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 创造宣言
1.了解演讲词的文体特点。
2.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
3.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学会从分析题目、把握文体的角度来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了解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
:讨论法、比较法。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
(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的积极性。)
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如果让大家来写一篇关于“创造”的文章,你先来思考一下,首先确立题目,再到你所选用的材料,你的观点……
二、分析文章题目,了解全文
“宣言”是一种演讲词,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辞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样一种文体?他演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对于“创造”他又有着怎样精妙的话语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陶行知和他的创作。
三、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2.字词积累。
中伤(zhòng) 遁词(dùn) 懦夫(nuò)
豢养(huàn)
灌溉(gài)
鲁钝:粗率,迟钝。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山穷水尽: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四、快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看完整篇文章后你的感觉是什么?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明确: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
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
2.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明确文体。
明确: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本文是一篇带有驳论性质的议论文。
3.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明确: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在驳论文中,除了对方的错误观点之外,必然有作者的正面主张)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明确: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5.文章如何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4):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
第二部分(5—11):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批评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第三部分(12-15):有了人人都能创造的信念之后,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要让创造之神常住心中。
第四部分(16):引用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
五、课文内容精析
(一)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1.开头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两段写宗教家造神,美术家造石像,一方面为了引出“创造”的话题,另一方面作为文章的事实论据。
2.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明确:宗教家创造神来供自己崇拜;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3.作者是怎样明确“创造”的实质的?请结合第一部分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借美术家罗丹创造自己崇拜的石像,明确创造的实质就是“创造出自己的崇拜者”,并以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值得自己崇拜或互相崇拜的人为例说明“创造”的实质。
(二)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1.联系本单元前面3篇课文,思考课文第二部分的论证方式与哪一篇相同。
明确: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相同,通过驳论达到立论的目的。
【驳论文】该类文章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2.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明确: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不识字的慧能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大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
3.作者所举的“不能创造”的五种借口是从哪些角度提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年纪太小,这是客观角度;太无能、山穷水尽,陷入绝境,这是主观角度。共同点是缺乏自信。
4.针对五种借口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结合名言警句讲道理来进行反驳。列举的典型事例具有说服力,道理又讲得充分,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自然驳倒对方观点。
结论: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5.再细读第二部分,思考:
(1)第六段列举“雷塞布”“平老静”等事例,有什么作用?
明确:批驳“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2)第九段中“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便一无贡献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犀利的反问,引人深思,催人奋进。
(3)第十段引用古语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古语说明要走出绝境,获得成功,就要”变“,这里的”变“就是”创造“,而创造则需要智慧,勇气、信念与意志。
(三)阅读第三、四部分,思考:
1.用一句话概括第三部分的内容。
明确:东山樵夫只见茅草,不见树苗,把树苗与茅草一起焚烧,毁掉了原本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树苗。
2.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快速看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复述)你觉得东山樵夫可爱吗?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明确:他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了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我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旨在提高学生协作交流的能力,并在交流讨论中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造精神。)
3.写东山樵夫的故事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对比手法。写东山樵夫的眼中只有茅草,而没有看到泰山享誉天下的种种美景,从反面写出创造的重要性。
这也是比喻论证,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从反面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
4.最后一段引用罗丹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正面证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提出创造宣言: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六、品味语言
1.本文有许多哲理性句子,请你找出几句,说说你的理解。
(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明确:在未有人之前,世界因循一定的规律进行创造,人也是世界的创造物之一,人如今所为同样也是创造。和世界的创造所不同的是,我们的创造虽然必须服从世界创造的规律,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服从着我们自身的意志。
(2)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有时是万刀齐发。
明确:人是不能离开群体独自成长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注定了他的“社会性”本质,正是如此,一个人的塑成,是集体塑造的力量,“活人塑像”的比喻是极度形象恰当的。
2.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体会比喻妙用。
①第4自然段:“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②第10自然段:“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是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意指当一个人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2)感知排比气势。
①“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排比句。
明确:突出强调了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②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
明确:强调了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③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明确:强调了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④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明确:强调了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⑤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明确:强调了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⑥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
明确:强调了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⑦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明确:强调了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3.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明确: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七、写法分析
1.举例论证,兼用排比。
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说服力极强。在举例论证时,事实取自古今中外,涉及绘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各个领域,例证富有典型性,而且在驳斥每个错误观点时,都用了两个以上的事例,证据充分。在列举事例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或肯定人物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或赞叹人物经历的非凡,从不同角度反驳错误观点,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同时这些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和论证效果,也充分体现了“宣言”的特点。引例丰富,例证生动,使文章极具教育性。
2.有驳有立,思路清晰。
作者首先用不同的人创造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的观点,然后从外部环境和主观因素两方面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这两个不能创造的借口,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的主张;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原因一一进行批驳,而后明确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引用罗丹的话,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3.叙议结合,论点明确。
文章在列举事例时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如第6、9、10、13段。在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主要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如第7、11段。文章把记叙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中心论点更加明确。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来源于学习。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厚实的基础。
九、课后练笔
“创造”一词,我们已经在《谈创造性思维》一文中略有涉及,在本文中,你亦对“创造”有了更深的认识,请你结合两篇课文,就“创造”这一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创造”的认识或感悟,说说“创造”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板书设计:
创造宣言
驳—
举例
立
环境太平凡 (石头——不朽的塑像)
时时
生活太单调
(监牢里——《正气歌》)
处处
年纪太小
(莫扎尔特——音乐家)
人人
太无能了
(慧能——传黄梅教义)
走投无路
(玄奘——取得佛经)
创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
《创造宣言》同步检测
(满分:70分
时间:3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41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0分)
平凡单调,只是懒duò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有人说:山穷水尽,走头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懒duò(
) 遁词(
) 懦夫(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2分)?
(3)画线句子是______
论据,运用了_____ 的表达方式。歌德说的话属于________论证。(3分)?
