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潼关》课件26页PPT+教学设计+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6.4《潼关》课件26页PPT+教学设计+素材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1 06:35:09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6.4《潼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本首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2、体验诗歌高远壮阔的气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感知少年谭嗣同
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难不死的“戊戌第七君子”: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谭嗣同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场慷慨就义。他们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戊戌六君子”。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慈禧太后最初要处斩的不是6个人,而是7个人,那第七位君子就是当时官至二品的礼部右侍郎徐致靖。徐致靖在李鸿章等人的大力援救下,大难不死,“戊戌七君子”变为“六君子”。徐致靖出狱后,一直居住在杭州,改名徐仅叟,意思是“六君子”被害,刀下仅存的老朽。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2、背景介绍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三、吟读,感知音韵美
1、读准字音
潼关
谭嗣(sì)同
终古高云簇(cù)此城,秋风吹散(sàn)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xián)束(shù),山入潼关解不平。
2、视频朗读
3、读准节奏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4、读出感情
5、抽生朗读
6、全班齐读
四、译读,感知意境美
1、解释词语
簇:簇拥
束:拘束
终古:自古以来。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画面
从古至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西风吹散、吹远。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好象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五、悟读,感知情感美
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
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
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极写诗人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思考: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明确: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壮怀激烈的诗。
3、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诗歌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小结: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六、延读,拓展思维美
1、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2、狱中题诗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全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
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全诗用典贴切精妙,出语铿锵顿挫,气势雄健迫人。诗中寄托深广,多处运用比喻手法,使胸中意气奈情的表达兼具含蓄特色。
3、名人评价
梁启超称: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康有为赞: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
七、背读,再享意境美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八、中考链接
1、默写:这首诗描写河流奔腾壮阔、山势不逊的诗句是: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对偶
3、用自己的话描写一二两句描写的景象??天空中翻卷着一团团云雾,异峰突起,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那景象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古城又显出了它的寂寞。??
?
4、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5、?这首诗主题:对王朝更替兴亡的感慨,对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同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2张PPT)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
《潼关》
课外古诗词诵读
大难不死的“戊戌第七君子”: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谭嗣同等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刑场慷慨就义。他们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戊戌六君子”。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慈禧太后最初要处斩的不是6个人,而是7个人,那第七位君子就是当时官至二品的礼部右侍郎徐致靖。徐致靖在李鸿章等人的大力援救下,大难不死,“戊戌七君子”变为“六君子”。徐致靖出狱后,一直居住在杭州,改名徐仅叟,意思是“六君子”被害,刀下仅存的老朽。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1、作者简介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2、背景介绍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sì)
(cù)
(sàn)
(xián)
(shù)
1、读准字音
2、视频朗读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解不平。
3、读准节奏
4、读出感情
5、抽生朗读
6、全班齐读
1、解释词语
簇:
束:
终古:
河流:
不解平:
簇拥
拘束
自古以来。
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画面
从古至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西风吹散、吹远。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好象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
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
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解不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极写诗人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思考: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明确: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壮怀激烈的诗。
3、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诗歌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小结: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1、人物典故
——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剑胆琴心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此诗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全诗用典贴切精妙,出语铿锵顿挫,气势雄健迫人。诗中寄托深广,多处运用比喻手法,使胸中意气奈情的表达兼具含蓄特色。
2、狱中题诗
梁启超称: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康有为赞: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
3、名人评价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1、默写:这首诗描写河流奔腾壮阔、山势不逊的诗句是: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对偶
3、用自己的话描写一二两句描写的景象。
天空中翻卷着一团团云雾,异峰突起,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那景象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古城又显出了它的寂寞。
4、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5、?这首诗主题:
对王朝更替兴亡的感慨,对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同情。?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