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一轮复习专题三:拟好标题有妙招
必备知识
1.立意法拟题
立意法就是把文章的立意中心概括为标题,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如:科技之光点亮美丽中国(2017年全国卷Ⅰ广东一考生);书生少年气,辉煌看今朝(2017年全国卷Ⅱ甘肃一考生);亲近书籍,拥抱灵魂的芬芳(2017年浙江卷一考生)。
2.修辞法拟题
在标题中运用修辞手法,显得既简明生动,又新颖别致,对读者极富吸引力。常用的方法有:
①比喻。如:以梦为马,行远自迩(2018年全国卷Ⅰ湖南一考生)。
②拟人。如:分数的告白(2016年全国卷Ⅰ安徽一考生)。
③呼告。如:唯分数英雄,当休矣(2016年全国卷Ⅰ江西一考生)。
④对偶。如:外修文化之“城”,内养精神之“剧”(2017年全国卷Ⅰ广东一考生)。
⑤反问。如:责在我辈,岂敢忘怀?(2018年全国卷Ⅰ一考生)。
⑥引用。如:千里莼羹,未下盐豉(2017年全国卷Ⅰ湖北一考生)。
⑦移用。如:关怀永不打烊(2017年山东卷一考生)。
⑧反复。如:中国,中国(2017年全国卷Ⅰ湖南一考生)。
⑨对比。如:近的是自然,远的是人心(2015年广东卷一考生)。
3.引用法拟题[]
引用法就是引用或化用古诗文名句、名言警句、成语、俗语、歌词、广告词、文学作品、影视剧题目……这样做往往能化俗为雅、化拙为巧,增强文章的文化气息,彰显作者的人文素养。借他山之石,来包装润色自己文章的标题。
运用引用法拟题,通俗明了,妥帖自然,并为大家所喜闻乐见。平时多背些古诗文名句,多积累歌词、俗语、歇后语等,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学素养,同时对作文拟题也有帮助。
①直接引用。如:看似寻常最奇崛(2015年江苏卷一考生);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2015年湖南卷一考生)。
②间接引用(化用)。如:与车共舞(2017年江苏卷一考生,化用“与狼共舞”这一流行语);长辈之风,山高水长(2017年天津卷一考生,化用“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一名句)。
需要指出的是,上面三种拟题方法是最常见最常用的;文章是分文体的,但拟题不分文体,不同文体的拟题方法之间是互通互融的。当然,拟题时也可以区别文体,如记叙文多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象等方式,议论文多用“谈……”“A与B”等方式。
其实,上面介绍的方法只是“题面拟题”,只关乎语言文字的修辞层面,而拟题更涉及作者的思维层面,因为拟题与审题立意甚至行文是一个写作思维连贯的过程,是一个写作整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拟题,是写作者在阅读理解揣摩考题材料后,借以表达自己文意的“适切”形式的过程,而标题,则是写作者思想感情、论断或主张的体现,是写作者审题立意思维的直接的文字表现形式。下面介绍一种从思维层面来扣题的方法——断语式。
所谓断语式,就是“甲是乙”或“甲非乙”这种形式。一般要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断定对象,二是断定态度(肯定或否定)。有常式与变式两种。
1.常式(采用“是”字句形式)。如:评价是一种修行(2016年上海卷一考生);等待是最真诚的善良(2015年重庆卷一考生);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2015年江苏卷一考生)。[]
2.变式(采用非“是”字句形式,有时省略主语而采用动宾结构)。如:如此教育,未免简单(2016年全国卷Ⅰ安徽一考生);撕掉标签(2016年全国卷Ⅰ河北一考生);自信展现风范(2015年天津卷一考生);走在通往智慧的路上(2015年江苏卷一考生);发掘本质(2015年安徽卷一考生);通过词气辨格调(2015年浙江卷一考生)。[]
断语式标题的思维过程可分三步:先确定断定对象,再表明断定态度(肯定或否定),后用“断语词”(“是”或其他联结词)把二者联结起来。
4、留意押韵
此类标题句式整齐,尾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既得词句结构之美,更得汉字音韵之美。如:
①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写给2035年的你(全国卷Ⅰ·江西考生)
②以大国之泱泱,添天下之风光给“十八岁的你们”的一封信(湖北考生)
③巍巍浙江,日月争光(浙江考生)
例①上下句的尾字
“马”“华”押拼音体
韵,意深韵长;例②上下句的尾字
“泱”“光”和例③上下句的尾字
“江”“光”均押拼音体ang
韵,铿锵有力。
5、机智集句
此类标题看似集词、集句,实则集思、集智,出于原句而不拘于原句,既得原句之妙,又融新意之胜。如:
①变通则久(全国卷Ⅲ贵州考生)
②粗粝能甘,纷华不染——寄往2035(全国卷Ⅰ·湖北考生)
③上善若水,烟雨平生——写给2035年的你(全国卷Ⅰ湖北考生)
例①从名句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
中集词而来;例②从警(
)句
“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
《围炉夜话》)中集句而来;例③上句集于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下句集于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定风波》)。这些集词、集句不着斧痕,浑然天成。