(4)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一例。(2分)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山东的国画创作受磅礴瑰丽的齐鲁文化的 ,源远流长,底蕴丰富。当今的山东画家既尊崇传统,又勇于创新,风格 ,为中国美术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②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又 ,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 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系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A.滋润 绚丽多彩 顽固 框定
B.滋养 绚丽多彩 稳固 锁定
C.滋润 多姿多彩 稳固 框定
D.滋养 多姿多彩 顽固 锁定
3.根据括号内的解释,填写恰当的成语。(4分)
(1)他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后落得____________(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十分孤立。)、一败涂地的下场。
(2)我觉得这部小说里人物形象饱满,情节曲折,语言传神,再加上这个_____________(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的题目,简直完美了。
(3)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他没有____________(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4)在48分钟的时间里出场46分钟,最后一分钟6犯离场,易建联拼到_____________(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耗尽了最后一颗“子弹”,却只留下一地伤悲。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爱满天下”雕塑广场落成仪式在辽宁省实验学校举行。
B.《做一个虔诚的教育者》一文出自《洪宗礼与母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C.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埋下了隐患?
D.“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5.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能否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是中考取得满意成绩的前提。
B.近期国际原油价格受诸多因素影响持续走低,国内参考的原油变化率持续下滑。
C.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方法。
D.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大约已有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
6.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4分)
(1)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
)
(2)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
(3)茅草中有一棵好像是先知先觉的树苗,听他说“泰山没有东山好”,想到自己老是站在寸土之中,终年被茅草包围着,陡然觉得平凡、单调、烦闷、动摇,幻想换换环境。(
)
(4)一根树苗如此想,两根树苗如此想,三根树苗如此想,久而久之成趋向。(
)
7.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①中国文字,却是不然。
②且如一个“天”字,本是苍苍的天,引申为最尊的称呼,再引申为自然的称呼。
③所以有《说文解字》《尔雅》《释名》等书,说那转注、假借的道理。
④若在他国,引申义,必有语尾变化,不得同是一字,含有数义。
⑤三义不同,总只一个“天”字。
⑥中国文字,与地球各国绝异,每一个字,有它的本义,又有引申之义。
A.?①②⑤⑥④③??????????????????B.?⑥④①②⑤③??????????????????C.?①②⑤③④⑥??????????????????D.?⑥②⑤④①③
8.对下列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举例论证)
B.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道理论证)
C.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举例论证)
D.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类比论证)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造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
B.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唯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
C.“走两步退一步”隐含着创造之路虽有曲折坎坷,但还是要不断前进的意思。
D.“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意指创造之神往往钟情于勤奋而勇于奉献的人。
E.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F.作者善于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
10.九(2)班准备开展“创新与发展”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9分)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说一说你的探究结果。(2分)
材料一 莫尔斯在设法制造出强大的足以越过大洋的电报信号前一筹莫展。一天,他看到拉车的马匹在驿站被换下来,联想到电报信号的中继站,即每隔一段距离把电报信号放大,使问题得以解决。
材料二 自古以来,人类架桥就是靠修筑桥墩来实现的,当遇到难以打桩架桥时怎么办?发明家布伦特看到蜘蛛吊丝做网时,联想到造桥,顿时恍然大悟,从而发明了吊桥。
探究结果:
?
(2)活动中,有同学当场作诗,请你写两句给他接下去。(4分)
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创新是火,点燃希望之灯;
,
;
,
!?
(3)张洁同学为本次活动准备了一份发言稿。下面是发言稿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她修改。(3分)
经济大国未必就是经济强国,[A]一个国家长期落后不取决于经济规模的大小,而经常是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导致的。面对世界变革大趋势,我们不能等待,更不能懈怠,[B]尤需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断加强我国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①[A]处画线句中有句式杂糅的问题,应删去“
”。?
②[B]处画线句中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把“
”一词改为“
”。?
二、阅读理解(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2分)
灵感并不那么值钱
万维钢
①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有三个迷信:创新的关键是某个绝妙的灵感,灵感非常难得,想法越离奇越有价值。其实,这些迷信是不符合创造性思维的。
②据说阿基米德洗澡时福至心灵,想出了测量皇冠体积的方法,大喊“Eureka”(意思是“我发现了”,从此,有人把凡是通过神秘灵感获得重大发现的时刻叫作“尤里卡时刻”)。人们熟知: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门捷列夫梦见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另一个说法是梦见一张张扑克牌被放进一个大表中),醒来制成元素周期表……
③人们由此形成了对“创造性思维”的传统认识: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神秘思维,其中,辛苦工作不重要,灵感才是关键。然而事实是,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地得出来的。
④阿基米德的故事已不可考。牛顿的苹果故事完全是传奇。在他之前就有多人有过万有引力的设想,我们有充分理由推测牛顿的引力思想是“学”来的——借鉴了前人的想法,使用了前人的数据,然后做了无数计算验证。在门捷列夫制成元素周期表之前,给元素分类已是显学,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已经发现用原子量大小进行排序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把这种周期性称为“八音律”,这已经非常接近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了。
⑤斯蒂芬·约翰逊在《好想法从哪里来?》一书中提出“慢直觉”的概念。他说,伟大的发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系列小想法慢慢连接起来的结果,研究一个问题,开始有个模糊的直觉,选择一个方向往下走,随着研究深入,新想法连接起来,得到新事实支持,慢慢长大。由此看来,“尤里卡时刻”其实是慢直觉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突破的时刻。生物学家克里格·娄在他的《怎样成为成功的科学家:科学发现的战略思维》这本书中指出:不要指望灵感,要指望汗水。
⑥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大部分工作是试错和积累经验,他的秘诀在于使用简单、步骤少、并行、可以反复修改的方案,然后在实验室泡着,有庞大的助手团队帮着干。发现电磁感应的物理学家法拉第每周做好几十个实验,大部分想法被证明是错的,这没关系,架不住他做得多!不管做什么研究,都会产生各种想法,也许一百个想法里面只有一个最后被证明是有用的。只要愿意把想法一个个拿来尝试,失败就是常态,成功则是失败的副产品。
⑦从“想法—验证”这个策略来看,创造性思维虽然不怕离奇,但不应追求离奇,因为越是离奇,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离奇的灵感有更大的戏剧性,所以往往被人们记住,接着人们误以为一个想法如果不离奇就不配称为灵感,误以为要想创新,就必须刻意追求离奇的想法。真正的职业人员所做的大部分日常的创新,都是在当前基础上的改进。
⑧灵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值钱。创造性思维必须“生之有根,长之靠谱”。所以,鼓励创造性思维应当鼓励尝试,鼓励失败,而不是鼓励妄想。
(选自《青年文摘》总第608期,有删改)
1.第②段画线句中“据说”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2.作者认为对“尤里卡时刻”的正确理解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3.作者用四个事例论述了“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地得出来的”这一观点,请用简明的语言指出这四个事例。(4分)
4.下列对原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辛苦工作不重要,灵感才是关键,这是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传统认识。
B.作者有理有据地反驳了对创造性思维的错误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C.作者认为在创造性思维中,要想创新就必须刻意追求离奇的想法。
D.作者认为鼓励创造性思维,不应该鼓励妄想,而应该鼓励尝试,鼓励失败。
(二)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17分)
这个世界需要你
①千年前,你曾奋笔疾书,犯颜直谏;你曾啸聚竹林,诗酒弹唱;你曾周游列国,风尘仆仆;你也曾对月题诗,笔力峥嵘。而如今,我在茫茫人海中踮足眺望,却望不到你峨冠博带的身影,为什么看不到一个正心诚意、上下求索的读书人?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读书人!
