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
——《我与地坛》
新课导入
母爱,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故事,是永远也吟咏不尽的歌谣。在史铁生的作品中,有许多关于母亲的追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史铁生笔下那个秋天的故事。
新课导入
5
秋天的怀念
1.了解作者,掌握生字词。
2.体会作者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法。
3.掌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4.深切地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16岁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8岁去陕北延安插队。21岁因病致瘫,转回北京。23岁起到北京某街道工厂做了7年的工人。后又患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8岁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多篇,其散文《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鼓励了无数的人。小说《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作者简介
知识链接
史铁生的坦荡辞世
:
2010年12月30日傍晚,史铁生静静地躺在朝阳医院急诊区的手推板床上,呼吸微弱,命悬一线。没有太多的解释,夫人陈希米平静地签署了停止治疗的知情同意书。陈希米说,这不是她即兴的决定,而是史铁生生前郑重的预嘱。?
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所有在场的医护人员在安魂曲中向铁生鞠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然后虔诚地取出他捐献的器官,认真、细密地缝合好躯壳,整理好妆容……9个小时后,史铁生的肝脏、角膜在两个新的生命体中尽职地工作,生命在延续。史铁生坦荡地、从容地、诗意地、利他地、死去了,正如哲人所言,肉身是无法永恒的,永恒的是人类的精神和爱。史铁生做到了。
知识链接
《秋天的怀念》,尽管文字很朴实,但却是作者生活的真实体验,表露出真情实感。《秋天的怀念》当时是作者人生最波折的时候写的文章。字里行间里流露了他满心情绪的宣泄,以及对生活如此不公的抱怨。可是他想表达的并不是在这层面上,他不只是告诉大家他的情绪、他的愤懑,他想说的是当你的不幸降临,并不真的天崩地裂了,你的不幸也是你亲人的不幸,记住关心你的人比你更难过。史铁生的母亲只是想让儿子,看看“北海的菊花开了...."告诉他的儿子坦然面对生活。可是儿子与母亲并没有一起去看北海的菊花,但儿子从母亲的死真正领会了生活的真谛!也就是无论生活把你打倒多少次你都要勇敢的站起来,微笑面对生活。事实也是如此,之后史铁生的作品充满励志,《我与地坛》鼓舞了无数的人。《秋天的怀念》,感伤、淡淡、平静,“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要好好儿活……"。借花朵的各种颜色象征母亲坚强的品格,让作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活下去的勇气,也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创作背景
知识链接
瘫痪(
)
暴怒(
)
侍弄(
)
整宿(
)
憔悴(
)
絮絮叨叨(
)
捶打(
)
央求(
)
诀别
(
)
烂漫(
)
淡雅
(
)
沉寂(
)
深沉
(
)
神色(
)
敏感
(
)
tān
huàn
bào
nù
shì
nòng
zhěng
xiǔ
qiáo
cuì
xù
xù
dɑo
dɑo
chuí
dǎ
dàn
yǎ
jué
bié
yāng
qiú
làn
màn
chén
jì
shén
sè
shēn
chén
mǐn
gǎn
字词积累
1、双腿tānhuàn(
)后,我的脾气变得bàonùwúcháng
(
)
。
2、当一切恢复chénjì(
),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
3、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shìnòng(
)的那些花都死了
。
4、她qiáocuì(
)的脸上现出yāngqiú(
)般的神色。
5、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地fānláifùqù(
)睡不了觉。
6、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xùxùdāodāo(
)地说着
7、我狠命地chuídǎ(
)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8、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piāoluò
(
)。
9、我的回答已经让她xǐchūwàngwài(
)了
。
10、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juébie
(
)
。
11、黄色的花dànyǎ(
)、白色的花gāojié(
)
、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lànmàn(
)
。
字词积累
喜出望外:
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絮絮叨叨:
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诀别:
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翻来覆去:
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字词积累
朗读课文
1.听、读课文,学生感受史铁生的内心世界
(1)
你感受了史铁生怎样的情感?
(2)文章主要回忆了哪几个画面?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将画面概括在课本上。
2.如果将文章的题目直接改称怀念母亲或者怀念秋天好不好,为什么?
