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全册 物理 教案 10.6合理利用机械能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 物理 教案 10.6合理利用机械能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8-21 20:1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
第十章第六节 合理利用机械能
一、教学目标
1.建立能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能的单位;
2.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3.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4.掌握运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进行实验设计,逐步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并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5.用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6.让学生认识到能量与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增强合理利用能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实验探究动能大小、重力势能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通过实例说明物体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并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
问题诱导结合实验探究推进
四、教学用具
1. 教师用具:铁架台、细线、小刀等。
信息化资源:多媒体课件、翻页笔等。
2. 学生用具:斜坡、金属圆柱体、木块、橡皮泥、钢尺等。
五、评价设计
1.目标1——通过问题1、2、3及评测练习1来检测,预期达成度100%。
2.目标2——通过问题4、5和 “探究”活动2及评测练习2、4、5来检测,预期达成度100%。
3.目标3——通过问题6、7和“探究”活动3及课堂形成性练习2、3、5来检测,预期达成度100%。
4.目标4——通过问题4、5和“探究”活动2来检测,预期达成度100%。
5.目标5——通过问题6、7、8及课堂形成性练习2、3、5来检测,预期达成度100%.
6.目标6——通过问题8、9及水能、风能的利用的视频及课后延伸作业5来检测,预期达成度100%.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新课引入 感知能
师生共同演示。(用小刀代替小球的单摆。)
问题1:小刀会摆回到原来的高度吗?
问题2: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各种能吗?
总结明确重力的概念——重力就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 要受到地球的吸引。
观看实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举例回答。
学生体会理解重力的定义。 对于能学生有模糊的认识,学习本节内容前先以一个有趣的实验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回忆和教师所提问题的思考,顺利进入本节。
二、新课教学
1.重力的方向
2. 重力的大小
3. 重力的作用点
播放视频。(海啸、龙卷风、冰雹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问题3:通过刚才的视频刚才的视频可以看出海啸、龙卷风、冰雹,都具有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是通过什么形势体现出来的?
通过类比购买能力向学生强调能够做功不代表正在做功。
探究活动1:以下物体具有能量吗?试着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总结: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弹性势能: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问题4:你还能列举生活中具有这几种能的例子吗?
由问题4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物体具有能的大小不同,由此提出:
问题5:能的大小与省么因素有:关?
动能:质量、速度
重力势能:质量、高度
弹性势能:弹性形变
探究活动2
结合以下几个问题,分组探究。
实验结论:
学以致用:了解了各种能的影响因素,提出问题6:
你会分实例中各种能的变化吗?
引出能的转化,前后呼应继而分析课前引入中小刀单摆中能量的转化。
问题7:继续观察单摆还能什么问题?
探究活动3: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节所学知识。
巩固落实:
问题8:
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吗?
解释刚上课时视频播放的海啸、龙卷风、冰雹等自然界的能量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能。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自然界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给人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灾难,提出问题9:
这些能量又没有有利的一面?
让学生学会合理利用机械能。并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课下利用本节知识进行小发明小创作。
抛砖引玉,例如投石机的制作:
绝大多数学生通过生观察,能回答出。
例如:海水将房屋推到。冰雹将广告牌砸下等。
学生体会理解能的定义。
通过功了解能的单位。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对物体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从而引出三种能。
学生列举具有这几种能的例子,从中体会具有能的原因。
根据刚才的例子,及产生能的原因,猜想能的大小影响因素。
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弹性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总结归纳能的影响因素。
分析总结: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观察发现:但摆幅度越来越小,最终停止,是因为摩擦,从而解决课前引入实验的问题。
小结:
学以致用解释现象:
观看视频:
了解合理使用机械能,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类。了解能源危机,做到节能环保,知道开发新能源的迫切。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将抽象概念用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直观具体,觉得物理就在身边。针对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本领这一因素,进而推出能的概念。
逐步养成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
加强对各个概念的理解,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具有动能、势能的实例,这样加深了学生对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的理解,更懂得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启发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三种能量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并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列举出同时具有两种或三种能量的例子。
在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前,布置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实验探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科学品质。
根据学生的程度对学生进行启发,对较好的学生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比如动能和哪些因素有关,重力势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实验,同时强调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控制变量。通过实践得出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对于能量之间的转化,通过常见的当骑自行车下坡时动能和势能的变化,得出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从而察看学生的掌握情况。
思考,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让学生认识到能量与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增强合理利用能源的意识。结合我国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现实问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方式多样化,提高课堂效率。把知识从课上延续到课下,把学生的兴趣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思考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能不能用最简单的概括一下。 可以说知识方面的,也可以是方法方面的或者情感方面的 这里渗透着“由厚到薄”和“由薄到厚”的学习方法。
四、评测练习 见附件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