②这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的人:为真理而读书,就会勇敢无畏、坚韧执着。像那被烈火焚身的“异教徒”布鲁诺,宁可以身殉道也绝不放弃“日心说”,像那率领船队穿越好望角的麦哲伦,用生命为人类走出一条新路;像那“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面对柏拉图这样的巨擘也敢于说“不”而放弃了对真理追求的读书,就免不了被凡尘中的物欲干扰、诱惑,丧失做人的底线,陷在“名利”的染缸里不能自拔,失去了铮铮傲骨,迷失了人生方向,活得自私又狭隘,粗俗又劣质。
③这世界需要为梦想而读书的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啊!可是现如今大批的人为金钱、为名利而忙碌在书山文海中,没有梦想的读书人,是多么悲哀啊!“伪读书人”看到大学生就业难,研究生工资低,就匆忙地移开脚步,不肯为知识造一个梦想的外壳,他们也终究会被梦想抛弃。“大衣哥”朱之文,用浑厚的男中音,从破败的小屋,一路唱到“星光大道”的周冠军。他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凝神静思读乐谱的那一刻,谁能说他不是一个有梦想的读书人呢?梦想似飞鸟,读书恰似为梦想插上了闪光的翅膀,让梦想载着丰硕的知识在浩瀚的苍穹中自由翱翔。
④这世界需要为修养而读书的人。“内圣外王”是读书的境界,或许一般人难以企及,但是加强自身的修养,让生命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却是大多数人可以做到的。商鞅市门立木的诚信可以从书中读到;钱伟长的赤子之心可以从书中读到;郭明义当代雷锋的精神,更能够从书中读到。不仅如此,太史公毁身扬志、挥笔疾书的身影,史铁生生死煎熬、大笔如椽的身姿更能让我们在品读唏嘘中了悟生命的坚韧。温家宝说:“读书可以改变人。”我想,他强调的就是修身吧。
⑤熙熙攘攘的世界,多需要一些真正的读书人啊!如余秋雨一般用千百年的梦想踏出一条文化苦旅,如李敖一般用犀利的笔调勾勒出一副铮铮傲骨,如刘墉、毕淑敏一样,将生命打磨得玉润珠圆。
⑤这个世界需要你,真正的读书人!
(选文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简要分析选文②段的论证思路。(4分)
3.选文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选出下列名言中最适合充当选文④段论据的一项(
)(3分)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B.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C.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雨果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5.结合选文谈谈,要想成为真正的读书人,你现在该如何努力。(4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
《创造宣言》同步检测
(满分:70分
时间:3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41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0分)
平凡单调,只是懒duò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有人说:山穷水尽,走头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懒duò(惰) 遁词(dùn) 懦夫(nuò)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走头无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走投无路 ”。(2分)?
(3)画线句子是______事实论据,运用了叙说 的表达方式。歌德说的话属于道理(引用)________论证。(3分)?
(4)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一例。(2分)
示例: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之霍金,毕竟发现了黑洞。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D )(2分)
①山东的国画创作受磅礴瑰丽的齐鲁文化的 ,源远流长,底蕴丰富。当今的山东画家既尊崇传统,又勇于创新,风格 ,为中国美术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②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又 ,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 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系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A.滋润 绚丽多彩 顽固 框定
B.滋养 绚丽多彩 稳固 锁定
C.滋润 多姿多彩 稳固 框定
D.滋养 多姿多彩 顽固 锁定
解析:解题时要注意区分近义词的不同意思。“滋润”是“增添水分,使不干枯”的意思;“滋养”是“供给养分;补养”的意思。“绚丽多彩”形容色彩华丽;“多姿多彩”指丰富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顽固”指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稳固”指安稳而巩固。“框定”是“限定”的意思;“锁定”指紧紧跟定。根据①句中的“山东的国画创作受磅礴瑰丽的齐鲁文化的”,可知第一空应填写“滋养”。故排除A、C两项。根据②句中的“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又”,可知第三空应填写“顽固”。故排除B项。据此可知应选D。
3.根据括号内的解释,填写恰当的成语。(4分)
(1)他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后落得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十分孤立。)、一败涂地的下场。
(2)我觉得这部小说里人物形象饱满,情节曲折,语言传神,再加上这个画龙点睛(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的题目,简直完美了。
(3)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他没有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4)在48分钟的时间里出场46分钟,最后一分钟6犯离场,易建联拼到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耗尽了最后一颗“子弹”,却只留下一地伤悲。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C )[(2分)]
A.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爱满天下”雕塑广场落成仪式在辽宁省实验学校举行。
B.《做一个虔诚的教育者》一文出自《洪宗礼与母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C.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埋下了隐患?