对点专项提升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英国哲学家托马斯·布朗说:当你嘲笑别人的缺陷时,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你内心嘲笑着你自己。是的,我们留意一下就会发现,那些喜欢嘲笑别人的人,往往一辈子毫无建树;而那些被嘲笑的人,却往往以顽强的生命力在痛苦的泥淖里绽放绚丽的生命之花。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这是一则论述性的材料,观点句是材料的关键所在,从
“当你嘲笑别人的缺陷时,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你内心嘲笑着你自己”“喜欢嘲笑别人的人,往往一辈子毫无建树”等语句出发,从心理、道德、发展等角度,阐述嘲笑别人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影响;从
“被嘲笑的人,却往往以顽强的生命力在痛苦的泥淖里绽放绚丽的生命之花”一句出发,可以立足于怎样正确对待嘲笑,以及如何在嘲笑中走向辉煌。因此,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拟题
“以微笑面对嘲笑”“让冷静成为勇气”等。
参考示例:
(1)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嘲笑去吧(化用意大利诗人但丁的名句);
(2)莫畏嘲笑遮望眼(化用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名句)。
(3)微笑让嘲笑者走开(化用电影
《战争让女人走开》,指出应对嘲笑者的最佳方式是以微笑淡然面对)。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青年》杂志联合中国青年报开展
“强国一代,青年之问”收集活动,统计了当代青年最为关注的前20个
“强国之问”,其中包括:
①乡村儿童、老人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②强国一代科技人才具备什么素养?③年青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时代使命?④明星如何用行动传递社会正能量?⑤放眼全球,中国青年的自信源自哪里?⑥个人的小梦想,如何融入到伟大中国梦?⑦什么是真正的善良?⑧怎样辨别一个人能否成为终生挚友?
假如你已步入大学,参加“强国之问”的演讲大赛,请选择其中两三问,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演讲稿。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写作提示:
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为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结合题干要求“假如你己步入大学,参加
‘强国之问’的演讲大赛,请选择其中两三问,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演讲稿”分析,注意演讲的主题
“强国之问”,“选择两个问,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已经规定了范围。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在当代年轻人最为关注的“强国之问”排行榜中,排名靠前的问题是乡村儿童、老人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强国一代”科技人才具备什么素养等。
(1)“乡村振兴”主题相关提问高居榜首,充分表明年轻人对于国家大事密切关注、对于时代主题有着全新的把握。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众多颇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表明“强国一代”绝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而是深深地感受到“国力起于乡村”。“强国一代”正在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不再是思想简单的时代跟随者,只会喊口号已经落伍了,而是开始主动思考如何改变这个世界。
(2)关于科技及创新的问题,对事关全人类命运的核心科技创新的关切,也是
“强国一代”强烈的危机与忧患意识的体现。可以说,关注前沿科技、推动技术创新,进而造福社会生活已成为
“强国一代”的显著特征。
(3)友谊、信任、善良等诸多充满人性关注的话题进入
“强国之问”前20排行榜,青年自主提问中对于爱情、师生关系、医患关系也高度关切。这表明青年对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
(4)“强国一代”已经不再满足偶像的外在张力。哪怕唱跳俱佳,颜值爆表、口齿伶俐、天赋过人都不够,只有内涵深厚、视野宽广,才能让新时代粉丝真挚追随。
(5)作为
“互联网原住民”,90后、00后面对网络暴力、信息泄露等乱象,对如何加强网络监管、营造绿色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等问题,都非常关注。在青年自主提问中,既有对网络社会环境的高度关注,也有希望用互联网思维改造社会。比如,网络时代,如何让信息资源下乡,缩短城乡信息差距;网络信息大爆炸的年代,要怎样分辨是非保持清醒的头脑。互联网精神和网络化思维已成为
“强国一代”青年的重要思维特性。
(6)珍惜朋友,再熟悉不过的字眼,真正诠释了一个真理。只有珍惜才能拥有。真正的朋友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真正的善良是以人的品质表现出来的。从时间上来说,真正的善良之举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长期坚持善举,终身不诲。善良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人人都有善心、善意、善举;善良在社会中产生互动,便是和谐社会。材料包含了自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
