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全册 物理 教案 7.2《力的合成》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 物理 教案 7.2《力的合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8-21 17:5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物理 沪科版 第七章 第二节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包括两部分:合力、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教材中对于合力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图片展示合力的作用效果的;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这部分提出了合力、分力及力的合成的概念,并且设计了探究活动来研究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学情分析】
上一章学生学习了什么是力及力的三要素,认识了弹力、重力、摩擦力。上一节又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研究了物体不受力的运动状态,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合力的学习,等效替代的理解有些困难;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知识学习相对简单,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合力与分力都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定义的;
2、知道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上力的合成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掌握实验探究方法;
2、锻炼学生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面对生活中有关的现象时,有用合力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
难点:让学生了解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课时设计】
1课时
【教学方法】
导、学、讲、练、结五步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用具】
弹簧测力计、弹簧、刻度尺、绳子、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5分钟
温故知新
1)什么是力?怎样描述力?
2)力会产生什么作用效果?
3)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什么?
思考并回答问题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温故知新,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5分钟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几组多个力与一个力等效的情境,让学生分析理解两者间的关系,引入合力的概念。
观察思考几组情境图片中的内容,体会多个力共同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是否相同,感受等效关系。
从生活情境出发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合力,初步让学生体会等效。

5分钟
1、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这种方法叫做等效替代。
2、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效果如何呢?合力与它们有什么关系呢?指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
学生回顾图例,理解合力。
认识等效替代法。
提出假设,制定探究方案。
结合实例讲等效替代有利于学生理解。
经历探究的过程,锻炼能力。

20分钟
一、实验探究
二、练习题
1.如果两个力产生的效果与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就叫那两个力的_____,求这个力的方法叫______。
2、重100N的物体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用20N的力水平向右拉物体,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等
于 方向向 。
3、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8N和3N,那么他们的合力最大是( ),合力的最小( )
A 、11N B、5N
C、 15 N D、3N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数据记录表
F1/N
F2/N
F/N
F1 与F2同向
大小:
大小:
大小:
方向:
方向:
方向:
F1 与F2反向
大小:
大小:
大小:
方向:
方向:
方向:
1、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两个力F1和F2的方向相同则合力F的大小为F=F1+F2
此时,合力的方向与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2、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两个力F1和F2的方向相反,则合力F的大小为
F=F1-F2
此时,合力的方向与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
完成练习题,巩固知识。
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作用效果,学生掌握得更扎实。
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做练习进一步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的有关知识。

5分钟
1、方向相同的两个力合成时,合力的大小为两力之和。合力方向与原来力的方向一致。
2、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成时,合力的大小为两力之差,方向与较大的力的方向一致。
3、布置作业。
学生回顾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总结收获。
学生记下作业。
通过学生自己总结收获,锻炼学生交流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力的合成
一、合力
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
方向相同F=F1+F2
方向相反F=F1-F2
【课后反思】
本节课运用了导、学、讲、练、结五步教学法,教学环节清楚,节奏紧凑,时间安排合理,有利于学生学习。在学习本节重点“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时,学生经历的探究过程比较充分,对结论掌握的扎实,并且实践探究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实现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存在的不足,课堂练习题设计梯度不够,限制了部分学生的提高,在课后作业中适当加入一些有梯度的作业题弥补。
另外,探究实验中也可以用钩码的重力代替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这样拉力更稳定,实验误差更小,但是钩码的质量换算成力的大小又多了一个环节,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