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创造宣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演讲词的文体特点。
2.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
3.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会从分析题目、把握文体的角度来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3.了解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你的自信心。
学法指导:
根据文后“阅读提示”来学习本文。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八大山人:朱耷(1626-约1697),清初画家。南昌(今属江西)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亦写山水,意境冷寂。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态,署款八大山人。他的绘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工书法,行楷学王羲之,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2.《安魂曲》:安魂曲?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没能完成这部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品,最终由他的学生苏斯迈尔根据他留下的手稿续完。莫扎特一生直到穷极潦倒之时,在他的音乐中也一直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的欢乐。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种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觉。
3.曾参:曾参(前505年一前463年),字于舆,生于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人)。曾参16岁拜孔子为师。由于他刻苦好学,造诣很深,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他著有《大学》,《孝经》两书,被后世视为儒家经典,尊其为“宗圣”,“述圣”。曾参传业于子思,子思传业于孟子,形成著名的“思孟学派”。
二、预习任务
1.给文章划分层次,你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2.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3)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遁词( ) 玄奘( ) 懦夫( ) 苏彝士( )??
2.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遁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众叛亲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1)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____________”,代表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罗丹,_____(国籍)雕塑家、艺术理论家,代表作有《________》《青铜时代》等。歌德,______(国籍)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代表作有《浮士德》《_______________》等。
(2)《易经》又称《_____》,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_________(人名)在狱中所作。
(3)本文的体裁是_________,但也有______的表达方式,其目的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提供_____论据。?
4.判断。?
(1)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先确立中心论点再反驳错误观点。( )?
(2)作者在文中反驳了四种错误观点。( )?
(3)本文在反驳“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举了米开朗基罗的事例。(
)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
(5)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
(6)本文写于1943年,但对于我们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5.简答。?
(1)本文作者的出发点和写作意图是什么??
如何理解“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3)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地提出?
【课中导读】
一、快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看完整篇文章后你的感觉是什么?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明确:
文中的材料取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明确文体。
明确:
3.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明确: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明确:
5.文章如何划分层次?(文中标记)
二、课文内容精析
(一)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1.开头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
2.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明确:
3.作者是怎样明确“创造”的实质的?请结合第一部分做简要说明。
明确:
(二)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1.联系本单元前面3篇课文,思考课文第二部分的论证方式与哪一篇相同。
明确:
【驳论文】该类文章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2.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明确:
3.作者所举的“不能创造”的五种借口是从哪些角度提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
4.针对五种借口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
结论:
5.再细读第二部分,思考:
(1)第六段列举“雷塞布”“平老静”等事例,有什么作用?
明确:
(2)第九段中“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便一无贡献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3)第十段引用古语有何作用?
明确:
(三)阅读第三、四部分,思考:
1.用一句话概括第三部分的内容。
明确:
2.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快速看这个故事,然后复述)你觉得东山樵夫可爱吗?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明确:
3.写东山樵夫的故事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4.最后一段引用罗丹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三、品味语言
1.本文有许多哲理性句子,请你找出几句,说说你的理解。
(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明确:
(2)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有时是万刀齐发。
明确:
2.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体会比喻妙用。
①第4自然段:“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
②第10自然段:“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是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
(2)感知排比气势。(文中批注)
①“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排比句。
②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
③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④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⑤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⑥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
⑦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3.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明确:
四、写法分析
1.举例论证,兼用排比。
本文主要运用了______论证的方法,说服力极强。在举例论证时,事实取自古今中外,涉及绘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各个领域,例证富有典型性,而且在驳斥每个错误观点时,都用了两个以上的事例,证据充分。在列举事例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_____句,或肯定人物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或赞叹人物经历的非凡,从不同角度反驳错误观点,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同时这些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和论证效果,也充分体现了“_____”的特点。引例丰富,例证生动,使文章极具教育性。
2.有驳有立,思路清晰。
作者首先用不同的人创造不同的崇拜者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然后从外部环境和主观因素两方面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这两个不能创造的借口,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的主张;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原因一一进行批驳,而后明确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最后引用罗丹的话,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3.叙议结合,论点明确。
文章在列举事例时主要运用了______的表达方式,如第6、9、10、13段。在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主要采用了______的表达方式,如第7、11段。文章把记叙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中心论点更加明确。
五、课后练笔
“创造”一词,我们已经在《谈创造性思维》一文中略有涉及,在本文中,你亦对“创造”有了更深的认识,请你结合两篇课文,就“创造”这一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创造”的认识或感悟,说说“创造”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课后导练】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
