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祖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本着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参与音乐体验,在探究、发现学习中,使学生真正的领略到音乐的艺术魅力。
音乐家海顿说:“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本节课通过学唱歌曲《歌唱祖国》,使学生感受到合唱的和声美,声音的和谐与统一,同时进行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得到鼓舞,为我们生在这样的国度而感到自豪和幸福感。
教材分析
歌曲《歌唱祖国》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适逢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看着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随风飘扬、鲜花如海的热闹景象,王莘感慨万分,在回津的列车上一气呵成完成了《歌唱祖国》的创作。歌曲因其明快雄壮的韵律而广为传唱,表现了中国人民昂扬的精神风貌和民族自豪感,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歌唱和赞颂。音乐雄壮豪迈,积极向上带有进行曲风格。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的学生充满阳光,对学习充满热情,好奇心强。喜欢唱歌,但处在变声期,不懂得用正确的方法歌唱,老师在教学中要适时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歌唱,保护嗓音,顺利度过变声期。这首歌曲是二声部合唱曲,演唱有一定的困难,一节课的时间完成更需要教师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比较顺畅,达到了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能准确演唱歌曲《歌唱祖国》,并准确把握节奏、节拍、音准等音乐要素,感受合唱的和谐与统一。
在聆听、感受、比较作品中,深刻体会音乐要素在表达作品方面起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较好的表现歌曲的进行曲节奏及力度不断变化的演唱风格。
通过歌曲学唱,使学生感受到歌曲中赞美祖国、祝福祖国的爱国情愫,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歌唱祖国》。
教学难点:歌曲二声部演唱及休止符节奏的演唱。
六、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
讨论法
讲述法
活动体验法
七、教学手段:
1、电教媒体的选择
2、电教媒体的应用
八、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听音乐《我爱你!中国》走进教室。
感受与欣赏
1、欣赏《歌唱祖国》器乐演奏片段音乐。
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这段音乐大家熟悉吗?你能说出它的名字吗?
生:聆听,思考。
《歌唱祖国》这首歌曲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为什么它会传播如此广泛呢?它的艺术魅力又在何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这首《歌唱祖国》。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教学。
2、欣赏歌曲《歌唱祖国》。
师:接下来请大家欣赏歌曲《歌唱祖国》,思考这首歌曲有什么样的音乐特点呢?带给大家怎样的感受呢?
生:欣赏音乐,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完整欣赏歌曲,初步感受歌曲意境,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同学们你们在何种场合听到过这首歌曲呢?
4.课件展示。
师:从视频中同学们了解到了什么?
生:在中国重大升旗仪式、开幕式上, 《歌唱祖国》常被作为出旗曲在国旗出场之前或开幕式前演奏,号称第二国歌。
【设计意图】:了解歌曲《歌唱祖国》, 感受作品中赞美祖国、祝福祖国的爱国情愫,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5.作曲家王莘简介。
师:这样一首杰出的音乐作品究竟是我国哪位作曲家所作呢?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词曲作者王莘。
适逢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王莘看着天安门前五星红旗随风飘扬,鲜花如海的热闹景象,感慨万分。在他回津的列车上一气呵成完成了《歌唱祖国》。这首歌曲发表后因其明快雄壮的韵律而广为传唱。
6.复听歌曲《歌唱祖国》。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聆听歌曲《歌唱祖国》,音乐可以分成几个段落呢?当音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大家用不同的肢体语言来表现。(三个段落,ABA结构)
生:再次聆听歌曲,用自己设计的不同动作表现音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音乐有独立的见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表现力。
7.音乐知识“三段体”的讲授。
(又名三部曲式,是音乐作品中最常见的乐曲形式,是由两个同等重要的结构(乐理上称为“A”段和“B”段),组成了一个具有三个段落的曲体,其中第一及第三段可以是完全相同或近乎相同的内容,第二段则和第一段形成强烈对比,形成了A-B-A的构造。
【设计意图】:音乐知识讲解,为更好的理解表现音乐做好铺垫。
参与与体验
A段
1、发生练习。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老师出示了一条旋律,我们来视唱。(提示歌唱姿势:上身头部要端正,两手平放在膝上,两腿自然支撑,胸部微挺,精神饱满,感情充沛。
生:分声部视唱。(注意声部的和谐与统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唱感觉,视唱能力,为歌曲二声部学习奠定基础。
2、同学们注意观察,你们看到了什么记号?
(D.S. $ Fine反复记号)
3、我们共同看歌曲的前奏部分,不完全小节的使用。(时值不满节拍规定的小节就是不完全小节。)
4、那我们就来唱唱歌曲的起句,请大家听听它的前奏,教师弹奏,唱好起句。
5、A段中作曲家大量使用了一种节奏型,使音乐情绪变得如此热情富有动力感,作曲家为什么要使用这个节奏呢?我们分别来唱一唱。(使用附点节奏更具有推动力)
6、歌曲唱起来具有进行曲式的风格,就让我们原地行进间感受进行曲的演唱风格,完整演唱A段。提示节拍重音落在左脚上。
【设计意图】:通过学唱A段,使学生能够准确演唱歌曲,注意旋律中附点节奏的演唱,了解体验歌曲进行曲风格特点。
(二)B段
1、教师钢琴弹奏B段旋律,同学们听到音乐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在这个位置力度要渐强呢?
