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声音的特性》
一、教材分析
声音的特征这节课的难度很大,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容易通过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领会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学情分析
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实验多,现象明显,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在实验操作和环节上缺少经验。另外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需要老师的有效引导。
设计思想
这节课教师以学生上台表演的形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从而提出声音的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3、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
4、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来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让学生感受的物理实验真的很有趣,很好玩,很能一下就能产生好奇感,激起动手活动的欲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体会生活与物理知识间的联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
?2、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声音音调、响度因素是什么。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声音音调、响度影响因素是什么。
教学准备
烧杯、水、钢尺、扬声器、梳子、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纸片、细绳。
教学方法
探究法、分组实验、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教学导入
下面请同学们一展你的才艺,为大家唱首歌。
教师点评同学的歌,引出今天所学声音的特性。
学生表演
体会不同声音
创造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感
新课探究
音调
教师让学生利用准备的器材设计实验
教师指导
教师提问题:
怎样做物体发声音调高?
发出音调高的物体,在振动上有什么特点?
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
演示:音叉荡水
教师提问什么是频率?人的听觉范围是多少?
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
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超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1、利用实验平台上的器材,使它们发出不同的声音,并观察发声体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小组相互交流,说出自己的看法
2、学生展示实验结果
例如:快划梳子,音调高;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的越慢,音调越低等
3、学生在讨论、总结得出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与振动快慢有关
4、感知男女同学发声音调上的差别。
讨论后,回答。
通过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在实验中,逐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系生活实际。
二、响度
教师评价
用力和轻轻敲击时,观察纸片的跳动幅度,并感受声音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发出声音大时,观察小球的摆动幅度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总结响度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学生探究声音学生实验并仔细观察。
2、学生思考后,回答。
3、总结培养动手能力
用木棍敲击不同的物体
用泡沫摩擦玻璃声感受声音的特征、特色
对于我们熟悉的人,我们没看到人,为什么听声音就知道他是谁?
1、认真听,仔细比较,讨论后回答。
2、同学猜声游戏
(闻其声便知其人)做完游戏回答
加深学生理解让学生体会物理和生活间的联系。
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反馈: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教材的课后练习题。
板书设计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
二、响度:指声音的大小,由振幅决定,以及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三、音色:指声音的特征与特色。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体会了声音的三个特征,如果利用示波器,在研究音色这一知识点时就会更加容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生和老师间,学生和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在增进友谊的同时又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要求。
教学评价: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验老师的指导下,课堂效果明显。使学生即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