过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
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1.作者反驳了哪几种错误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语句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这是什么意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创造宣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演讲词的文体特点。
2.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
3.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会从分析题目、把握文体的角度来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3.了解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
学法指导:
根据文后“阅读提示”来学习本文。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八大山人:朱耷(1626-约1697),清初画家。南昌(今属江西)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亦写山水,意境冷寂。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态,署款八大山人。他的绘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工书法,行楷学王羲之,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2.《安魂曲》:安魂曲?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没能完成这部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品,最终由他的学生苏斯迈尔根据他留下的手稿续完。莫扎特一生直到穷极潦倒之时,在他的音乐中也一直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的欢乐。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种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觉。
3.曾参:曾参(前505年一前463年),字于舆,生于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人)。曾参16岁拜孔子为师。由于他刻苦好学,造诣很深,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他著有《大学》,《孝经》两书,被后世视为儒家经典,尊其为“宗圣”,“述圣”。曾参传业于子思,子思传业于孟子,形成著名的“思孟学派”。
二、预习任务
1.给文章划分层次,你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2.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3)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遁词( ) 玄奘( ) 懦夫( ) 苏彝士( )
dùn??xuán?zàng??nuò??zhí??yí??
2.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遁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众叛亲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遁词:因理屈词穷而避开正题所说的推托应付的话。??
鲁钝:不敏锐,笨拙。??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十分孤立。?
3.填空。
(1)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代表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罗丹,法国(国籍)雕塑家、艺术理论家,代表作有《思想者》《青铜时代》等。歌德,德国(国籍)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代表作有《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2)《易经》又称《周易》,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周文王(人名)在狱中所作。
(3)本文的体裁是议论文,但也有记叙的表达方式,其目的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4.判断。?
(1)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先确立中心论点再反驳错误观点。( × )?
讲解:本文用了驳论文“先破后立”的写法,先通过事例论证批驳错误观点,再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正确观点。?
(2)作者在文中反驳了四种错误观点。( × )?
讲解:作者反驳了五种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大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
(3)本文在反驳“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举了米开朗基罗的事例。(
√
)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 )?
讲解:本文是在批驳完五种错误观点后提出中心论点的。?
(5)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 )?
?讲解:本文用了大量的事例来反驳错误观点,如在反驳“走投无路,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举了玄奘、哥伦布和莫扎特的事例。?
(6)本文写于1943年,但对于我们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
讲解:本文充分的例证和作者充满激情的语言,使我们增强了创造意识,尤其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更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5.简答。?
(1)本文作者的出发点和写作意图是什么??
作者针对“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观点进行有力的反驳,是为了大大增强人们的创造意识。
如何理解“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意思是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就不能停止创造。显示了作者坚定的创造信念。
(3)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地提出?
本文是驳论文,驳论的一般写法是“先破后立”,作者在反驳错误观点的同时也渗透了自己的观点,当读者已被充分的例证折服后自然也接受了文章的论点,增强了文章的逻辑力量和说服力。??
【课中导读】
一、快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看完整篇文章后你的感觉是什么?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明确: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
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
2.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明确文体。
明确: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本文是一篇带有驳论性质的议论文。
3.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明确: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在驳论文中,除了对方的错误观点之外,必然有作者的正面主张)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明确: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5.文章如何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4):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
第二部分(5—11):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批评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第三部分(12-15):有了人人都能创造的信念之后,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要让创造之神常住心中。
第四部分(16):引用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
二、课文内容精析
(一)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1.开头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两段写宗教家造神,美术家造石像,一方面为了引出“创造”的话题,另一方面作为文章的事实论据。
2.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明确:宗教家创造神来供自己崇拜;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3.作者是怎样明确“创造”的实质的?请结合第一部分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借美术家罗丹创造自己崇拜的石像,明确创造的实质就是“创造出自己的崇拜者”,并以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值得自己崇拜或互相崇拜的人为例说明“创造”的实质。
(二)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1.联系本单元前面3篇课文,思考课文第二部分的论证方式与哪一篇相同。
明确: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相同,通过驳论达到立论的目的。
【驳论文】该类文章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2.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明确: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不识字的慧能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大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
3.作者所举的“不能创造”的五种借口是从哪些角度提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年纪太小,这是客观角度;太无能、山穷水尽,陷入绝境,这是主观角度。共同点是缺乏自信。
4.针对五种借口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结合名言警句讲道理来进行反驳。列举的典型事例具有说服力,道理又讲得充分,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自然驳倒对方观点。
结论: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5.再细读第二部分,思考:
(1)第六段列举“雷塞布”“平老静”等事例,有什么作用?
