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理解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意义。会查密度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全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经历密度概念建立的过程,领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探究精神、合作精神。体验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关注STS。认识自然界中物质的多样性,唤起对自然界奥秘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法制、诚信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二、学生及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发展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正处于迅速成长期。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的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天平和量筒的读数以及使用,同时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学生具有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懂得使用归纳法,但是并没有建立物质的密度这一物理概念,没有详细了解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实验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还存在很大欠缺。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教材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的方法引出问题——怎样鉴别物质,接着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尝试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让学生发现物质的特性——密度;并知道密度概念的由来,认识密度的另一种表述与测量方法——密度公式,以及密度单位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密度概念、公式和单位的意义,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
2.教学难点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理解密度单位的意义。
四、实验器材与教具
大小大理石块、大小木块、天平、砝码、刻度尺、金属块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媒体
使用 教学内容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
引入
多媒体
课件 1.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介绍:2015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带给世界一个令人惊叹的成绩——912.17亿元。外媒称,购物狂欢节后,中国再现“全民忙”,不少网民开始退掉那些明显不及预期的商品。网购的商品是真是假?如何鉴别呢?这场购物狂欢中老师也成了一名剁手党,网购了许多物品,其中有一个漂亮的银手镯,可不知道手镯是否纯银的?你们能帮老师鉴别吗?其实鉴别物质的原则就是,这种物质的某种性质(比如颜色、气味、软硬等)与其他物质不一样,只要找出这种性质就行了。
教师出示:颜色相同的两个手镯
(分别为白银和白金)
师:有时观颜色也不易分辨
师:颜色和体积几乎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如何分辨呢?能单凭体积来鉴别他们的种类吗?
师:颜色相似的大木块和小石块,能单凭质量大小来鉴别吗?
演示:将大木块和小石块分别放在调好的天平两盘,天平倾斜。
交流、讨论、思考:
怎么帮助老师鉴别双十一上网购的银手镯的真伪?
生:看颜色
生:比体积
生:掂重量
比质量…
学生讨论得出不能仅根据体积或质量的大小来鉴别物质的种类。
?
生猜想: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和体积也许能鉴别它们的种类。?
创设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物理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法制、诚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及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引导
讨论
课件展示 2. 猜想假设,设计实验
师:看来不同的物质即使体积相同,质量也可能不同,质量和体积之间的联系可能对鉴别物质起了关键作用。问: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师:由生活经验可知,每个一元硬币的质量和体积都是相同的,相同的硬币,枚数增加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质量与体积可能成正比,那么由其他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是否也满足这种关系呢?
猜想1:物体的体积越大,质量也越大。
猜想2: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
抛出问题,启发思维,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猜想是经验素材和科学理论之间的一座桥梁,
设计
实验
方法
课件展示 师:我们先来研究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师:实验对物体的选择有何要求?
师:每种物质选质量和体积不同的两组,是为了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与体积或质量有关?
师:实验中所有的小组只测量一种材料是否有不足之处?
教师总结:为了找到普遍规律,实验中应多选取几种不同的物质,每种物质各选两个体积不等的物体。
所以,这个实验中,我们选用不同体积的木块和大理石块。这样才能避免实验的偶然性,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师: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使用什么工具?如何测量?
师:质量m——用天平
体积V——用刻度尺或量筒 讨论交流:材料相同,质量和体积不同,便于分析比较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讨论回答:为了找到普遍规律,实验中应多选取几种不同的物质,每种物质各选两个体积不等的物体。
学生讨论回答 启发诱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设计实验的能力,表达能力。以提示点拨为主,启发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提高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创新精神。
渗透科学研究的思想。多次测量可以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使结论具有普遍性。
知识 回顾 课件展示 快速抢答:
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1)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 工作台上。
(2)使用前,将游码移至称量标尺左端的 上;若发现天平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调节,使指针尖对准分度标尺的 ,使天平平衡。
(3)天平的 盘放置需称量的物品, 盘放置砝码;添加砝码并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再次平衡,如果所加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该被测物的质量为 g。
学生抢答 回顾知识,有利于实验时能规范使用天平测质量,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
进行
实验 多媒体
显示
记录表 3.自主合作,验证猜想
把学生分为八组,分别探究不同体积的大理石和木块。
教师在学生中来回巡查,组织、指导学生实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对学生的实验过程、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给予指导和帮助。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大理石块或者木块的质量和体积,记录数据。按照要求记录完毕后讨论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感受到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分析 归纳
得出
结论 多媒体
展示 4.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将学生测量的数据展台投影,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讨论:
(1)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等或相近?
(2)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等?
结论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结论2: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相同的。 分析展示数据,找出质量与体积之间比值恒定这个特点。
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估,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收获或不足之处。
学生汇报实验数据
讨论并由学生阐述
通过分析数据,培养学生对比、归纳、分析能力及整理信息的素养。根据实验数据,让学生认识“误差”的存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并且对密度的建立过程理解得更深刻。
引出 概念
5.系统学习,掌握新知
引导思考: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个比值可以用来鉴别物质的。把某种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体积的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2)公式:ρ=m/V
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单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单位的物理意义
思考与讨论
引导学生看实验表格 “质量/体积”一栏数据
问:它表示哪个物理量?
师总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体积等因素无关;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学生阅读课本,系统学习密度概念、公式、单位等。
思考与讨论
学生重新看实验记录表中“质量/体积”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清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主探究得到密度的概念,可以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概念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解决 实际
问题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前测量的数据 6.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现在一起来鉴别网购的银手镯是否纯银的?
质量m=51.54g,体积V=4.91cm3
请计算手镯的密度。
引导学生阅读密度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并从中找出规律。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测量数据进行计算。
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诚信教育,培养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多媒体
展示 7.回顾反思,升华新知
(1)生活中说“石头比木头重”是什么意思?
(2)太阳能飞机“阳光动力2号”,的机身和机翼均采用极轻的碳纤维材料。“极轻”的物理含义是什么?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知识再应用,巩固知识,应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小结
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技能、能力方面有何收获? 学生思考、回答 加深印象,正确认识自己的进步。
作业 1.根据所学的密度知识测定牛奶或酱油的密度; 2.完成课后练习;
3.登录_http://www.wsbedu.com/wu51/wus.asp_(生活中的物理)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