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1.
了解蒲松龄生平经历及《聊斋志异》的相关内容以知人论世。
2.
抓住小说的叙事线索,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3.
体会小说辛辣的讽刺意味,明确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素养目标
促
织
蒲松龄
1640~1715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
自幼聪慧好学,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
作者介绍
蒲松龄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后不断增删,至死方止,萃一生心血而成。坎坷的遭遇使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科举的弊端有一定的认识,生活的贫困又使他对广大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他以毕生精力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作品。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多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聊斋志异凡492篇,分不同类型反映代表女性化身的狐,仙,鬼,魔。如聂小倩,小翠,婴宁,红玉,白秋练,他们或不畏强暴,或守信下嫁,相夫教子。或代母报恩,贫贱不移,求真向善。
作品介绍:
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载奇闻怪事。其中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和野史逸闻,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借前朝的故事,来揭露当时的社会的黑暗社会现实。批露的锋芒直指当朝最高统治者——天子。
艺术特色,则诚如鲁迅先生说的:“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之状,如在目前”。情节委婉曲折,布局巧妙,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善于叙事。
写作背景
清初统治者注意整顿吏治,但不能彻底扫除贪官污吏,更不能消灭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蒲松龄写作的《聊斋志异》,从侧面反映了清初统治者对人民的镇压与剥削。他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封建官吏横行无忌,豪绅恶霸鱼肉乡里,底层人民大众哀告无门的社会面貌,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促织》一文中有所体现。由于清代大兴文学狱,故作者只能借用讲前朝故事的手法,显得隐晦曲折。尽管如此,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在封建社会仍具有普遍意义。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
“促织”,蟋蟀的别名。以“促织”为题,点明写作对象,表明文章内容是围绕“促织”展开的。
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黑暗现实,批判的针芒直指天子。
本文是《聊斋志异》中深刻揭露黑暗现实的篇章之一。
作品是以斗促织的宫廷嬉戏作为引线,通过曲折变化的情
节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
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迂讷
裨益
爇香
翕辟
掭
不啻
抢呼欲绝
惙然
蹄躈
龁
觇视
俾入邑庠
nè
bì
ruò
xī
tiàn
chì
qiāng
chuò
qiào
hé
chān
bǐ
xiáng
故事情节梗概讲述
1、序幕:征促织
2、开端:捉促织
3、发展:获促织
4、高潮:毙促织
化促织
斗促织
5、结局:献促织
6、尾声:评促织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二段:
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
第三段:
第三段:
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
第四段:
第四段:
课文探究
1.
“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有什么深意?
点题,开宗明义,揭示矛盾产生的社会根源。“宫中”二字把矛头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为主人公成名一家悲剧性的遭遇做了充分的铺垫。
成名妻子求神问卜得佳虫——这个情节提炼了当时社会中人们陷入绝境时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的现实,但神灵的灵验却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的情节,实际上反映了成名夫妇现实中已无生路。
2.写成名妻子求神有什么深刻用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