明确:批驳“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2)第九段中“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便一无贡献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犀利的反问,引人深思,催人奋进。
(3)第十段引用古语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古语说明要走出绝境,获得成功,就要”变“,这里的”变“就是”创造“,而创造则需要智慧,勇气、信念与意志。
(三)阅读第三、四部分,思考:
1.用一句话概括第三部分的内容。
明确:东山樵夫只见茅草,不见树苗,把树苗与茅草一起焚烧,毁掉了原本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树苗。
2.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快速看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复述)你觉得东山樵夫可爱吗?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明确:他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了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我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旨在提高学生协作交流的能力,并在交流讨论中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造精神。)
3.写东山樵夫的故事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对比手法。写东山樵夫的眼中只有茅草,而没有看到泰山享誉天下的种种美景,从反面写出创造的重要性。
这也是比喻论证,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从反面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
4.最后一段引用罗丹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正面证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提出创造宣言: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三、品味语言
1.本文有许多哲理性句子,请你找出几句,说说你的理解。
(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明确:在未有人之前,世界因循一定的规律进行创造,人也是世界的创造物之一,人如今所为同样也是创造。和世界的创造所不同的是,我们的创造虽然必须服从世界创造的规律,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服从着我们自身的意志。
(2)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有时是万刀齐发。
明确:人是不能离开群体独自成长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注定了他的“社会性”本质,正是如此,一个人的塑成,是集体塑造的力量,“活人塑像”的比喻是极度形象恰当的。
2.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体会比喻妙用。
①第4自然段:“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②第10自然段:“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是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意指当一个人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2)感知排比气势。
①“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排比句。
明确:突出强调了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②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
明确:强调了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③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明确:强调了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④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明确:强调了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⑤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明确:强调了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⑥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
明确:强调了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⑦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明确:强调了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3.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明确: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四、写法分析
1.举例论证,兼用排比。
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说服力极强。在举例论证时,事实取自古今中外,涉及绘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各个领域,例证富有典型性,而且在驳斥每个错误观点时,都用了两个以上的事例,证据充分。在列举事例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或肯定人物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或赞叹人物经历的非凡,从不同角度反驳错误观点,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同时这些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和论证效果,也充分体现了“宣言”的特点。引例丰富,例证生动,使文章极具教育性。
2.有驳有立,思路清晰。
作者首先用不同的人创造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的观点,然后从外部环境和主观因素两方面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这两个不能创造的借口,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的主张;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原因一一进行批驳,而后明确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引用罗丹的话,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3.叙议结合,论点明确。
文章在列举事例时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如第6、9、10、13段。在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主要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如第7、11段。文章把记叙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中心论点更加明确。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来源于学习。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厚实的基础。
六、课后练笔
“创造”一词,我们已经在《谈创造性思维》一文中略有涉及,在本文中,你亦对“创造”有了更深的认识,请你结合两篇课文,就“创造”这一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创造”的认识或感悟,说说“创造”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课后导练】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
过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
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1.作者反驳了哪几种错误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语句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这是什么意思?
1.答案:一是“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二是“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解析:前两段各反驳了一种错误观点。
2.答案:被我们认为“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的终归获得了成功。
解析:通过玄奘等人身处困境但仍取得成功的事例有力地反驳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3.答案:只要有勇气,我们即使身陷绝境也能创造出一片天地。
解析:此处借歌德的话来论述玄奘等人最终成功是因为他们有勇气继续创造,点出了创造的重要性。
4.答案:作者引用古语说明要想走出绝境,获得成功,就要“变”,这里的“变”指的就是“创造”,而创造需要智慧、勇敢和坚定的信念。
解析:它是对上文引用事例的理论论证和总结,一方面强调了“创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点出了在“走投无路”时如何创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