D.“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5.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2分)
A.能否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是中考取得满意成绩的前提。
B.近期国际原油价格受诸多因素影响持续走低,国内参考的原油变化率持续下滑。
C.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方法。
D.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大约已有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
解析:A.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可删掉“能否”;C.语序不当,将“有效的”移至“方法”前面;D.语意重复,删掉“大约”或“左右的”。
6.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4分)
(1)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比喻)
(2)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反问)
(3)茅草中有一棵好像是先知先觉的树苗,听他说“泰山没有东山好”,想到自己老是站在寸土之中,终年被茅草包围着,陡然觉得平凡、单调、烦闷、动摇,幻想换换环境。(拟人)
(4)一根树苗如此想,两根树苗如此想,三根树苗如此想,久而久之成趋向。(排比)
7.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B
?
)(2分)
①中国文字,却是不然。
②且如一个“天”字,本是苍苍的天,引申为最尊的称呼,再引申为自然的称呼。
③所以有《说文解字》《尔雅》《释名》等书,说那转注、假借的道理。
④若在他国,引申义,必有语尾变化,不得同是一字,含有数义。
⑤三义不同,总只一个“天”字。
⑥中国文字,与地球各国绝异,每一个字,有它的本义,又有引申之义。
A.?①②⑤⑥④③??????????????????B.?⑥④①②⑤③??????????????????C.?①②⑤③④⑥??????????????????D.?⑥②⑤④①③
解析:用排除法解答。通读六个句子,①紧承④的句意,据此排除A、C两项;再比较B、D,确定⑥后跟④还是②,②紧承①的句意进行举例说明,排除D项,答案为B。
8.对下列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举例论证)
B.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道理论证)
C.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举例论证)
D.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类比论证)
解析:
D项是道理论证。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
E )(4分)
A.“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造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
B.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唯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
C.“走两步退一步”隐含着创造之路虽有曲折坎坷,但还是要不断前进的意思。
D.“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意指创造之神往往钟情于勤奋而勇于奉献的人。
E.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F.作者善于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
解析:B项太绝对;E项没有把握准文章的主旨。文章指出,“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而B项却说引用歌德的话是证明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唯有大无畏精神,丢掉了“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由此判定B项是错误的。E是对全文的理解和赏析,E项的错误是以偏概全,文章的主旨是说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当然,“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该项把次要方面说成“主旨”,所以不正确。
10.九(2)班准备开展“创新与发展”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9分)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说一说你的探究结果。(2分)
材料一 莫尔斯在设法制造出强大的足以越过大洋的电报信号前一筹莫展。一天,他看到拉车的马匹在驿站被换下来,联想到电报信号的中继站,即每隔一段距离把电报信号放大,使问题得以解决。
材料二 自古以来,人类架桥就是靠修筑桥墩来实现的,当遇到难以打桩架桥时怎么办?发明家布伦特看到蜘蛛吊丝做网时,联想到造桥,顿时恍然大悟,从而发明了吊桥。
探究结果: 示例:联想往往能激发人们创新的灵感。 ?
(2)活动中,有同学当场作诗,请你写两句给他接下去。(4分)
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创新是火,点燃希望之灯; 创新是灯 , 照亮前行之路 ; 创新是路 , 引导我们前行 !?
(3)张洁同学为本次活动准备了一份发言稿。下面是发言稿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她修改。(3分)
经济大国未必就是经济强国,[A]一个国家长期落后不取决于经济规模的大小,而经常是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导致的。面对世界变革大趋势,我们不能等待,更不能懈怠,[B]尤需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断加强我国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①[A]处画线句中有句式杂糅的问题,应删去“ 导致的 ”。?
②[B]处画线句中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把“ 加强 ”一词改为“ 提高 ”。?
二、阅读理解(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2分)
灵感并不那么值钱
万维钢
①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有三个迷信:创新的关键是某个绝妙的灵感,灵感非常难得,想法越离奇越有价值。其实,这些迷信是不符合创造性思维的。
②据说阿基米德洗澡时福至心灵,想出了测量皇冠体积的方法,大喊“Eureka”(意思是“我发现了”,从此,有人把凡是通过神秘灵感获得重大发现的时刻叫作“尤里卡时刻”)。人们熟知: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门捷列夫梦见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另一个说法是梦见一张张扑克牌被放进一个大表中),醒来制成元素周期表……
③人们由此形成了对“创造性思维”的传统认识: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神秘思维,其中,辛苦工作不重要,灵感才是关键。然而事实是,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地得出来的。
④阿基米德的故事已不可考。牛顿的苹果故事完全是传奇。在他之前就有多人有过万有引力的设想,我们有充分理由推测牛顿的引力思想是“学”来的——借鉴了前人的想法,使用了前人的数据,然后做了无数计算验证。在门捷列夫制成元素周期表之前,给元素分类已是显学,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已经发现用原子量大小进行排序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把这种周期性称为“八音律”,这已经非常接近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了。
⑤斯蒂芬·约翰逊在《好想法从哪里来?》一书中提出“慢直觉”的概念。他说,伟大的发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系列小想法慢慢连接起来的结果,研究一个问题,开始有个模糊的直觉,选择一个方向往下走,随着研究深入,新想法连接起来,得到新事实支持,慢慢长大。由此看来,“尤里卡时刻”其实是慢直觉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突破的时刻。生物学家克里格·娄在他的《怎样成为成功的科学家:科学发现的战略思维》这本书中指出:不要指望灵感,要指望汗水。
⑥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大部分工作是试错和积累经验,他的秘诀在于使用简单、步骤少、并行、可以反复修改的方案,然后在实验室泡着,有庞大的助手团队帮着干。发现电磁感应的物理学家法拉第每周做好几十个实验,大部分想法被证明是错的,这没关系,架不住他做得多!不管做什么研究,都会产生各种想法,也许一百个想法里面只有一个最后被证明是有用的。只要愿意把想法一个个拿来尝试,失败就是常态,成功则是失败的副产品。
⑦从“想法—验证”这个策略来看,创造性思维虽然不怕离奇,但不应追求离奇,因为越是离奇,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离奇的灵感有更大的戏剧性,所以往往被人们记住,接着人们误以为一个想法如果不离奇就不配称为灵感,误以为要想创新,就必须刻意追求离奇的想法。真正的职业人员所做的大部分日常的创新,都是在当前基础上的改进。
⑧灵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值钱。创造性思维必须“生之有根,长之靠谱”。所以,鼓励创造性思维应当鼓励尝试,鼓励失败,而不是鼓励妄想。
(选自《青年文摘》总第608期,有删改)
1.第②段画线句中“据说”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案:不能,因为作者认为“阿基米德的故事已不可考”,去掉“据说”一词,语言就不准确,不严密。
2.作者认为对“尤里卡时刻”的正确理解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答案:“尤里卡时刻”其实是慢直觉积累到一定程度导致突破的时刻。
3.作者用四个事例论述了“伟大的发现都是慢慢地得出来的”这一观点,请用简明的语言指出这四个事例。(4分)
答案: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真实情况。门捷列夫制成元素周期表的真实情况。爱迪生在大量的试错后才成为发明大王。法拉第要做大量的试验才能有所发现。
4.下列对原文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辛苦工作不重要,灵感才是关键,这是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传统认识。
B.作者有理有据地反驳了对创造性思维的错误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C.作者认为在创造性思维中,要想创新就必须刻意追求离奇的想法。
D.作者认为鼓励创造性思维,不应该鼓励妄想,而应该鼓励尝试,鼓励失败。
(二)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17分)
这个世界需要你
①千年前,你曾奋笔疾书,犯颜直谏;你曾啸聚竹林,诗酒弹唱;你曾周游列国,风尘仆仆;你也曾对月题诗,笔力峥嵘。而如今,我在茫茫人海中踮足眺望,却望不到你峨冠博带的身影,为什么看不到一个正心诚意、上下求索的读书人?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读书人!
