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他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一生指挥重大战役无数;他有颇为杰出的文学才能,能作诗词文章,留《朱德选集》于世。他说他勤劳的习惯,坚定的意志,谦逊的品格,都是受母亲的影响,究竟是怎样的一位母亲,才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让我们走进朱德的回忆性散文《回忆我的母亲》,去认识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导入新课
回忆我的母亲
这是一位
怎样的母亲?
她留给儿子
怎样的回忆
第一课时
1.抓住文章的主线,即母亲“勤劳一生”,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感受母亲的品格。
2.把握文章主题,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体会该手法运用的效果。
4.细读文章,体会作者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学习目标
朱德
1886年生,字玉阶。四川仪陇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的杰出领导人。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资料链接
《回忆我的母亲》本是朱德同志为纪念母亲逝世而创作的。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的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
灵堂布置得庄严肃穆,灵前香烟缭绕,灵幕上高悬着“精神不朽”的大红旗。灵堂四周挂满了延安各界的挽联: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中共中央党校的挽联是“唯有劳动人民的母性,能育劳动人民的领袖”,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的挽联是“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
资料链接
佃农(
)
祖籍(
)
仪陇(
)
溺死(
)
劳碌(
)
私塾(
)
衙门(
)
横蛮(
)
不辍劳作(
)饱尝(
)
妯娌(
)
和睦(
)
差役(
)
迁徙(
)
diàn
jí
lǒng
nì
lù
shú
yá
hèng
mán
chuò
cháng
zhóu
l?
mù
chāi
yì
x?
自主学习
1、不停地劳动(耕作)。
2、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
3、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4、有钱而心狠,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5、饥民聚夺富家食物或去富家吃饭。
6、到处向人家借钱。
不辍劳作
任劳任怨
宽厚仁慈
为富不仁
吃大户
东挪西借
自主学习
1.了解全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概括出母亲美德的几个方面;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的丰富感情。???
2.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和段落层次的划分。
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做到: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2.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有17段,从哪一段开始回忆往事,到哪一段结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整体感知
1.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爱”是全文的感情基调,是贯串全文的感情。
整体感知
段落结构
Text
here
(2-13)追忆母亲一生的事迹。
(14-17)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1)痛悼母亲逝世,引起对母亲的回忆。
2.文章从哪一段开始回忆往事,到哪一段结束?分段归纳。
整体感知
课文品读
Q1
Q2
Q3
本段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是:
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
研读课文
写了两句话。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第二句“我爱我母亲”,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由母亲的逝世而忆及许多往事,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亲“勤劳一生”,母亲“勤劳一生”便成了全文叙事的线索,同时也才“值得我永远回忆”,从而点明了题旨。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以“勤劳”二字总领全文。作者热爱和悲痛之情,都是由值得回忆和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而起的。
研读课文
阅读课文第2-13自然段
跳读课文,勾画表明时间的词语,并思考:这些时间母亲经历了什么事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思想品质?
研读课文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回忆了母亲两方面的事。一是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第2-7段);二是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的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第8-13段)。第14、15段,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研读课文
2.第一方面的事,这里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歌颂了母亲怎样的美德?
第2、3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母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第4、5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第6段写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第7段写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通过这样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研读课文
3.作者记叙这方面的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的美德,而且还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或表明这些美德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将这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体味,并说明其作用。
如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留有深刻的印象”,是议论;第3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是抒情。这种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和抒情,对记叙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化的作用,能更好地揭示所写事情的内在含义,抒发作者感情,歌颂母亲的崇高品质。?
研读课文
4.第二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二大层次。主要是写母亲具有朴素的阶级意识、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来说明的?
主要写了四件事。请同学们课后预习第8到第15段,思考这个问题。
研读课文
第二课时
1.第8-13段,按时间先后依次写了哪四件事?
2.阅读第11、12段,思考:还写了什么事?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精神品质?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3.朗读第13段,思考这一段追叙强调什么?说明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细心体会8-13段记叙方法和写作技巧。
5.齐读第14、15段,思考: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段落结构的形式上具有什么特点?
