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潮 课件(6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观潮 课件(6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0 21:3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观潮
第一课时
潮景
潮声
钱塘大潮

天下奇观。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
︽望江台︾
王在晋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浪淘沙︾
刘禹锡
思考:
“观潮”的“观”(
)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呢?
欣赏
景观
学字词
盐官镇
yán
屹立

昂首
áng
顿时
dùn
鼎沸
dǐng
横贯
guàn
fèi
浩浩荡荡
hào
山崩地裂
bēng
震动
zhèn
霎时
shà
余波

cháo


kuò
lǒng
zhào
pàn
gǔn
dùn
zhú
jiàn
yóu
bēng
zhèn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多音字和易读错字





chàn
zhàn
颤动
寒颤
zhǎng
zhàng
涨潮
涨红
mèn
mēn
闷闷不乐
闷热

báo
薄雾
薄片
háo
hào
风号
号角

薄荷
形容人的声音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人声鼎沸
山崩地裂
水天相接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形容气势很大:
风和浪都很平静:
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风平浪静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潮来时(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是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能学会用
风平浪静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水天相接
第二课时
同学们,苏轼在《观浙江涛》中写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壮观天下无”是指天下少有的壮观景象。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都要到浙江海宁市的盐官镇观赏“天下奇观”——钱江潮。
引言
阅读与思考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文章哪一句话概括了全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开门见山,总写钱塘江大潮“奇”的特点,总领全文。
请同学们找出观潮的时间、地点、场面。
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
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
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
赏析文句
1.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这是拟人句,把钱塘江当成人来写,十分形象有趣。“横卧”一词形象地展现了潮来前钱塘江的姿态和气势,突出了钱塘江的宽阔与静态美。
2.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这是比喻句,把大潮从远处到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未见潮形,先闻潮音,钱塘江的气势可真宏大!
3.顿时人声鼎沸,……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人声鼎沸”“踮着脚”,人们迎接大潮的心情是多么急切而又惊喜啊,从侧面衬托了江潮的奇特、壮观。
4.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人群又沸腾起来。
比喻句,把“宽阔的潮头激起的白色浪头”比作“一条白线”,写出了江潮从远处到来时的形态。
5.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横贯”一词用得真传神,让我们仿佛感受到了大潮迅速奔涌而来,沾满江面的雄伟气势。
6.再近些,……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比喻,夸张。把水浪比作水墙,形象地突出水浪翻得很高的情景。把浪潮比作战马,形象地突出水浪奔流的速度很快,很迅猛的情景。把潮来时的声响夸张成“山崩地裂”。
7.霎时,潮头奔腾西去……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余波“漫天卷地”,气势依旧;江面“风号浪吼”,涛声依旧。这更加体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阅读与思考
1、第1自然段和2—5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
2、第2
—第5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时间顺序,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我们在观察景物时要眼耳心并用
耳闻声
“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特点
眼观形
“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一条白线”、“白色水墙”,“白色战马”。
特点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心察势
“拉长变粗”、“白浪翻滚”,“浩浩荡荡”。
特点
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再近些
浪潮越来越近……
脉络结构
第一段(1):
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二段(2):
潮来前的景象。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第三段(3、4):
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水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第四段(5):
潮过后江面的景象。
霎时,潮头奔腾而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回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观潮
观察顺序
潮来时
潮来前
潮来后
人们表现
望等盼
人声鼎沸
沸腾
赞不绝口
潮声
江面平静
由远及近
隆隆,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风声浪吼
潮形色
江笼白雾
一条白线
白色水墙
白色战马
漫天卷地
潮势
风平浪静
拉长变粗
白浪翻滚
浩浩荡荡
奔腾西去
钱塘大潮
天下奇观

1.文章开头第1自然段,即以“天下奇观”四字统领全文。“自古”说明钱塘江大潮“奇观”由来已久。
2.大潮“午后一点左右”才到,而清早观潮者已“人山人海”的描述中,“潮来前”这一现象以人潮衬海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特殊的潮引人入胜,“奇观引异象”。
3.“潮来时”声势浩大、浪高罕见都是说明大潮之奇。“潮过后”江水突涨,高出六米,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4.从课外资料中寻“奇”:
联系学过的地理知识,海上刮东南风,从东海的潮,南海的潮同时涌来说明“奇”;从钱塘江出海口外宽内窄成喇叭形状说明“奇”;从钱塘江底从海口到江中逐步上升十米这一特殊地形,说明“奇”。
5.从历代诗赋中寻“奇”:
苏轼古诗中说“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范仲淹)、“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毛泽东) 
钱江涌潮成因:
小知识
雄伟壮观的钱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响外,还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钱塘
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象半岛似地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
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写了钱塘潮观潮的过程,按照时间顺序,由远而近,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钱塘潮的形态、声音、颜色。既正面描写了钱塘潮,又写了观潮人的反应。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显示了钱塘潮作为“天下奇观”的奇妙与壮观。
江山如此多娇
我们学习了课文《观潮》,让我们知道了祖国“江山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你有什么想法,和大家说一说。你还知道祖国山河中哪些大自然的“奇观”,骄傲的讲给同学们。
长江三峡
桂林山水
云南石林
课堂练习
闷(mēn
mèn)雷
涨(zhǎnɡ
zhànɡ)潮
飞奔(bēn
bèn)而来
恢复(hù
fù)
踮(diǎn
diàn)着脚
风号(háo
hào)浪吼
一、正确选择带点字的读音
mèn
zhǎnɡ
bēn

diàn
háo
二、判断正误,对的在()里打“√”,错的打“X”。
  1.“鼎”字第一个笔画是“/’。(
)
  
2.“鼎”字用部首查字法,查“目”部。(
)
  
3.“鼎沸”的意思是“喧闹、杂乱”。(
)
  
4.“鼎立”和“鼎力”读音和意思相同。(
)

四、读下面的句子,找出比喻句,在()里打“√”。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2.浪潮的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
  
3.浪潮的声音很响,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
  
4.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

六、按顺序排列下面的句子,用序号表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
  

)潮来了,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
  

)潮头奔腾西去,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
  

)白线更近了,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1
2
3
4
5
五、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潮来了,作者先听见远处传来_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过了一会儿,浪潮越来越近了,那声音如同
_______________,好像
_______________。当潮头奔腾西去后,江面依旧_______________.
风声怒号
大地都被震的颤动起来
山崩地裂
隆隆的响声
闷雷滚动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