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三年级上册 4.《古诗三首》教学课件(4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 4.《古诗三首》教学课件(4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1 21:3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教学课件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
小学语文
三年级上册




第一节
新课导入
——
美丽的秋天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同学们,四季的变换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大自然,你眼里的秋天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古诗三首》,来看看古人眼里的秋天有多美丽。




第二节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描绘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
叶绍翁是江湖诗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叶绍翁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jìng
ào
jūn
整体感知——
我会读






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chéng









tiāo



yóu
liú
zèng
xié
整体感知——
多音字
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tiǎo]
:挑拨、挑打、挑动、挑逗、挑唆等
[tiāo]
:挑担、挑拣、挑食、挑水、挑选等。
整体感知——
我会写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理解词语
寒山:
萧萧:
促织:
篱落:
深秋时节的山。
风声。
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篱笆。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有节奏地朗读课文,想象诗歌中所描述的画面,感受文字中诗人的情绪,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诗歌主要描绘了哪些画面?围绕什么展开的?
2.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呢?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掌握诗歌大意
《山行》
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赠刘景文》
托物言志,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
《夜书所见》
作者看到了萧瑟的秋景,联想到儿时,产生了思乡之情
古诗三首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第三节
深入探究——1.《山行》诗歌赏析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深入探究——1.《山行》诗歌赏析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按照顺序,说出诗中所描述的画面
远上寒山石径斜
走进深秋的山林,一条山路弯弯曲曲向山顶延伸
深入探究——1.《山行》诗歌赏析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按照顺序,说出诗中所描述的画面
白云生处有人家
山腰上云雾缭绕,隐约还有几户山居人家
深入探究——1.《山行》诗歌赏析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按照顺序,说出诗中所描述的画面
停车坐爱枫林晚
诗人太喜欢看这晚秋的枫林,不禁停下车来
深入探究——1.《山行》诗歌赏析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按照顺序,说出诗中所描述的画面
枫叶红于二月花
诗人如此喜欢枫叶的原因是因为:
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鲜艳。
深入探究——1.《山行》诗歌赏析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回忆一下古诗里的主要内容
《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秋天里生机勃勃枫叶的喜爱之情。
深入探究——2.《赠刘景文》诗歌赏析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刘景文背景介绍
刘景文是北宋大将刘平之后,才华出众,深有抱负。是个书痴,这点与苏东坡趣味相投。最难得的是,刘景文还是将门虎子,为人襟怀开阔,甚合苏东坡脾气,两个人特别要好。但可惜的是,刘景文因为父亲刘平在对西夏的战争中曾经被俘,所以一直未被重用,心中难免郁闷惆怅。
深入探究——2.《赠刘景文》诗歌赏析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这句诗描绘了什么画面呢?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不见了亭亭玉立的荷花,不见了满池碧绿的荷叶,只剩下低垂的枯叶,诗人对着一池秋水,静默无声。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花落尽,菊枝并没有枯萎,仍然精神抖擞地迎风而立。
两种景物对比,又说明了什么?
深入探究——2.《赠刘景文》诗歌赏析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呢?
诗人先看到满塘残荷,深深地感到深秋已经到来,冬天的脚步已经不远了。还来不及感叹,又被那不畏严寒的菊花勾住了心神。一“无”一“有”,两相对比,更有一种诗人对不屈于寒秋的“傲霜枝”的赞美之情。
深入探究——2.《赠刘景文》诗歌赏析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刘景文您可要记好,一年当中最好的景致,就是秋天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候。
诗人这句话又蕴含了什么深意呢?