“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面;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
【范文展示】
当代青少年的历史使命
各位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好!我今天给大家演讲的主题是:当代青少年的历史使命。
当代青少年的历史使命是什么?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使社会主义中国在21世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这是当代中国青年学生的又一庄严历史使命。
同学们,我们学习历史和经常关心国际新闻都知道,当前国际政治格局风云变幻,旧的格局不断打破,新格局尚未明朗,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主导潮流。要想让我国在新格局形成之时,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个重要地位,就要抓住当前国际相对稳定的有利环境和时机,大力增加国家的实力,让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青年学生是祖国建设的生力军,因此,这一使命落在了我们的身上。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在历史上,中华民族曾以其灿烂的文化享誉世界。只是事过境迁,在明代后期以后,由于封建王统治的腐朽性、狭隘性和封闭性,才使中国未能跟上历史的潮流而逐渐落后。清朝后期,又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科技发展更是一蹶不振,处于任人欺凌、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为中国的发展赢得了光明的前途,新中国建设近60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我国走向世界强国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足和一些
“左”倾错误的影响,使中国又失去了几次发展的历史机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国家把发展经济作为重心,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才让中国又重新崛起奠定了新的基础。
21世纪是中国走向世界强国的世纪,国承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在当代国际竞争环境中,不进则退。所以我们当代青年学生应该有紧迫感、危机感,有志气、有决心,用自己的双手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社会主义中国成为国际竞争舞台上的强国。
同学们,加油吧!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材料一:中国人爱吃野味,在全世界都是出名的。捕猎食用野生动物,源自蛮荒时代人类的本能。中国不同,作为全世界最早进入农耕时代的地区之一,一直有较高的文明程度,按理说,会以食用驯化后的动植物为风尚。但今天的华人世界,为什么会逆其道而行之,以吃野味为荣呢?
材料二:研究推测,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有可能是——蝙蝠,研究成果表明,冠状病毒在人与人之间有很强的传染性,为科学防控,制定防控策略和开发检测干预技术手段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材料三: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团队成功证实蝙蝠是2003年的SARS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并首次在我国蝙蝠体内检测到烈性病毒尼帕病毒和埃博拉病毒抗体,发现多个由蝙蝠携带的新病毒。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参与振华中学团委与学生会联合举办的“敬畏自然,拒绝野味”主题座谈会,体现你的思考,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标题:
《和自然和谐共处,人类才有出路》
《敬畏自然,行有所止》[]
《“野味饕餮”是拿生命冒险》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敬畏自然,远离野味》
《必须将野味,彻底逐出餐桌》
《杜绝野味,刻不容缓》
《拒绝野味,从我做起》
《善待野生动物,就是善待自己》
《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
《拒绝捕食野味,避免惨剧发生》
《“野味”己敲响人类健康的警钟》
《相比疫情,野味真的不香》
《莫让悲剧持续上演》
《莫等惨剧发生,才放下吃野味的执念》
《暴戾的人类,会遭到暴戾的惩罚》
《面对野味病毒,还不悬崖勒马?》
《失控的野味,失控的灾难》
《莫让城池的沦陷,始于舌尖上的沦陷》
《大自然的惩罚往往很残酷》
《让饮食文化与时俱进》
《请让野味远离餐桌》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