2、跟老师钢琴伴奏演唱B段,找出难点学唱。(一字多音处,接唱不够准确,唱的软弱无力)
课件出示休止符节奏接唱,打击节奏。
听录音,跟钢琴伴奏学唱弱起接唱难点处。
3、同学们唱的很棒,那我们就把歌曲第一段歌词ABA形式完整演唱一次。大家一定要注意弱起的起唱、附点节奏及B段一字多音处的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学唱B段,突出歌曲教学难点休止符的接唱,让学生发现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解决难点,教学环节连接紧密,循序渐进,始终围绕音乐展开教学。
(三)二声部
1、同学们演唱的很精彩,接下来老师要给同学们增加难度啦!请看大屏幕,歌曲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2、欣赏合唱形式的《歌唱祖国》。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聆听合唱形式的《歌唱祖国》,感受合唱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
3、我们先来听听二声部的旋律,教师钢琴弹奏。
4、请同学们跟老师伴奏轻声唱唱二声部旋律。
同学们,你们听哪个位置演唱不够准确呢?
5、再次视唱二声部旋律。
6、填词演唱二声部
7、合唱练习,感受歌曲的和声,声部间的和谐统一。
8、跟伴奏音乐,老师指挥合唱,再次体验合唱歌曲的音乐特点。
9、同学们,今年是共和国成立六十四周年,共和国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它经受住了暴风雨的考验,意志磨砺得更加坚强,下面让我们共同见证共和国成长的历程,取得的辉煌。(观看共和国成长历程。)
看盛世中华展辉煌成就,让我们共同祝福我们亲爱的祖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
10、此时,老师的心情无比激动,我想用我的琴声来表达我此时的心情,大家想听吗?
11、此刻,我最想说的就是“我爱您!中国!”同学们让我们用嘹亮、动人的歌声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祝福我们的祖国永远繁荣富强!富有表情的演唱全曲。
【设计意图】:教学中进行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关系默契,融洽,将教学推向高潮,引起共鸣。
四、结束语
昨天是一页翻过的历史,今天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明天是一个宏伟的蓝图,同学们让我们用全部的聪明才智和生命热血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五、反思
《歌唱祖国》这首歌曲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它传播的非常广泛。学生也比较熟悉,但越是这样熟悉的音乐作品,教学越有难度,学生的积极性必须要调动起来,才能更好的展开教学。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电教,制作了学生感兴趣的视频片段,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深深的吸引了孩子们,同时达到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才使我的教学得心应手。
组织教学
我选择了《我爱你,中国!》小提琴独奏音乐,让学生听音乐走进教室。这首伴奏音乐旋律优美深情,扣人心弦,很快的使学生进入意境,感染力极强。为新课教学做好了很好的铺垫。
感受欣赏
教学导入 我选择了《歌唱祖国》的器乐演奏版,截取了A段音乐,让学生欣赏,学生很快的就听出歌曲名字,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这段音乐大家这么熟悉,它的艺术魅力又在何处呢?
在介绍歌曲环节,我制作了视频课件,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听到歌曲的介绍,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进行了德育渗透,学生的爱国热情油然而生。
歌曲难点处,休止符处弱拍的接唱,我截取了录音中片段音乐,让学生边听边学唱,加上打击节奏,老师钢琴伴奏,让学生在学唱的同时,将音乐的力度变化同时达到教学标准,歌曲的艺术处理应体现在歌曲的学唱时,而不是在歌曲学唱后才体现。这时演唱难点便迎刃而解,歌曲的艺术处理也同时达到。
参与与体验
1、歌曲的学唱我分为三个部分,A段的学唱、B段的学唱和二声部的学唱。
A段我重点讲的附点节奏在歌曲中的作用,B段重点讲解休止符处的接唱,二声部的学唱重点落在声音的和谐与统一,让学生感受到合唱的丰富和声。
2、在演唱A段歌曲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歌曲的进行曲风格,我让学生原地边唱边行进感受进行曲式的速度,引导学生节拍重音落在左腿上,不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节奏感,而且深刻的感受到了歌曲进行曲式的音乐风格。
歌曲难点二声部学习,我让学生跟随老师钢琴伴奏进行学唱,演唱准确后,跟随伴奏音乐进行合唱,老师指挥,学生看着老师的指挥手势充分感受体验到合唱的和谐与统一。
歌曲学唱过后,我设置了一个让学生观看共和国成长历程的视频片段,直观的感受到共和国成长及取得的辉煌,进行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达到了升华。随后,老师进行了钢琴独奏《我的祖国》,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深深的被老师的琴声所吸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嘹亮动人的歌声中结束了整节课。
教学不足之处:在歌曲学唱时,对学生的声音训练不够到位,应对学生的吸气方法进行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