6.有的同学认为对14、15段这种划分归类不妥,多数同学同意。讨论,分别说说各自的理由。(提示:可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上考虑)
研读课文
1.第8-13段,按时间先后依次写了哪四件事?
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
。(这两件事放在第8段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颠倒,同学们要注意)第三件事,1905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第四件事,1908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母亲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勉”。(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9、10段中写的)
研读课文
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研读课文
2.阅读第11、12段,思考:还写了什么事?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精神品质?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第11段写作者1919年将母亲接出来,可因为她“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歌颂了母亲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第12段写母亲积极支持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当1927年大革命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为了支持儿子革命,她“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当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时,她“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儿子革命,鼓舞儿子的革命斗志,“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的成功”。这充分体现了母亲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对此,作者是深怀敬意,永不忘记的。
研读课文
两个“永远想念”,母子之情感人肺腑。当听到母亲想见作者一面,未能如愿时,作者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巨大悲痛,深情地写道:“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一个“竟”字,含义深刻,既寄寓了作者把党、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怀念之情。
研读课文
3.朗读第13段,思考这一段追叙强调什么?说明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强调“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直到晚年(1944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真可谓“勤劳一生”。母亲身上的这种勤苦耐劳的美德,正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妇女的美德的集中体现。因此,作者对母亲的歌颂,也就是对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歌颂。
这样写的作用,既照应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研读课文
这一层次记叙事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895-1944年,近半个世纪),可内容并不松散。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着母亲勤劳的品德及对作者的影响这一主线和中心,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确。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研析,细心体会这种记叙方法和写作技巧。
4.细心体会8-13段记叙方法和写作技巧。
研读课文
5.齐读第14、15段,思考: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段落结构的形式上具有什么特点?
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仔细体味感谢母亲的深刻理由)
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运用了排比段。
研读课文
6.有的同学认为对14、15段这种划分归类不妥,多数同学同意。讨论,分别说说各自的理由。(提示:可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上考虑)
从内容上看这两段感谢母亲的内容,正是对第2到第13段所叙述内容的概括。
从文章结构上看,这两段对文章第二部分有总括收束作用,而与第一部分照应并不紧凑。但第16、17段(第三部分)则与第1段(第一部分)前后照应,联系紧密,气脉相承。若把这两段归在第三部分,就会使结构上显得松散,气脉不畅。
从写法上看,这两段的议论和抒情正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与前面记叙的事例内容割裂,记和议的相辅相成作用就会削弱,影响文章内容的准确表达。
研读课文
第7段“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中的“管理”一词能否替换成下文“母亲管束着我们”中的“管束”一词?为什么?
不能。“管理”侧重指负责某项工作,使之顺利进行,表现了祖母的智慧和才干;“管束”侧重于对人的约束,表现母亲对“我们”的严格要求。
研读课文
武功秘笈之——词语替换
1、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即能替换或者不能替换;
2、分别对相关词语进行解释,要注意结合上下文;
3、把给出的新词代入句中,分析其表达效果与原词有何不同。
武功秘笈
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思考:
1.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含义?
2.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体会感情
1.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含义?
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
体会感情
2.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和创造着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体会感情
(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
这一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体会感情
时间
母亲所做(或经历)的事情
母亲的个性品质
作者小时候
(记忆时起)
1885~1900
年前后
1905年
1908年
1919年
大革命时期
(1924-1927年)
抗战以后
1944年
“整日劳碌着”,煮饭、种田、种菜、喂猪……
被逼退佃、搬家,遭遇天灾
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
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不辍劳作
聪明能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
坚强不屈;爱憎分明
识大体、明事理
深明大义
勤劳朴实
勤俭持家
理解、支持革命
热爱劳动
1.课文围绕中心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了母亲哪些优秀品质?
写作特色
考点解读——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是阅读以写人叙事为主的叙事性作品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常见的考查方式:
1、文中的XX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做简要分析。
2、请结合全文,分析XX的形象。
武功秘笈
武功秘笈之——分析人物形象
方面
思路
答题模式
正面
描写
侧面
描写
故事
情节
议论
抒情句
环境
描写
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判断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
通过分析他人的言行举止,来分析所要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
通过分析与所写人物相关的典型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含有对人物的评价或情感,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把握人物形象。
自然环境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内心,对人物起强化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物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外因。可结合具体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
从……情节(或描写、事件)来看,XX是一个……的人。(相关内容+形象特点)
武功秘笈
2.课文第2段详写作者家世有何作用?