整体感知
1.文章主要回忆了哪几个画面?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将画面概括在课本上。
画面1:作者瘫痪后自暴自弃母亲忍痛安慰
画面2:母亲重病隐瞒病情
画面3:秋天母亲央求作者北海看花
画面4:母亲重病去世难舍子女
画面5:作者与妹妹去北海看菊花
整体感知
文中怀念的是“母亲”。两次写到秋天。之所以是“秋天的怀念”,一是因为母亲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二是因为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三是因为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课文以此为题,是为了更好地抒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课文标题是“秋天的怀念”,请问文中怀念的是谁?文中有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整体感知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整体感知
4.“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5.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是母亲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整体感知
个性朗读,读出恰当的语气节奏
画面1:作者瘫痪后自暴自弃母亲忍痛安慰
语气节奏:激烈急促、低沉
画面2:母亲重病隐瞒病情
语气节奏:舒缓低沉、凝重
画面3:秋天母亲央求作者北海看花
语气节奏:明快
转向
气沉声缓
画面4:母亲重病去世难舍子女
语气节奏:低缓沉痛
画面5:作者与妹妹去北海看菊花
语气节奏:凝重、舒缓
整体感知
在读每一个画面时,你根据哪些词句确定了这样的语气?
出示任务: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个画面,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重点词句,语气明确朗读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示例:
作者瘫痪后自暴自弃母亲忍痛安慰这个画面,我圈画了“暴怒无常”、“突然”、
“猛地”、“狠命地”、“捶打”、“可恨”、“喊着”这些词语,朗读时应该用激烈急促的语气,读出“我”面对打击时的绝望愤怒;
“悄悄地”、“偷偷地”、“躲”、“扑”、“抓”、“忍着哭声”这些词语,朗读时重读动词、用低沉徐缓的语气,读出母亲的坚强忍耐与悲痛之情。
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
1.双腿瘫痪后,“我”是怎样的状态?
2.面对我的暴怒悲观,母亲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精读赏析
1.双腿瘫痪后,“我”是怎样的状态?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
——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
妈妈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
——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
。
暴怒无常
精读赏析
A.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品味“悄悄”,“偷偷”)
母爱是理解
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2.面对我的暴怒悲观,母亲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精读赏析
动作描写。”悄悄躲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也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偷偷地听“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精读赏析
B.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品味“扑”,“抓’’,“忍”)
母爱是执着,是坚强,是生死相依......
动作
语言
神态描写
精读赏析
动作、语言描写。”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经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和生活下去的勇气。
精读赏析
C.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母爱是细心的呵护
精读赏析
神态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精读赏析
E.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聚焦“笑”,“敏感”
透过这几个字,你看出了什么?)
母爱是细心,是宽容
精读赏析
心理描写。母亲很怕因为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我”,所以尽力压抑自己的难过,而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感。
精读赏析
人物描写方法作用(依次分析,有一个答一个)模式如下:
知识点一:人物描写及作用
(1)生动、形象地写出......(特点)
(2)表现人物(要结合文章具体化)......(精神/品质/心理)
(3)表达作者(有时是“我”)......(情感)
(4)为下文......做铺垫
(5)如果是侧面描写,应回答:从侧面烘托
武功秘笈
身患绝症
病入膏肓
儿子瘫痪
暴怒无常
精读赏析
深受苦楚的母亲
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有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有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
——没有
——没有
——没有
自己做坚强的母亲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
精读赏析
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菊花?
精读赏析
白色的花高洁
讲授新课
黄色的花淡雅
讲授新课
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讲授新课
作者多次在文中也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母亲带我看花,是想唤起我生存的欲望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菊花在我眼里五彩缤纷,泼泼洒洒,也是在告诉读者我的人生态度发生了转变。(文中何处可见?)
精读赏析
细读本文,你能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此文时是怎样的心情?
悔恨
悲痛
怀念
精读赏析
1.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秋天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
母亲是秋天去世的,“我”深切怀念母亲对“我”的爱。
秋天里去看菊花,是母亲对“我”的希望,“我”用行动向母亲表示,不仅自己好好活,还要带着妹妹好好活,让母亲在九泉之下放心。
秋天是菊花盛开的时节,“菊花”是母亲坚韧、乐观精神的象征,看到菊花绽放得那样鲜艳、灿烂,让“我”明白了要好好儿活,活出精彩,做生活的强者。
合作探究
1.文章标题的含义:一般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思想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方法:分析标题字词;分析标题修辞;分析背景线索。
知识点二: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2.文章标题的作用:
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贯穿全文线索;透露情感主旨;吸引读者兴趣。
武功秘笈
2.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有什么深意?
