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掌握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和作用
2.掌握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的情况。
3.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
重点: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
难点:渡江战役的历史作用。
一、创设情景 激情导入
诗歌朗诵: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使中国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表达统一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
渡江战役如何发起?风雨为何下钟山?让我们走进战略大决战。
二、教材引导 自主学习
1.自读课本。
2.结合学生用书课前预习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划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 合作探究
探究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阅读材料: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出现的新面貌主要是:
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和物力保证。
(1)想一想,为什么要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解放区土地改革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总结:封建土地政策严重阻碍解放区的发展,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标志: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作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探究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阅读材料:对这一战略部署,毛泽东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2)“这一战略部署”指什么?其战略目标是什么?
(教师引导: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
“动脑筋”:(3)人民解放军为什么将中原地区作为主攻方向?
总结:敌军在中原的防守力量薄弱,中原地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据有中原,可西扼武汉,东下南京,也可有力支援在陕北的西北野战军和在山东华东野战军作战。因此,在确定反攻方向后,中共中央制定了“三军配合南进,东西两翼牵制”的战略进攻计划,向国统区展开战略反攻。
(4)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
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
媒体呈现: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战争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解放军大规模进攻面前,国民党军队的五个战略集团分别被牵制在西北、中原、华北、华东、东北五个战场。毛泽东根据形势,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变化……决定对敌发动战略决战。
——《中国共产党大典》
(5)说一说解放战争第三年国共力量发生了哪些变化?
小组合作:解放军机动兵力多;官兵士气高昂;解放区后方巩固;国统区经济低迷等。
媒体演示:《三大战役形势示意图》。
(6)三大战役为什么把东北作为突破口?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7)每个战役各具什么特点?各个战役的中心在哪里?
辽沈战役:关门打狗,各个击破;淮海战役:中间突破,肢解敌人;平津战役:分割包围,先打两头。中心:沈阳、北京、徐州。渡江战役。
1946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向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发表谈话,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三大战役人民群众支前统计表
战役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粮食
辽沈战役
160万
13800副
6750辆
80万头
0.7亿斤
淮海战役
543万
305000副
88万辆
76.7万头
9.6亿斤
平津战役
180万
20000副
40万辆
100万头
3亿斤
(8)让学生讨论回答:“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
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原因之一。
(9)探讨: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到长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要求和平谈判,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拟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于是,党中央决定发动渡江战役。
(10)“文献资料”,即时回答: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
彻底消灭敌军,解放全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
A.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B.革命力量方面: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11)小组讨论: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从五个层面进行启发)
第一层面:力量对比
第二层面:军队士气、人心向背
第三层面:政权性质、国家职能(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压迫和镇压人民,对外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旧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第四层面:战争指挥者的素质
第五层面:历史发展趋势: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
小结归纳: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中共的正确领导,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国民党官兵士气低落等。
四、总结梳理 整合提高
歌诀小结:国共战略大决战,歼敌一百五十万,渡江战役南京占,蒋家残余退台湾。
五、当堂检测 反馈矫正
请完成
课后作业部分。
在授课的过程中,还是不能放手相信学生,老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对于考点的梳理虽然很细致,但是应该让学生能够明确地落实在教材上和提纲上,这样既解放了教师,又使学生感到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