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10.3 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课件(23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10.3 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课件(23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8-20 21:32:20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十章
机械能、内能及其转化
第三节
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夏季的海边,中午和晚上,脚踩在干燥的沙子上,与脚没入海水中感觉是不同的。这是为什么呢?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活中,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需要的时间长说明了什么?
烧开一壶水需要吸收的热量多
对同种物质,质量不同时,它们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不同的。
知识点1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能力
问题与猜想
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相同时,升高(或降低)
相同的温度,它们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同吗?
制订计划
知识点1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能力
方案1:选取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使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它们升高的温度,温度升高少的物质吸热本领强。
物质的种类

煤油
升高的温度(℃)
加热的时间(min)
方案2:选取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吸收热量多的物质吸热本领强。
制订计划
知识点1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能力
物质的种类

煤油
升高的温度(℃)
加热的时间(min)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知识点1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能力
知识点1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能力
分析论证
给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加热,使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加热时间相同),煤油升高的温度比水高,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对水加热的时间更长一些。这表明水与煤油的吸热本领不同。
知识点1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能力
探究归纳
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实验表明,不同种类的物质吸热的本领不同。
知识点2
比热容
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质的质量和温度变化量乘积的比,叫作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定义
用符号
c
表示
知识点2
比热容
比热容公式
Q吸表示物体吸收的热量,Q放表示物体放出的热量,m表示物体的质量,t0表示物体原来的温度,t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后的温度。
c
=
Q吸
m(
t-t0

Q放
m(
t0-t

c
=

国际单位:J/(kg·K)
知识点2
比热容
比热容单位
常用单位:J/(kg·℃)
读作“焦每千克开”
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知识点2
比热容
比热容的意义
比热容在数值上等于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
如水的比热容是
4.2×103
J/
(kg·℃),其物理意义是
1
kg
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3
J。
知识点3
热量计算
利用比热容的表达式推导出物体热传递中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公式,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
Q吸
cm(
t-t0

温度升高时,物体吸收的热量
Q放
cm(
t0-t

=
温度降低时,物体放出的热量
知识点4
水的比热容大的应用
应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现象
(1)发动机用水冷却
水的比热容大,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水升高相同温度时,吸热多,用水作冷却剂效果好。
知识点4
水的比热容大的应用
应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现象
(2)冬季暖气用水做取暖介质
水的比热容大,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水降低相同温度时,
放出的热量多,用热水取暖效果好。
知识点4
水的比热容大的应用
应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现象
海滨24℃-28℃
沙漠0℃-42℃
同一天,相同纬度的沿海地区的昼夜温差比沙漠地区的小。
由于海水的比热容大,沙石比热容小,海水与沙石比较,吸收或放出同样的热量,升高或降低的温度较小,
白天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
海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
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升慢,
夜晚放热,
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
知识点4
水的比热容大的应用
随堂练习
A
B
D
1.以下四种现象中,与水的比热容有很大关系的是(
)(多选)
  A.汽车的发动机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
  B.生活中往往用热水取暖
  C.夏天洒水降温
  D.滩涂湿地温差小
随堂练习
B
2.将质量、初温分别相等的铁块和铝块(c
铝)放在沸水中煮一段较长的时间,则它们吸收的热量( 

A.铁块和铝块吸收的热量一样多 
B.铝块比铁块吸收的热量多
C.铁块比铝块吸收的热量多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随堂练习
3.甲、乙两种物质,质量之比为4∶1,吸收热量之比为3∶1,升高的温度之比为3∶4,则甲、乙两种物质的比热容之比为(

A.
2∶1
B.
3
∶1
C.
2∶3
D.
1∶1
D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