这段话中的一连串排比句表面上是描写北海菊花的美丽,实际上是用象征的手法,赋予菊花深刻的含义。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菊花,正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觉悟解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菊花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
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揭示了主旨。“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自我,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三: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解题思路: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明确重要段落的基本作用;明确答题方向(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
结构(包括表现方法)+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
武功秘笈
知识点三: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1.文章段落之开头的作用。
(1)总括:总起全文,引出下文。(2)再分别从结构上、内容上作答。
具体从三个方面思考:
(1)对上:①开篇点题,照应题目;②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
(2)本身:①渲染......气氛;②突出表现了......
(3)对下:①引出下文......;②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③与下文......形成对照(或相呼应);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武功秘笈
知识点三: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2.文章段落之中间段落的作用。
(1)总括:过渡,承上启下。(2)再分别从结构上、内容上作答。
答题模式:
该段本身表达了(有手法就结合手法)......:①上承(或照应)......,下启(或呼应)......;②总括上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③文章由......转为......
武功秘笈
知识点三: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3.文章段落之结尾段落的作用。
(1)结构上:或者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或者使文章前后照应;或者层层深入,总结全文。
(2)内容上:
直白类。(本身)结尾部分表达了(有手法就结合手法回答)......,深化......的主旨,强化作者的感情。
含蓄类:①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②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③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首先看看段落在什么位置,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武功秘笈
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文章主旨:
合作探究
1.又是秋天,当作者站在母亲的墓前看着母亲的遗像,他会说些什么呢?
母亲,儿子来看您了。自从您秋天走后,我和妹妹都懂了您的话,您放心吧,我俩在一块,一定会好好儿活。
拓展延伸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感受,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是啊!母爱多么伟大!
妈妈每天忙这忙那,还不都是为了我们!有时候,我们不耐烦地嫌她唠叨。现在我们明白了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小时候,妈妈把好的都留给我们,长大后,我们应该体谅、关心妈妈,帮助妈妈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妈妈,在明年春暖花开、五彩缤纷、绿草如茵的五月,我一定送您一束最美丽、最鲜艳的花!
拓展延伸
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不是有这样的缺憾就有那样的痛苦。世界上有看得见的痛苦打击,也有看不见的痛苦和打击。身体的局限,生活的挫折,命运的安排,我们这辈子可能改变不了,但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理局限——我们都要好好活。
好好儿活
拓展延伸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生字词。
2.体会作者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法。
3.掌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4.深切地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法。
2.掌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深情导入,激发兴趣
PPT展示史铁生怀念母亲的语句: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呀……
——《我与地坛》
母爱,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故事,是永远也吟咏不尽的歌谣。在史铁生的作品中,有许多关于母亲的追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史铁生笔下那个秋天的故事。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16岁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8岁去陕北延安插队。21岁因病致瘫,转回北京。23岁起到北京某街道工厂做了7年的工人。后又患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8岁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多篇,其散文《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鼓励了无数的人。小说《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010年12月30日傍晚,史铁生静静地躺在朝阳医院急诊区的手推板床上,呼吸微弱,命悬一线。没有太多的解释,夫人陈希米平静地签署了停止治疗的知情同意书。陈希米说,这不是她即兴的决定,而是史铁生生前郑重的预嘱。?
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所有在场的医护人员在安魂曲中向铁生鞠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然后虔诚地取出他捐献的器官,认真、细密地缝合好躯壳,整理好妆容……9个小时后,史铁生的肝脏、角膜在两个新的生命体中尽职地工作,生命在延续。史铁生坦荡地、从容地、诗意地、利他地、死去了,正如哲人所言,肉身是无法永恒的,永恒的是人类的精神和爱。史铁生做到了。
写作背景
《秋天的怀念》,尽管文字很朴实,但却是作者生活的真实体验,表露出真情实感。《秋天的怀念》当时是作者人生最波折的时候写的文章。字里行间里流露了他满心情绪的宣泄,以及对生活如此不公的抱怨。可是他想表达的并不是在这层面上,他不只是告诉大家他的情绪、他的愤懑,他想说的是当你的不幸降临,并不真的天崩地裂了,你的不幸也是你亲人的不幸,记住关心你的人比你更难过。史铁生的母亲只是想让儿子,看看“北海的菊花开了...."告诉他的儿子坦然面对生活。可是儿子与母亲并没有一起去看北海的菊花,但儿子从母亲的死真正领会了生活的真谛!也就是无论生活把你打倒多少次你都要勇敢的站起来,微笑面对生活。事实也是如此,之后史铁生的作品充满励志,《我与地坛》鼓舞了无数的人。《秋天的怀念》,感伤、淡淡、平静,“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要好好儿活……"。借花朵的各种颜色象征母亲坚强的品格,让作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活下去的勇气,也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朗读课文,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字词积累PPT9、10、11。
(二)朗读课文,梳理内容。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概括主要画面。
(1)
你感受了史铁生怎样的情感?