②这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的人:为真理而读书,就会勇敢无畏、坚韧执着。像那被烈火焚身的“异教徒”布鲁诺,宁可以身殉道也绝不放弃“日心说”,像那率领船队穿越好望角的麦哲伦,用生命为人类走出一条新路;像那“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面对柏拉图这样的巨擘也敢于说“不”而放弃了对真理追求的读书,就免不了被凡尘中的物欲干扰、诱惑,丧失做人的底线,陷在“名利”的染缸里不能自拔,失去了铮铮傲骨,迷失了人生方向,活得自私又狭隘,粗俗又劣质。
③这世界需要为梦想而读书的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啊!可是现如今大批的人为金钱、为名利而忙碌在书山文海中,没有梦想的读书人,是多么悲哀啊!“伪读书人”看到大学生就业难,研究生工资低,就匆忙地移开脚步,不肯为知识造一个梦想的外壳,他们也终究会被梦想抛弃。“大衣哥”朱之文,用浑厚的男中音,从破败的小屋,一路唱到“星光大道”的周冠军。他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他凝神静思读乐谱的那一刻,谁能说他不是一个有梦想的读书人呢?梦想似飞鸟,读书恰似为梦想插上了闪光的翅膀,让梦想载着丰硕的知识在浩瀚的苍穹中自由翱翔。
④这世界需要为修养而读书的人。“内圣外王”是读书的境界,或许一般人难以企及,但是加强自身的修养,让生命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却是大多数人可以做到的。商鞅市门立木的诚信可以从书中读到;钱伟长的赤子之心可以从书中读到;郭明义当代雷锋的精神,更能够从书中读到。不仅如此,太史公毁身扬志、挥笔疾书的身影,史铁生生死煎熬、大笔如椽的身姿更能让我们在品读唏嘘中了悟生命的坚韧。温家宝说:“读书可以改变人。”我想,他强调的就是修身吧。
⑤熙熙攘攘的世界,多需要一些真正的读书人啊!如余秋雨一般用千百年的梦想踏出一条文化苦旅,如李敖一般用犀利的笔调勾勒出一副铮铮傲骨,如刘墉、毕淑敏一样,将生命打磨得玉润珠圆。
⑤这个世界需要你,真正的读书人!
(选文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读书人!
2.简要分析选文②段的论证思路。(4分)
首先,提出观点“这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的人”,(1分);接着,列举了布鲁诺、麦哲伦、亚里士多德为真理读书而勇敢无畏、坚韧执着的事例,证明了这一观点,(1分);最后,从反面论述了(1分)放弃对真理的追求而读书的危害。(1分)
3.选文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比喻论证,1分;生动形象地论述了梦想对读书的重要意义,1分;证明了分论点“这世界需要为梦想而读书的人”,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1分,共3分。
4.选出下列名言中最适合充当选文④段论据的一项(
C
)(3分)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B.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C.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雨果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5.结合选文谈谈,要想成为真正的读书人,你现在该如何努力。(4分)
示例:作为中学生,我现在应该怀揣梦想,树立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勤奋读书,从书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我,争取早日成为真正的读书人,让人生更有价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3张PPT)
(1)
“创造”?
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者东西。
(2)
“宣言”?
