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开端的主要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和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4.通过分析文艺作品的背景和内容,提高鉴赏文艺作品的能力。
重点: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和民国时期进步的文艺家,《申报》、商务印书馆等对近代生活的影响。
难点:如何结合历史背景正确理解作品的主题。
一、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清末时期,不仅在科技领域出现了著名的科学家、工程师,而且在思想领域出现了揭露腐朽封建制度,主张学习西方,进行社会改革的进步思想家。在教育领域,社会各界进步人士,纷纷呼吁废科举、兴学校。
持续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是什么时候被废除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什么?让我们走进本课学习。
二、教材引导 自主学习
见学生用书课前预习。
三、聚焦主题 合作探究
(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多媒体呈现: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多媒体呈现: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
(1)“最早的考试制度”源于我国哪个朝代?它是一种什么制度?
学生抢答:隋朝;科举制。
(2)你怎样理解废科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小组合作:它的废除,结束了我国持续一千多年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废科举、兴学堂,有利于各方面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教育管理有了本质的不同。
(3)近代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申报》)
(4)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5)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好学生对号入座:A.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C.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每周评论》)
(二)文学艺术的成就
民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决定了历史赋予民国时期文化的新内容。民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宣传科学进步,反对迷信落后;追求人民民主,抨击专制独裁;讴歌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这一时代特征对文学艺术领域产生巨大影响。进步的文学艺术家都是高奏主旋律,讴歌光明,鞭挞黑暗,激励人民英勇奋斗。文学艺术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了唯物史观的一条原理,即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6)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界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品,其中著名的有哪些?
比较著名的有: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
(7)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1905年的《定军山》)
(8)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的《歌女红牡丹》)
(9)保持民族气节的艺术老人(齐白石)
四、总结梳理 整合提高
歌诀小结:创办学堂“北大”兴,教育改革除“弊政”,鞭挞黑暗颂光明,文艺大师齐领军。
五、当堂检测 反馈矫正
见
课后作业部分。
本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略知一二但却又比较陌生。从知识点本身而言,属于识记层次。虽然缺乏故事性、生动性,但又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可以收集的资料也比较多。因此,在教学中,可采取课前收集资料、比较、考察的方法,以增强本课的形象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师生共同提供资料,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地进行比较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