深入探究——2.《赠刘景文》诗歌赏析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刘景文虽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却具有像菊花一样的品格和节操。诗人正是欣赏他这一点,所以诗的前两句说“荷尽菊残”,意思是要勉励朋友仍要保持傲雪凌霜的气节。
同时,这两人平生抱负不能得到施展。但豁达的诗人看到这秋天丰收的景象,又振作起来了。所以诗的后两句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的,要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诗句中所蕴含的深意:
深入探究——2.《赠刘景文》诗歌赏析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回忆一下古诗里的主要内容
《赠刘景文》的前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
一年好景须君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揭示赠诗的目的。在欣赏秋天的橙黄橘绿,体会收获喜悦的同时,更通过菊花的傲霜,揭示做人要有坚韧的品格,表达了对朋友刘景文的敬佩与勉励之情。
深入探究——3.《夜书所见》诗歌赏析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阅读诗句想象画面
(缥缈、朦胧、苍茫)的远山
(浩瀚、寂静、冷清)的江面
(枯黄、飘落、萧索)的梧叶……
(寒冷)的秋风
(哗哗)的水声……
夜幕下,远山苍茫,江面冷清,只听到枯黄的梧叶被秋风吹动的萧萧声和江水拍打着岸边的哗哗声。阵阵寒风夹杂着冰凉的水汽迎面扑来。
深入探究——3.《夜书所见》诗歌赏析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在夜晚漫步于江畔。江上寒风阵阵,枯叶在枝头颤抖,仿佛随时要离枝飘零,让人不由得生起几分愁绪。
诗人本来因为萧条的深秋景象而倍感孤寂,突然望见远处篱笆下有一丛闪烁着的灯火,想起了童年时和伙伴一起玩耍的乐事
深入探究——3.《夜书所见》诗歌赏析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秋景色带给诗人的冷
一丛灯光带给诗人的暖
寄托的都是他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思考交流以下问题:
深入探究——
4.小组交流
问题一:古诗中的特定事物常常带有特定的意蕴,比如说《赠刘景文》中的菊花就常常是清高、坚强的象征。小组交流,看看大家还知道有哪些这样代表诗人情操的事物?
新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不单它的果实寓意美满、惹人喜爱,橘树四季常青、傲雪凌霜的坚贞节操,可以跟松柏媲美。
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进一步提问并明确深秋时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斜:“斜”本义是倾斜,结合具体情境应理解为“曲折不直”的意思。
山高之处,云雾缭绕,炊烟袅袅,似乎还能听见鸡鸣犬吠之声,虽是寂静的深山,仍让人感到乡野生活的恬淡闲适,充满生气。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写作借鉴
1.善于观察,品味生活。
2.描绘景色,表达感情。
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大胆想象,创设意境,流露深情。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第四节
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穿越到了古代的世界,感受到了古代诗人眼中的秋天,他们笔下的秋天或丰饶或萧索或热情,同时,他们藏在景色中复杂的情绪,也被我们感悟。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第五节
1.描写秋天的诗句
拓展延伸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1.描写秋天的诗句
拓展延伸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第六节
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山行
眺望远景
驻足观赏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辽阔深远
秋比春美
色彩
鲜明
生机
盎然
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赠刘景文
秋末的特征
收获的季节
荷尽无叶
菊残傲霜
橙子金黄
橘子青绿
表现气节
充满乐观
色彩
鲜明
生机
盎然
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夜书所见
梧叶
灯明
景色
人物
思乡之情
追忆童年
秋风
儿童




第七节
布置作业——课堂练习
石径
________(jìn
jìng)
赠送
________(zèng
zhèng)
橙色________(chén
chéng)
残月________(cán
chán)
柑橘
________(jú
jǘ)
挑促织________(tiāo
tiǎo)



1.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画“√”。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
·
·
·
·
·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山行
【唐】牡枚
远上寒山石径斜,________________。
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________。
布置作业——课堂练习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这是描写秋天的一首诗,诗中共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种景物。
(3)这首诗中,最能表现秋天的诗句是:

霜叶
枫叶
人家
白云
石径
寒山
枫叶红于二月花
布置作业——课堂练习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标出语句中重音和停连。在小组里有感情朗读,互相评价。
苏轼看到的秋天的景物只有这些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要求:100字左右。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