jiě
chánɡ
竹席
名词用作动词,消失
名词用作动词,绕上
写在锦帛上的信
秋凉
空中
自在
李清照为什么要写这首词呢?
读懂《一剪梅》
背景介绍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诗作。
这是一首闺情词。结婚不久,赵明诚就到远处去上学,李清照“殊不忍别,觅锦帛,书《一剪梅》以送之。”(引自元人伊世珍《嫏环记》)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整体感知】
1概述这首词内容。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试在词中找出“词眼”。
1词的上片主要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借景抒情,词的下片以直接抒情为主,全词主要抒写作者的相思离愁。
2这首词的词眼“愁”,是李清照写给丈夫赵明诚的,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文本赏析】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2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找出一个关键字。
3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句中哪些意象指向离别相思?
  是以点代面的写法,
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到了衬托作用。
  同时,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暗含
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来到,那么“玉簟秋”就是作者的直观感受(触觉)了,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
不止是说天气变凉.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衬托出词人冷清与孤寂。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独:为了排遣心中的冷漠孤寂,我换上秋装,独自荡舟水上。一个“独”字用的好,一个人的世界,牵挂的是远方。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背面敷粉的写法,其正面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
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
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找出一个关键字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句中哪些意象指向离别相思?
西楼

锦书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赵明诚
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
     雁字空回,锦书无有
     无边的月色正如无尽的相思
倒装句
下片赏析
花自飘零水自流
这句与前边哪两句相呼应?
如何理解这句的深层意蕴?
花落水流:借景抒情––韶光易逝,年华逝去,青春难再。体现词人的愁绪。
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照应。
流水落花不解人情,两个“自”更增愁绪。
花自飘零水自流。
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它体现了李清照的感叹语气。这句话看似平淡,实际上含义很深。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如果说,上面没有任何一句提到李清照和他的丈夫的两相恩爱;那么,这两句就说得再明白也没有了。她俩是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为什么要写“眉头”来表达“心头”?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表现了李清照特有的语言风格;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眉头”是人的感情外露的地方,别人看得见的,而藏在“心头“的感情别人却看不见。按常理来说,愁锁眉间和愁情在心是完全一致的,唯其在心,发而为形,才有愁锁眉间之态。
  一“上”一“下”,加上“才……却……”的句式,令人感到愁思转移之快与难于排解的无奈。字眼平常之极,却给读者留下无止境的遐想。
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 把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这样的描写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
阅读《一剪梅》和《声声慢》两词,两篇中都写“愁”绪,所谓“一般愁字别样情”。细品两词,体会两者之愁有何区别?
两词中它们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情:离愁别绪,难舍难分,这是一种相思之愁。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身经上述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以及颠沛流离、孤苦无告的反映
小结:
《一剪梅》和《声声慢》虽然都是李清照写愁的名篇,然而我们从对比中可以发现,两者“愁”的内涵是不同的。
《一剪梅》是对丈夫的相思之愁,其时词人锦衣玉食,而士人游学游宦也是社会习俗,故这愁来得轻、浅,正如词人所言是“闲愁”

《声声慢》之愁绪却是沉重、哀痛乃至于凄厉的,这是融合了家国之思、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泣血之作。
由此也可看出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不同。
练习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①,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②?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
①秋娘渡、泰娘桥:吴江的两个地名,均用唐代著名歌女的名字命名。
②客袍:旅途穿的衣服。
(1)
这两首词都写了“愁”,但其含义有所不同,试作具体说明。?
(2)
这两首词尾句都是备受称赞的名句,它们在表达手法上有何不同?试作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