课文第2段详写作者的家世——家境贫苦,往来的朋友也都是贫苦农民,为下文写母亲的辛苦劳作做铺垫。
情节出现必有用,预先布局做铺垫。
写作特色
考点解读——铺垫
铺垫是文学作品中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并着重描述渲染来营造气氛,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铺垫是记叙类文章阅读的一个常见考点。常见的考查方式:
1.找出为下文XX故事情节做铺垫的句子。
2.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武功秘笈
武功秘笈之——铺垫的作用
1.找出为故事情节做铺垫的句子,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设题点,弄清应该在文章中哪些地方找有关句子;然后在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再回到相应的段落找出做铺垫的句子。
2.判断句子是否运用了铺垫手法,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再根据主旨判断文中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料,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铺垫,比如那些交代缘由、描写环境、陪衬烘托、铺陈渲染的文字。回答时不能简单地说“用来做铺垫”,而应具体地答出为哪些内容做铺垫。
武功秘笈
写作特色:
1.典型事例,人物鲜明。
2.夹叙夹议,结构严谨。
3.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课堂总结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课堂总结
回忆我的母亲
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教育和影响:
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感激和怀念
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道路
课堂总结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文章的主线,即母亲“勤劳一生”,通过作者回忆的具体事例,感受母亲的品格。
2.把握文章主题,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深情。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体会该手法运用的效果。
4.细读文章,体会作者质朴无华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抓住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
2.品味质朴无华的语言背后包含的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与敬意。
教学难点:
1.领会文章质朴,感情真挚的语言特点。
2.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创意:
为达成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问题引导法、资料引入法”;学习方法是“默读批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朱德同志的照片。提问:猜猜这个人是谁?
他便是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朱德同志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他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一生指挥重大战役无数;他有颇为杰出的文学才能,能作诗词文章,留《朱德选集》于世。他说他勤劳的习惯,坚定的意志,谦逊的品格,都是受母亲的影响,究竟是怎样的一位母亲,才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儿子,让我们走进朱德的回忆性散文《回忆我的母亲》,去认识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教学新课
(一)链接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回忆我的母亲》本是朱德同志为纪念母亲逝世而创作的。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的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
灵堂布置得庄严肃穆,灵前香烟缭绕,灵幕上高悬着“精神不朽”的大红旗。灵堂四周挂满了延安各界的挽联: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中共中央党校的挽联是“唯有劳动人民的母性,能育劳动人民的领袖”,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的挽联是“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
(二)检查预习,扫除阅读障碍。
(三)整体感知
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做到:
了解全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概括出母亲美德的几个方面;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的丰富感情。???
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爱”是全文的感情基调,是贯串全文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和段落层次的划分。
明确:全文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13段),叙述母亲及家庭情况,是对“很多事情”的具体回忆,这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2—7段),概述家庭情况,叙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母亲承担着做母亲和农妇的双重负担。第二层(第8—13段),突破家庭范围,写母亲理解儿子,鼓励与支持儿子投身革命,表现出母亲的平凡与伟大。
第三部分(第14—17段),在前文叙述的基础上,转而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
(四)精读课文,分析母亲形象
1.阅读第一部分,找出能够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讨论明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运用了大量内涵丰富的词语,例如“悲痛”“爱”“勤劳”“回忆”,总结以上词语可见,正是由于作者对母亲有深沉的爱,才会有对母亲的回忆,对母亲逝去的悲痛,对母亲高贵品格的追赞,因此作者在第一自然段表现了对母亲的深爱之情。
2.讨论: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讨论明确:开门见山,点出记叙的内容,交代了作者的写作缘由,高度概括了母亲勤劳一生的特点,“勤劳”二字正是总领全文的核心,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3.作者在第二部分回忆了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这些事件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和高贵品质?
