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9.2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7.19.2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8-20 18:2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苏教版同步课时作业
7.19.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的特点是(???)
A.逐级递增 B.逐级递减 C.基本不变 D.随机变化
2.如图为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这些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 )
A.甲→乙→丙→丁
B.丙→丁→甲→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下列能够正确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方向的是( )
A.草→食虫鸟→兔→鹰
B.草→鼠→蛇→鹰
C.鹰→食虫鸟→食草昆虫→草
D.草←食草昆虫←鼠←蛇←鹰
4.太阳的能量最先进入该食物网的哪一生物体内( )

A.小麦 B.鼠 C.鼬 D.鹰
5.如果用一个图形来表示生态系统中兔、鹰、草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你认为正确的图是( )
A.
B.
C.
D.
6.流入动植物体内的能量,主要用于( )。
A.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和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B.散失热量
C.动植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D.呼吸作用
7.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①、②、③代表的生物成分依次是(??? ?)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
C.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
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8.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是( )
A.虽然二者是各自独立的过程,但它们是同时进行的
B.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伴随着能量的储存、转移和释放
C.先有物质循环,然后才有能量流动
D.由于有了能量流动,所以才有了物质循环
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进行
B.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反复的
C.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逐渐减少的
D.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
10.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方面( )
A.动物作为消费者,不起什么作用
B.只有生产者——植物起作用
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是释放能量
D.动物作为消费者,参加了物质循环
11.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12.在生态系统中,当食物链逐级传递时,能量流动是(?? )
A.食物链越长,能量传递越快
B.越向食物链的后端,储存的能量越少,也容易循环
C.每一环节都将一部分能量用于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向下一环节传递能量大约为10%~20%
D.每一环节都将大部分能量向下传递,自己只将10%~20%的能量用于呼吸
13.蓬溪的红海周围生活着许多植物,还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和蛇类等动物活动,从探究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出发,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完成了物质循环????????????????????B.蛇破坏了生态平衡
C.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D.青蛙不能适应环境
14.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杂食性的鸟与昆虫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B.能量沿着食物链(网)循环流动
C.该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
D.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
15.2018年2月13日,山东省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吹起了号角。从生产模式上讲,旧动能是“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生产方式,而新动能是“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深层次循环式生产方式。图甲的“五环产业链无废弃物生产过程循环经济模式”便是一个范例,图乙为该模式下的某生态基地部分简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该生态基地构成的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__________。
(2)写出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
(3)人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最终来自__________。
(4).农作物秸杆中含有丰富的__________,可以作为培养菇等食用菌的培养基;利用杆、粪便等生产沼气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生物作为__________者参与了物质循环;同时合理调整了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关系,有效缓解了燃烧秸秆造成的污染和浪费。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由于各营养级生物呼吸作用的散失等原因,能量沿食物链(网)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的。故选:B。
2.答案:C
解析: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的数量越少,根据图示中生物的相对数世可以分析出题中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丙→丁→乙→甲。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流动的。
3.答案:B
解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及不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关系。食物链内的“→”表示能量传递的方向,只能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分析各选项可知,B项表示正确。
4.答案:A
解析: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最终能量来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能量固定在生态系统中,然后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依次流动的。题干中的绿色植物是小麦,故A正确,BCD错误。
5.答案:D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因此一般来说,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获得的能量越少,个体数量也就越少。
6.答案:A
解析:
7.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上图中,由于①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双向的,即:①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又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所以①是生产者.③以①为食,因此③是消费者,②能把①③进行分解,在返回无机环境中,是分解者.因此,①代表的是生产者,②代表的是分解者,③代表的是消费者.
故选:D
8.答案:B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递减,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伴随着能量的储存、转移和释放,因此,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进行;故选:B。
9.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减少的,而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不会逐渐减少。
10.答案:D
解析: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方面,起主要作用的是生产者——植物和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等。而动物作为消费者,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1.答案:A
解析:
12.答案:C
解析: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于上一营养级,各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向:①该生物呼吸作用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流入分解者.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营养级越高,储能越少,个体数量越少.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对生物的个体数量起决定作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这就决定了:大多数食物链一般只有3-4个营养级.一般地说: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例如:第一营养级:草,固定的太阳能为1000千焦,则第三营养级最多能获得多少千焦?(40千焦);由此可以得出: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
故选:c
13.答案:C
解析:
14.答案:D
解析:昆虫和杂食性的鸟都以绿色植物为食,两者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B错误;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绿色植物→食草籽的鸟→鹰;绿色植物→鼠→鹰; 绿色植物→昆虫→杂食性的鸟→鹰;绿色植物→杂食性的鸟→鹰,C错误。
15.答案:(1)大豆和玉米; (2).大豆(或玉米)→鸡→人; (3).光能(阳光); (4).有机物; 分解;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解析:(1)大豆和玉米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 者。
(2).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为:大豆(或玉米) →鸡→人。
(3)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4).农作物秸秆中含有 丰富的有机物,可为蘑菇提供营养物质;利用秸秆生产沼气过程中需要甲烷菌的参与,它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这样能够合理调整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关系,有效地缓解了燃烧秸秆造成的污染和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