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②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③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④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⑤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②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③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②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仪器材料 实物投影仪、磁铁、铁钉、铁球、两个刷子、三角板
板书设计 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符号:F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N
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图示:(作图略)
力的示意图:(作图略)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新课引入
一、什么是力 教师先投影图片“人压跳板跳水,运动员踢球”:或观察教材90页中前四幅图片(通过投影或制作成电脑动画),从不同侧面展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等情况。
演示:起重机吊起钢管,磁铁吸引铁棒。
总结这些实例的特点: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从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力的一些现象
学生总结共同特点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磁铁吸引铁钉
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学生举例
力的相互性 演示:
1.两刷子互相摩擦,刷毛都变弯曲。
2.两小车上各放一条形磁铁,松手后两车同时开始运动、手托球。
录像3.穿旱冰鞋的同学互推
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 (N)。
在这里介绍牛顿的资料
那么,“牛顿”这个单位究竟有多大?我手托两个鸡蛋,告诉学生,手托住两个中等大小鸡蛋,大约需要1牛的力。然后举起我们用的物理书放在手上,该书对手的压力大约2.5牛。 同学们亲自体会一下物理书放在手上时感受到的压力。
二、力的作用效果 实物投影仪展示:
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
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弯锯条,
三、力的三要素 教师可以从“开门”或用板手拧螺母的实例来引出力的三要素。
推力离门轴较远,比推力离门轴较近易推开门。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扳手的末端比握在中间容易把螺母拧紧。
首先要注意选择力气悬殊的两名同学以让其他同学信服,再要注意两个同作用点的选择。这个活动一是能较好的说明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二是调动课堂气氛,应该让学生试一试。没机会亲自试一试的同学课后可做一做。
力的图示 在力的图示中表示出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要注意作图顺序,应先定标度,再定点,定方向,定长度,最后画箭头,箭头的尖端正好对齐线段的末端。 教师应动笔画规范的力的图示
力的示意图 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箭头
教师介绍力的示意图,并指出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的区别。教师可对一个力分别做出图示和示意图,从画图的对照中找出二者的区别。 学生只要求会画力的示意图。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