指宣告,声明。
(3)理解:
为“创造”发“声明”。
题
解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关注文本中哲理性语句。
3.重视创造的力量,培养自主、自信的创造能力。
学习目标
【陶行知】(1891—1946),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走近作者
中国教育的“创造者”:陶行知
创立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
“教学做合一”
“社会即学校”
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
写作背景
中伤
遁词
懦夫
豢养
灌溉
繁殖
zhòng
dùn
nuò
huàn
zhí
gài
字词积累
崇拜 倘若 监牢
鲁钝
樵夫
自暴自弃
懒惰
lǎn
duò
chóng
tǎng
jiān
dùn
qiáo
bào
1.给红色字注音
2.根据意思写成语。
【
】无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
【
】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
】意为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借以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山穷水尽
自暴自弃
走投无路
【
】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抬头来看的样子。
【
】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顾:转过头看。
【
】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十分孤立。
【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望洋兴叹
顾影自怜
画龙点睛
众叛亲离
●点我朗读
1.看完整篇文章后的感觉是什么?文章中的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整体感知
①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
②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
2.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明确文体。
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本文是一篇带有驳论性质的议论文。
3.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在驳论文中,除了对方的错误观点之外,必然有作者的正面主张)
给文章分层,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4)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
划分结构
第二部分:(5—11)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批评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第三部分:(12-15)有了人人都能创造的信念之后,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要让创造之神常住心中。
第四部分:(16)引用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
1.开头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两段写宗教家造神,美术家造石像,一方面为了引出“创造”的话题,另一方面作为文章的事实论据。
2.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宗教家创造神来供自己崇拜;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家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课文精析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3.作者是怎样明确“创造”的实质的?请结合第一部分做简要说明。
作者借美术家罗丹创造自己崇拜的石像,明确创造的实质就是“创造出自己的崇拜者”,并以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值得自己崇拜或互相崇拜的人为例说明“创造”的实质。
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1.联系本单元前面3篇课文,思考课文第二部分的论证方式与哪一篇相同。
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相同,通过驳论达到立论的目的。
【驳论文】该类文章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
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
不识字的慧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
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
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
③年纪太小;
④太无能了;
⑤陷入绝境。
2.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环境太平凡
生活太单调
年纪太小
太无能
山穷水尽,陷入绝境
客观
主观
缺乏自信
3.作者所举的“不能创造”的五种借口是从哪些角度提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借口
反驳论据
环境太平凡
生活太单调
年纪太小
太无能
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八大山人
飞帝亚斯
米开朗基
《易经》
《正气歌》
雷塞布
…
莫扎尔特
爱迪生
帕斯加尔
曾参
惠能
玄奘
哥伦布
《安魂曲》
歌德
古语
4.针对五种借口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结合名言警句讲道理来进行反驳。列举的典型事例具有说服力,道理又讲得充分,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自然驳倒对方观点。
结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1.第六段列举“雷塞布”“平老静”等事例,有什么作用?
批驳“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2.第九段中“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便一无贡献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犀利的反问,引人深思,催人奋进。
3.第十段引用古语有何作用?
引用古语说明要走出绝境,获得成功,就要”变“,这里的”变“就是”创造“,而创造则需要智慧,勇气、信念与意志。
再细读第二部分,思考:
东山樵夫只见茅草,不见树苗,把树苗与茅草一起焚烧,毁掉了原本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树苗。
阅读第三、四部分,思考:
1.用一句话概括第三部分的内容。
2.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快速看这个故事,然后复述)你觉得东山樵夫可爱吗?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
东山樵夫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3.写东山樵夫的故事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呢?
这也是比喻论证,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从反面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
对比手法。写东山樵夫的眼中只有茅草,而没有看到泰山享誉天下的种种美景,从反面写出创造的重要性。
4.最后一段引用罗丹的话有什么作用?
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正面证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提出创造宣言: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1.本文有许多哲理性句子,请你找出几句,说说你的理解。
(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品味语言
在未有人之前,世界因循一定的规律进行创造,人也是世界的创造物之一,人如今所为同样也是创造。和世界的创造所不同的是,我们的创造虽然必须服从世界创造的规律,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服从着我们自身的意志。
(2)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有时是万刀齐发。
人是不能离开群体独自成长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注定了他的“社会性”本质,正是如此,一个人的塑成,是集体塑造的力量,“活人塑像”的比喻是极度形象恰当的。
(1)体会比喻妙用。
①第4自然段“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句话怎么理解?
2.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给人以警示。
②第10自然段:“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是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
意指当一个人陷入绝境,
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
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
闯出一条生路。
①“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
(2)感知排比气势
明确: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就可取得巨大成就。
③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明确:强调在单调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②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国际歌》。
明确: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④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
明确: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⑥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
明确: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潜能。
⑤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明确: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明确: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⑦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1.举例论证,兼用排比。
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说服力极强。在举例论证时,事实取自古今中外,涉及绘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各个领域,例证富有典型性,而且在驳斥每个错误观点时,都用了两个以上的事例,证据充分。在列举事例时,
写法分析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或肯定人物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或赞叹人物经历的非凡,从不同角度反驳错误观点,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同时这些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和论证效果,也充分体现了“宣言”的特点。引例丰富,例证生动,使文章极具教育性。
2.有驳有立,思路清晰。
作者首先用不同的人创造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的观点,然后从外部环境和主观因素两方面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这两个不能创造的借口,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的主张;
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原因一一进行批驳,而后明确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引用罗丹的话,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3.叙议结合,论点明确。
文章在列举事例时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如第6、9、10、13段。在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主要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如第7、11段。文章把记叙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中心论点更加明确。
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来源于学习。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厚实的基础。
本课小结
创造宣言
引出话题:创造
反驳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环境太平凡
生活太单调
年纪太小
陷入绝境
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创造促成成就。
教育者的创造目的: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
借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
太无能
板书设计
“创造”一词,我们已经在《谈创造性思维》一文中略有涉及,在本文中,你亦对“创造”有了更深的认识,请你结合两篇课文,就“创造”这一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创造”的认识或感悟,说说“创造”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课后练笔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创造宣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演讲词的文体特点。
2.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
3.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会从分析题目、把握文体的角度来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3.了解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你的自信心。
学法指导:
根据文后“阅读提示”来学习本文。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八大山人:朱耷(1626-约1697),清初画家。南昌(今属江西)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亦写山水,意境冷寂。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态,署款八大山人。他的绘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工书法,行楷学王羲之,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2.《安魂曲》:安魂曲?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没能完成这部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品,最终由他的学生苏斯迈尔根据他留下的手稿续完。莫扎特一生直到穷极潦倒之时,在他的音乐中也一直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的欢乐。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种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觉。
3.曾参:曾参(前505年一前463年),字于舆,生于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人)。曾参16岁拜孔子为师。由于他刻苦好学,造诣很深,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他著有《大学》,《孝经》两书,被后世视为儒家经典,尊其为“宗圣”,“述圣”。曾参传业于子思,子思传业于孟子,形成著名的“思孟学派”。
二、预习任务
1.给文章划分层次,你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2.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3)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遁词( ) 玄奘( ) 懦夫( ) 苏彝士( )??
