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考点扫描
知识导图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农业
手T业
商业
经济政策>
特点
表现
地位)<经营形态)(影响因素
重农抑商)(海禁政策
自精|耕作方式[十地制度」[农业政策立营营||对‖政南手|济历代封建王棚明清时期
民家
然耕
不‖的基本政策闭关锁国
政‖局‖政
水|发
济铁犁牛耕封建土地私有制[重农政簌}亚亚业策面策求展
阻碍
亚重影响新经
特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资本主义萌芽圆代商业出现新特点济因素的生长
冲击
知识梳理
ZHISHI
SHULI
典题研析
DIANTI
YANXI
过关小测
GUOGUAN
XIAOCE合格演练测评(六)
(古代中国的经济)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正确率:__________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写道:“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该诗描述的灌溉工具是( )
A.水排
B.曲辕犁
C.翻车
D.耧车
答案:C
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答案:D
3.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解析:材料描述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耕织结合不一定非得男耕女织,故A项正确。
答案:A
4.据史料记载,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这反映了当时( )
A.农耕经济衰退
B.坊市制度崩溃
C.土地兼并
D.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C
5.古诗有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 )
A.战国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答案:B
6.少府监创设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其最高长官位列朝廷九卿,负责管理手工业制造,东汉以后,兼管供应宫廷生活和政府特殊需要的服御诸物、珍膳、织造、军器、铸币等物品的生产。由此可知,古代少府监负责管理( )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解析:位列九卿和管理皇家和官府用物,可知是管理官营手工业,故选A项;民营手工业是面向市场,排除B项;家庭手工业是以家庭为单位,排除C项;工场手工业要体现雇佣关系,排除D项。
答案:A
7.北魏时期出现了“舟车所通,足迹所履,莫不商贩”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解体
B.商品交易活跃
C.人口大量流亡
D.重农政策被废除
答案:B
8.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井田制瓦解
B.均田制受到破坏
C.分封制恢复
D.“市”突破空间限制
解析:唐代出现“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唐代国家授予的田地指的是均田制,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均田制受到破坏,故B项正确。
答案:B
9.“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答案:B
10.北宋商品经济发展突破了传统,发展到新的水平。根据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作出的最准确判断是( )
年代
农业税
非农业税
997年
2
408.1
1
567.7
1021年
2
641.2
3
874.0
1077年
2
021.3
5
117.2
A.农业税的减少体现了农民负担大幅减轻
B.税收总量增长使北宋政府消除财政危机
C.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北宋国库的唯一财源
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推进商业经济的繁荣
答案:D
11.据文献记载,明朝时苏州出现“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花寺桥……”,机工“日取分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这反映了明朝( )
A.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B.冶金业获得长足发展
C.出现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D.纺织业已开始使用机器
答案:C
12.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解析:水利建设的数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从汉到唐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现发展态势,故选B项。
答案:B
13.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解析:从材料关键词“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相对低下。“后来一些商人……奢侈日甚。”可见原先对商业的限制受到挑战,故D项正确。
答案:D
14.元朝诗人杨维桢《盐商行》曰:“人生不愿万户侯,但愿盐利淮西头。人生不愿千金宅,但愿盐商千斛船……盐商本是贱家子,独与王侯埒富豪。”这反映出元朝( )
A.盐业发展促进社会结构变动
B.商业发展冲击传统思想观念
C.盐铁专卖政策开始出现松动
D.商人社会地位堪比王侯将相
答案:B
15.20世纪九十年代,在日本博多港附近的“袖凑”遗址发现了宋代中国商人和船员居住遗址,并出土了“元丰通宝”“绍圣通宝”等宋代铜钱,还有大量青瓷和白瓷。这表明( )
A.中日两国仅进行瓷器贸易
B.宋代铜钱成为日本的货币
C.中日两国贸易往来始于宋代
D.宋代中日之间海上贸易兴盛
答案:D
16.中唐以后,社会经济关系发生剧烈变动,至宋代,“天下之自耕而食,为天子之农者十无二三;耕而食于富人而为之农者,盖七八矣。”这种现象反映出宋代( )
A.中央政府管理失控
B.封建经济严重衰退
C.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D.农村租佃关系盛行
解析:“天下之自耕而食之农”指的是自耕农,“耕而食于富人而为之农者”指的是佃农,从材料可知,佃农比重大,这反映了租佃制的盛行,故D项正确。