(2)文章主要回忆了哪几个画面?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将画面概括在课本上。
画面1:作者瘫痪后自暴自弃母亲忍痛安慰
画面2:母亲重病隐瞒病情
画面3:秋天母亲央求作者北海看花
画面4:母亲重病去世难舍子女
画面5:作者与妹妹去北海看菊花
2.文中怀念的是“母亲”。两次写到秋天。之所以是“秋天的怀念”,一是因为母亲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二是因为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三是因为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课文以此为题,是为了更好地抒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4.“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5.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是母亲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三)个性朗读,读出恰当的语气节奏
1.
出示任务:在这些画面中,哪个画面最让你触动?请你选择一处,用几个词语写出朗读该画面时应读出怎样的语气,再朗读给大家听。
2.
学生活动:选择最触动自己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节奏朗读。
3.
师生点评朗读。
明确:
画面1:作者瘫痪后自暴自弃母亲忍痛安慰
语气节奏:激烈急促、低沉
画面2:母亲重病隐瞒病情
语气节奏:舒缓低沉、凝重
画面3:秋天母亲央求作者北海看花
语气节奏:明快
转向
气沉声缓
画面4:母亲重病去世难舍子女
语气节奏:低缓沉痛
画面5:作者与妹妹去北海看菊花
语气节奏:凝重、舒缓
(四)
圈画重要词句,明确朗读语气选择的依据
1.
教师设问:在读每一个画面时,你根据哪些词句确定了这样的语气?
出示任务: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个画面,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重点词句,语气明确朗读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示例:
作者瘫痪后自暴自弃母亲忍痛安慰这个画面,我圈画了“暴怒无常”、“突然”、
“猛地”、“狠命地”、“捶打”、“可恨”、“喊着”这些词语,朗读时应该用激烈急促的语气,读出“我”面对打击时的绝望愤怒;
“悄悄地”、“偷偷地”、“躲”、“扑”、“抓”、“忍着哭声”这些词语,朗读时重读动词、用低沉徐缓的语气,读出母亲的坚强忍耐与悲痛之情。
教师指导时应注意:
(1)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语句,把握作者与母亲的感情;
(2)重点关注文章中作者与母亲的两次对话,可以穿插学生分角色朗读。
2.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运用所学方法,圈点勾画,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展示。
第二课时
四、精读赏析
1.双腿瘫痪后,“我”是怎样的状态?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妈妈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2.面对我的暴怒悲观,母亲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A.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品味“悄悄”,“偷偷”)
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母爱是理解
动作描写。”悄悄躲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也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偷偷地听“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B.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品味“扑”,“抓’’,“忍”)
动作
语言
神态描写——母爱是执着,是坚强,是生死相依......
动作、语言描写。”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经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和生活下去的勇气。
C.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神态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E.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聚焦“笑”,“敏感”
透过这几个字,你看出了什么?)
心理描写。母亲很怕因为自己的情绪或者措辞而刺激到“我”,所以尽力压抑自己的难过,而变得小心翼翼,变得敏感。
【学法指导】人物描写方法作用(依次分析,有一个答一个)模式。
(1)生动、形象地写出......(特点)
(2)表现人物(要结合文章具体化)......(精神/品质/心理)
(3)表达作者(有时是“我”)......(情感)
(4)为下文......做铺垫
(5)如果是侧面描写,应回答:从侧面烘托
3.作者多次在文中也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母亲带我看花,是想唤起我生存的欲望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菊花在我眼里五彩缤纷,泼泼洒洒,也是在告诉读者我的人生态度发生了转变。(文中何处可见?)