2.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遁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众叛亲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1)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____________”,代表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罗丹,_____(国籍)雕塑家、艺术理论家,代表作有《________》《青铜时代》等。歌德,______(国籍)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代表作有《浮士德》《_______________》等。
(2)《易经》又称《_____》,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_________(人名)在狱中所作。
(3)本文的体裁是_________,但也有______的表达方式,其目的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提供_____论据。?
4.判断。?
(1)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先确立中心论点再反驳错误观点。( )?
(2)作者在文中反驳了四种错误观点。( )?
(3)本文在反驳“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举了米开朗基罗的事例。(
)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
(5)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
(6)本文写于1943年,但对于我们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5.简答。?
(1)本文作者的出发点和写作意图是什么??
如何理解“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3)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地提出?
【课中导读】
一、快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看完整篇文章后你的感觉是什么?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明确:
文中的材料取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明确文体。
明确:
3.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明确: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明确:
5.文章如何划分层次?(文中标记)
二、课文内容精析
(一)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1.开头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
2.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明确:
3.作者是怎样明确“创造”的实质的?请结合第一部分做简要说明。
明确:
(二)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1.联系本单元前面3篇课文,思考课文第二部分的论证方式与哪一篇相同。
明确:
【驳论文】该类文章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2.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明确:
3.作者所举的“不能创造”的五种借口是从哪些角度提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
4.针对五种借口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
结论:
5.再细读第二部分,思考:
(1)第六段列举“雷塞布”“平老静”等事例,有什么作用?
明确:
(2)第九段中“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便一无贡献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3)第十段引用古语有何作用?
明确:
(三)阅读第三、四部分,思考:
1.用一句话概括第三部分的内容。
明确:
2.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快速看这个故事,然后复述)你觉得东山樵夫可爱吗?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明确:
3.写东山樵夫的故事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4.最后一段引用罗丹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三、品味语言
1.本文有许多哲理性句子,请你找出几句,说说你的理解。
(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明确:
(2)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有时是万刀齐发。
明确:
2.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体会比喻妙用。
①第4自然段:“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
②第10自然段:“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是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
(2)感知排比气势。(文中批注)
①“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排比句。
②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
③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④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⑤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⑥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
⑦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3.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明确:
四、写法分析
1.举例论证,兼用排比。
本文主要运用了______论证的方法,说服力极强。在举例论证时,事实取自古今中外,涉及绘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各个领域,例证富有典型性,而且在驳斥每个错误观点时,都用了两个以上的事例,证据充分。在列举事例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_____句,或肯定人物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或赞叹人物经历的非凡,从不同角度反驳错误观点,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同时这些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和论证效果,也充分体现了“_____”的特点。引例丰富,例证生动,使文章极具教育性。
2.有驳有立,思路清晰。
作者首先用不同的人创造不同的崇拜者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然后从外部环境和主观因素两方面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这两个不能创造的借口,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的主张;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原因一一进行批驳,而后明确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最后引用罗丹的话,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3.叙议结合,论点明确。
文章在列举事例时主要运用了______的表达方式,如第6、9、10、13段。在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主要采用了______的表达方式,如第7、11段。文章把记叙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中心论点更加明确。
五、课后练笔
“创造”一词,我们已经在《谈创造性思维》一文中略有涉及,在本文中,你亦对“创造”有了更深的认识,请你结合两篇课文,就“创造”这一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创造”的认识或感悟,说说“创造”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课后导练】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
过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
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1.作者反驳了哪几种错误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语句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这是什么意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创造宣言》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演讲词的文体特点。
2.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方法。
3.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会从分析题目、把握文体的角度来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3.了解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心。
学法指导:
根据文后“阅读提示”来学习本文。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八大山人:朱耷(1626-约1697),清初画家。南昌(今属江西)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在南昌建青云谱道院。有雪个、个山、人屋、八大山人等别号。擅画水墨花卉禽鸟,笔墨简括凝练,形象夸张;亦写山水,意境冷寂。所画鱼鸟每作“白眼向人”的情态,署款八大山人。他的绘画技法,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工书法,行楷学王羲之,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2.《安魂曲》:安魂曲?作于1791年,是莫扎特最后的作品。?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没能完成这部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的作品,最终由他的学生苏斯迈尔根据他留下的手稿续完。莫扎特一生直到穷极潦倒之时,在他的音乐中也一直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的欢乐。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种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觉。
3.曾参:曾参(前505年一前463年),字于舆,生于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人)。曾参16岁拜孔子为师。由于他刻苦好学,造诣很深,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他著有《大学》,《孝经》两书,被后世视为儒家经典,尊其为“宗圣”,“述圣”。曾参传业于子思,子思传业于孟子,形成著名的“思孟学派”。
二、预习任务
1.给文章划分层次,你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2.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3)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遁词( ) 玄奘( ) 懦夫( ) 苏彝士( )
dùn??xuán?zàng??nuò??zhí??yí??
2.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遁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众叛亲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遁词:因理屈词穷而避开正题所说的推托应付的话。??
鲁钝:不敏锐,笨拙。??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十分孤立。?
3.填空。
(1)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代表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罗丹,法国(国籍)雕塑家、艺术理论家,代表作有《思想者》《青铜时代》等。歌德,德国(国籍)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代表作有《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2)《易经》又称《周易》,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周文王(人名)在狱中所作。
(3)本文的体裁是议论文,但也有记叙的表达方式,其目的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4.判断。?
(1)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先确立中心论点再反驳错误观点。( × )?
讲解:本文用了驳论文“先破后立”的写法,先通过事例论证批驳错误观点,再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正确观点。?
(2)作者在文中反驳了四种错误观点。( × )?
讲解:作者反驳了五种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大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
(3)本文在反驳“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举了米开朗基罗的事例。(
√
)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 )?
讲解:本文是在批驳完五种错误观点后提出中心论点的。?
(5)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 )?
?讲解:本文用了大量的事例来反驳错误观点,如在反驳“走投无路,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举了玄奘、哥伦布和莫扎特的事例。?
(6)本文写于1943年,但对于我们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
讲解:本文充分的例证和作者充满激情的语言,使我们增强了创造意识,尤其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更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5.简答。?