答案:D
17.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这说明( )
A.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C.重农抑商政策被废弛
D.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解析: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可知家庭手工业受到重视,说明家庭手工业收益比农业高,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发展,排除A项;明清统治者强化“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新的生产方式应指雇佣关系的产生,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
答案:B
18.清朝皇帝每年春季都要到先农坛祭祀五谷神,并亲自扶犁耕田;“劝民农桑”亦是每年官员考核的重要内容。这反映( )
A.敬天法祖的宗法观念
B.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
C.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D.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解析:皇帝祭祀五谷神、扶犁耕田,把“劝民农桑”作为官员考核的内容,体现了中国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皇帝和官员都要为百姓做出示范,反映了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故选B项。
答案:B
19.清朝唐英《陶冶图说》记载景德镇“商贩毕集,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靡不借瓷资生”。这反映了当时( )
A.政府放弃了抑商政策
B.瓷器出口量大幅增长
C.手工业分工日益细密
D.私营制瓷业发展迅速
答案:D
20.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 )
A.农本思想被否定
B.重商主义盛行
C.传统义利观废弛
D.抑商观念削弱
解析:根据材料“商亦无害”可知,明朝中后期部分人改变了传统的抑商观念,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农业的态度,并且“发展商业”并不意味否定农本,A项错误;“学者不当自为之”说明传统的抑商和重义轻利观念仍然存在,B、C两项错误。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单位:钱)
项目
数量
备注
收入
粮食
8
500
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支出
赋
田租(上缴实物)
283
同上
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
406
役
兵役和徭役
2
300
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
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日常开支
食
4
918
据战国比例推算
衣
2
732
同上
祭祀等仪式
300
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
(2)根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答案:(1)纳钱代役的情况:8
500-(283+406+2
300+4
918+2
732+300)=2
439(钱),即亏2
439钱;亲身服役的情况:8
500-(283+406+4
918+2
732+300)=139(钱),即亏139钱。
(2)农民收入不敷支出;衣着消费比重较高;为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农闲纺织。
(3)部分赋役项目征收货币,农民只有将产品投放市场才能换取货币去纳税;农民的剩余产品投放市场,也是商业繁荣的可能原因。
(4)不成立。西汉的商业繁荣部分由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所推动;西汉的商业与催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商业有本质差别;材料中看不见雇佣关系。
2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971年,宋太宗在广州设置市舶司,后又在杭州、明州置市舶司。考古资料显示,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甚至在非洲内陆的津巴布韦都有宋代瓷器的迹象。北宋初年,广州市舶司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南宋时,留居泉州的外商数以万计,不仅有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而且还有意大利人等,这些人中不仅有商人,而且还有传教士和旅游者,在国外人眼里,宋朝的航海技术、科技力量等遥遥领先。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等
材料二 隆庆帝即位后,采纳福建巡抚涂泽民的建议,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史称“隆庆开关”。这直接影响了之后世界白银的流向。至此围绕着西方对丝织品瓷器与茶叶的渴望,从1567年到1644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
——摘编自王裕巽《明代白银国内开采与
国外流入数额试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对外贸易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隆庆开关”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隆庆开关后中国处于贸易顺差的原因。
答案:(1)特点:海路贸易为主;贸易中心集中在南方;贸易范围广;贸易获利大。
影响: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中外文明的交流与联系;提升宋朝的国际影响力。
(2)内容:沿海局部开放;私人海外贸易合法化;设置机构进行管理;征收海外贸易税。
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广受欢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发展。自然经济的抵制;政府对对外贸易的严格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