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边的工具
【教村分析】
小学生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
【学情分析】
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已接触很多工具(铅笔、橡皮、水果刀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小学生对工具的认识仅是一些感性经验,对工具的具体用途、种类还不是很了解。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本节课着重对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动手操作、交流汇报、获得结论 ”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展示各种工具,初步感受工具的种类很多。
2、在观察操作尝试中感知工具的作用很大,发展综合能力。
3、能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观察和探索的乐趣。
【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工具能帮助我们更方便地完成工作。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常用的功能和结构。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收集各种工具。老师和学生到室外寻找特殊的工具。
2.卷笔刀、削苹果机,刨子,开瓶器。以及相对应的辅助用品。
【教学教程】
一、尝试操作使用工具
1、师:“前几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工具,今天让我们就来试试这些工具,看看它们有什么用。”
(学生分别操作工具,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二、交流工具使用方法
1、师:“刚刚小朋友都使用这些工具,请你来说说你使用了什么工具?做了什么事情?
2、学生讲述使用过程和方法。
小结:这些工具有的是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有的是在学习中用到的。
4、师:“桌子上还有一些工具请你看一看,玩一玩,它有什么用?”
5、分类并认识字卡。
师:“现在请大家把这些工具,按照不同的用途帮它们分分类。”(学生操作)
师:“你为什么把这些工具都放一起?”
(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出示字卡:学习工具、生活工具、交通工具、通讯工具。
6、再次分类及巩固。
7、教师出示有字卡的篓子,请学生再次分类。
师:“桌上还有一些工具我请几位小朋友来介绍一下它们的名称和用途,并将它们分分类。(个别学生讲述)
8、引导学生认识一些特殊工具
师:“老师这还有两样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农作工具并认识字卡。
小结:我们今天认识了很多的工具它们有学习工具、生活工具、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农作工具。还知道了他们各自的用途。
三、总结认知激发探索。
出示锯子,提问学生这是什么? 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
教育学生要爱观察,爱探索,长大发明各种有用的工具。
1.仔细观察几种常用的工具,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再分别试用这些工具,找出它们发挥作用的位置,思考让这些工具发挥作用的道理是什么。
2.学生动手操作工具。
3.学生汇报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活动小结:各种各样的工具使用的方法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但它们发挥作用的原理可能是相同或相似的。
四、全课总结 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