回忆了母亲两方面的事。一是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第2-7段);二是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的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第8-13段)。第14、15段,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第2、3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母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第4、5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第6段写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第7段写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4.作者记叙这方面的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的美德,而且还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或表明这些美德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将这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体味,并说明其作用。
如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留有深刻的印象”,是议论;第3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是抒情。这种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和抒情,对记叙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化的作用,能更好地揭示所写事情的内在含义,抒发作者感情,歌颂母亲的崇高品质。
第二课时
继续研读第二部分
第8-13段,按时间先后依次写了哪四件事?
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
。(这两件事放在第8段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颠倒,同学们要注意)第三件事,1905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第四件事,1908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母亲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勉”。(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9、10段中写的)
阅读第11、12段,思考:还写了什么事?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精神品质?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第11段写作者1919年将母亲接出来,可因为她“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歌颂了母亲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第12段写母亲积极支持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当1927年大革命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为了支持儿子革命,她“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当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时,她“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儿子革命,鼓舞儿子的革命斗志,“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的成功”。这充分体现了母亲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对此,作者是深怀敬意,永不忘记的。
两个“永远想念”,母子之情感人肺腑。当听到母亲想见作者一面,未能如愿时,作者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巨大悲痛,深情地写道:“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一个“竟”字,含义深刻,既寄寓了作者把党、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怀念之情。
朗读第13段,思考这一段追叙强调什么?说明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强调“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直到晚年(1944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真可谓“勤劳一生”。母亲身上的这种勤苦耐劳的美德,正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妇女的美德的集中体现。因此,作者对母亲的歌颂,也就是对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歌颂。
这样写的作用,既照应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细心体会8-13段记叙方法和写作技巧。
这一层次记叙事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895-1944年,近半个世纪),可内容并不松散。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着母亲勤劳的品德及对作者的影响这一主线和中心,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确。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研析,细心体会这种记叙方法和写作技巧。
齐读第14、15段,思考: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段落结构的形式上具有什么特点?
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仔细体味感谢母亲的深刻理由)
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运用了排比段。
6.有的同学认为对14、15段这种划分归类不妥,多数同学同意。讨论,分别说说各自的理由。(提示:可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上考虑)
从内容上看这两段感谢母亲的内容,正是对第2到第13段所叙述内容的概括。
从文章结构上看,这两段对文章第二部分有总括收束作用,而与第一部分照应并不紧凑。但第16、17段(第三部分)则与第1段(第一部分)前后照应,联系紧密,气脉相承。若把这两段归在第三部分,就会使结构上显得松散,气脉不畅。
从写法上看,这两段的议论和抒情正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与前面记叙的事例内容割裂,记和议的相辅相成作用就会削弱,影响文章内容的准确表达。
7.第7段“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中的“管理”一词能否替换成下文“母亲管束着我们”中的“管束”一词?为什么?
不能。“管理”侧重指负责某项工作,使之顺利进行,表现了祖母的智慧和才干;“管束”侧重于对人的约束,表现母亲对“我们”的严格要求。
【学法指导】词语替换
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即能替换或者不能替换;
分别对相关词语进行解释,要注意结合上下文;
把给出的新词代入句中,分析其表达效果与原词有何不同。
体会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第三部分。思考:
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含义?
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
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和创造着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
这一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写作特色
1.课文围绕中心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了母亲哪些优秀品质?PPT
【学法指导】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是阅读以写人叙事为主的叙事性作品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常见的考查方式:
文中的XX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做简要分析。
请结合全文,分析XX的形象。
2.课文第2段详写作者家世有何作用?
课文第2段详写作者的家世——家境贫苦,往来的朋友也都是贫苦农民,为下文写母亲的辛苦劳作做铺垫。
情节出现必有用,预先布局做铺垫
【学法指导】铺垫是文学作品中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并着重描述渲染来营造气氛,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铺垫是记叙类文章阅读的一个常见考点。常见的考查方式:
找出为下文XX故事情节做铺垫的句子。
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课堂总结
写作特色
1.典型事例,人物鲜明。
2.夹叙夹议,结构严谨。
3.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二)主要内容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三)板书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
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教育和影响:
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感激和怀念
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道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