五、合作探究
1.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秋天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
母亲是秋天去世的,“我”深切怀念母亲对“我”的爱。
秋天里去看菊花,是母亲对“我”的希望,“我”用行动向母亲表示,不仅自己好好活,还要带着妹妹好好活,让母亲在九泉之下放心。
秋天是菊花盛开的时节,“菊花”是母亲坚韧、乐观精神的象征,看到菊花绽放得那样鲜艳、灿烂,让“我”明白了要好好儿活,活出精彩,做生活的强者。
【学法指导】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1)文章标题的含义:一般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思想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方法:分析标题字词;分析标题修辞;分析背景线索。
(2)文章标题的作用:
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贯穿全文线索;透露情感主旨;吸引读者兴趣。
2.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有什么深意?
这段话中的一连串排比句表面上是描写北海菊花的美丽,实际上是用象征的手法,赋予菊花深刻的含义。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菊花,正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觉悟解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菊花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
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揭示了主旨。“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自我,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
【学法指导】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解题思路: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明确重要段落的基本作用;明确答题方向(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
结构(包括表现方法)+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
1.文章段落之开头的作用。
(1)总括:总起全文,引出下文。(2)再分别从结构上、内容上作答。
具体从三个方面思考:
(1)对上:①开篇点题,照应题目;②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
(2)本身:①渲染......气氛;②突出表现了......
(3)对下:①引出下文......;②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③与下文......形成对照(或相呼应);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段落之中间段落的作用。
(1)总括:过渡,承上启下。(2)再分别从结构上、内容上作答。
答题模式:
该段本身表达了(有手法就结合手法)......:①上承(或照应)......,下启(或呼应)......;②总括上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③文章由......转为......
3.文章段落之结尾段落的作用。
(1)结构上:或者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或者使文章前后照应;或者层层深入,总结全文。
(2)内容上:
直白类。(本身)结尾部分表达了(有手法就结合手法回答)......,深化......的主旨,强化作者的感情。
含蓄类:①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②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③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首先看看段落在什么位置,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六、小结
散文的朗读时我们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掌握了通过圈画文章中的重要词句选择朗读语气节奏、从而准确把握文章情感基调的朗读方法。老师在你们的朗读中听出了你们的思考,听到了你们内心情感的激发。
请大家再一次感受作者的情感,动情地朗读课文,将你的感动表达出来。
七、拓展延伸
1.又是秋天,当作者站在母亲的墓前看着母亲的遗像,他会说些什么呢?
母亲,儿子来看您了。自从您秋天走后,我和妹妹都懂了您的话,您放心吧,我俩在一块,一定会好好儿活。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感受,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是啊!母爱多么伟大!
妈妈每天忙这忙那,还不都是为了我们!有时候,我们不耐烦地嫌她唠叨。现在我们明白了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小时候,妈妈把好的都留给我们,长大后,我们应该体谅、关心妈妈,帮助妈妈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妈妈,在明年春暖花开、五彩缤纷、绿草如茵的五月,我一定送您一束最美丽、最鲜艳的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秋天的怀念》课文讲解
这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在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调中,饱含深沉热烈的感情。感知这种平静内敛的语调,领会深挚动人的情感,是整体把握本文的基本要求。
这篇课文的情感意蕴相当丰富,包含好几个层面,有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以及对于生存困境中怎样“好好儿活”的领悟。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具体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既要体会母爱的艰辛和伟大,也要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感怀,以及悔恨愧疚之情;既要把握母爱的主题,也要进一步领会到如何面对生命的残缺遗恨,勇敢镇定地“好好儿活”下去。要避免单从一个角度空泛地理解。
本课继续学习朗读,注意在具体语句的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在全文的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和节奏的变化。可以挑选若干语段或语句,重点练习朗读的“语气”。如专门练习朗读文中人物的语言,首先要体会每个人物的特点,以及当时特定的情感和心理,站在人物的角度,揣摩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学生先各自试读,标画重音、停连、语气符号,写提示语。然后,教师范读,并示范如何做符号标记、写提示语。学生练习后,可以在全班朗读,同学相互进行评价、提出建议。?
本课的习题,“思考探究”的三道题围绕“情感”,分别从整体把握、细部体会、深入挖掘三个角度设题。第一题,通过朗读和解题,帮助学生建立“感情基调”的概念,整体把握全文感情起伏的脉络;第二题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描写,从细微之处体会文章的情感;第三题提示关键语句“好好儿活”,让学生就此领会母亲对儿子生命的无比珍爱和深切的希望,进而思索自己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积累拓展”四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语,在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深沉含蓄的感情;“积累拓展”五通过对两段对话的局部细读,体会作者和母亲的感情,同时训练朗读技巧,深化对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