(1)本文作者的出发点和写作意图是什么??
作者针对“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观点进行有力的反驳,是为了大大增强人们的创造意识。
如何理解“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意思是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就不能停止创造。显示了作者坚定的创造信念。
(3)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地提出?
本文是驳论文,驳论的一般写法是“先破后立”,作者在反驳错误观点的同时也渗透了自己的观点,当读者已被充分的例证折服后自然也接受了文章的论点,增强了文章的逻辑力量和说服力。??
【课中导读】
一、快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看完整篇文章后你的感觉是什么?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明确: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
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
2.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明确文体。
明确: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本文是一篇带有驳论性质的议论文。
3.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明确: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在驳论文中,除了对方的错误观点之外,必然有作者的正面主张)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明确: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5.文章如何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4):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
第二部分(5—11):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批评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第三部分(12-15):有了人人都能创造的信念之后,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要让创造之神常住心中。
第四部分(16):引用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
二、课文内容精析
(一)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1.开头两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两段写宗教家造神,美术家造石像,一方面为了引出“创造”的话题,另一方面作为文章的事实论据。
2.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明确:宗教家创造神来供自己崇拜;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3.作者是怎样明确“创造”的实质的?请结合第一部分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借美术家罗丹创造自己崇拜的石像,明确创造的实质就是“创造出自己的崇拜者”,并以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值得自己崇拜或互相崇拜的人为例说明“创造”的实质。
(二)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1.联系本单元前面3篇课文,思考课文第二部分的论证方式与哪一篇相同。
明确: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相同,通过驳论达到立论的目的。
【驳论文】该类文章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2.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明确: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不识字的慧能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大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
3.作者所举的“不能创造”的五种借口是从哪些角度提出来的?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年纪太小,这是客观角度;太无能、山穷水尽,陷入绝境,这是主观角度。共同点是缺乏自信。
4.针对五种借口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结合名言警句讲道理来进行反驳。列举的典型事例具有说服力,道理又讲得充分,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自然驳倒对方观点。
结论: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5.再细读第二部分,思考:
(1)第六段列举“雷塞布”“平老静”等事例,有什么作用?
明确:批驳“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2)第九段中“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便一无贡献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犀利的反问,引人深思,催人奋进。
(3)第十段引用古语有何作用?
明确:引用古语说明要走出绝境,获得成功,就要”变“,这里的”变“就是”创造“,而创造则需要智慧,勇气、信念与意志。
(三)阅读第三、四部分,思考:
1.用一句话概括第三部分的内容。
明确:东山樵夫只见茅草,不见树苗,把树苗与茅草一起焚烧,毁掉了原本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树苗。
2.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快速看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复述)你觉得东山樵夫可爱吗?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明确:他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了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我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旨在提高学生协作交流的能力,并在交流讨论中激发他们的灵感和创造精神。)
3.写东山樵夫的故事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对比手法。写东山樵夫的眼中只有茅草,而没有看到泰山享誉天下的种种美景,从反面写出创造的重要性。
这也是比喻论证,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从反面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
4.最后一段引用罗丹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用罗丹的话,进一步正面证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提出创造宣言: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三、品味语言
1.本文有许多哲理性句子,请你找出几句,说说你的理解。
(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明确:在未有人之前,世界因循一定的规律进行创造,人也是世界的创造物之一,人如今所为同样也是创造。和世界的创造所不同的是,我们的创造虽然必须服从世界创造的规律,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服从着我们自身的意志。
(2)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有时是万刀齐发。
明确:人是不能离开群体独自成长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注定了他的“社会性”本质,正是如此,一个人的塑成,是集体塑造的力量,“活人塑像”的比喻是极度形象恰当的。
2.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文章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体会比喻妙用。
①第4自然段:“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②第10自然段:“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是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意指当一个人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2)感知排比气势。
①“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排比句。
明确:突出强调了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②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
明确:强调了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③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明确:强调了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④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明确:强调了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⑤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明确:强调了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⑥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
明确:强调了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⑦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明确:强调了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3.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明确: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四、写法分析
1.举例论证,兼用排比。
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说服力极强。在举例论证时,事实取自古今中外,涉及绘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各个领域,例证富有典型性,而且在驳斥每个错误观点时,都用了两个以上的事例,证据充分。在列举事例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或肯定人物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或赞叹人物经历的非凡,从不同角度反驳错误观点,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同时这些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和论证效果,也充分体现了“宣言”的特点。引例丰富,例证生动,使文章极具教育性。
2.有驳有立,思路清晰。
作者首先用不同的人创造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的观点,然后从外部环境和主观因素两方面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首先列举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这两个不能创造的借口,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的主张;接着,作者又针对“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这三个不能创造的原因一一进行批驳,而后明确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引用罗丹的话,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3.叙议结合,论点明确。
文章在列举事例时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如第6、9、10、13段。在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主要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如第7、11段。文章把记叙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中心论点更加明确。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家看到了,也听到了许多环境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
当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气、自信之外,要创造还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来源于学习。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好好努力,为将来更好地创造奠定厚实的基础。
六、课后练笔
“创造”一词,我们已经在《谈创造性思维》一文中略有涉及,在本文中,你亦对“创造”有了更深的认识,请你结合两篇课文,就“创造”这一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创造”的认识或感悟,说说“创造”于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课后导练】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
过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
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1.作者反驳了哪几种错误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语句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这是什么意思?
1.答案:一是“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二是“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解析:前两段各反驳了一种错误观点。
2.答案:被我们认为“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的终归获得了成功。
解析:通过玄奘等人身处困境但仍取得成功的事例有力地反驳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3.答案:只要有勇气,我们即使身陷绝境也能创造出一片天地。
解析:此处借歌德的话来论述玄奘等人最终成功是因为他们有勇气继续创造,点出了创造的重要性。
4.答案:作者引用古语说明要想走出绝境,获得成功,就要“变”,这里的“变”指的就是“创造”,而创造需要智慧、勇敢和坚定的信念。
解析:它是对上文引用事例的理论论证和总结,一方面强调了“创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点出了在“走投无路”时如何创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