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云雀》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致云雀》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2 08:0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致云雀
课前自主预
雪莱(1792~1822),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逝世。
作品
代表作品有:《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致云雀》《云》。
评价
他本质上是一个革命家,他会永远是革命先锋队的一员。——马克思
天才的预言家。——恩格斯
雪莱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严重的经济危机等使得英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雪莱的《致云雀》反映了当时英国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现状,同时也深深地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1.辨析语境,给加点字注音。
(1)中饭后,我们坐在繁花似(  )锦的花丛中,她的脸红得像苹果似(  )的。
(2)我们有办法使从空中降(  )落的敌人投降(  )。
(3)人民群众心中都有一杆称(  ),能称(  )出为官者的分量,所以,为官者称(  )职与否完全取决于百姓是否满意。
答案 (1)sì shì (2)jiàng xiáng (3)chèng chēng chèn
2.辨析语境,选用词语。
(1)正是因为人们在大堤崩裂时接纳陌生人的关爱之情,正是因为工人们宁愿减少自己的工时而不愿看到朋友失去工作的无私精神,才使我们在    的灯光下调整好    的心情。(暗淡 黯淡)
(2)他由于贫穷而被人    ,仍游手好闲,以至穷困潦倒露宿街头、食不果腹,遭到众人    鄙夷。(鄙弃 唾弃)
(3)抬头望外,已到巫山。上面阳光垂照下来,下面浓雾滚涌上去,    ,整个场面颇为壮观,好似一幅    的画面。(云蒸霞蔚 花团锦簇)
(4)他一向要求完美,做起事来总是    ,顾虑较多,让人觉得有些    。(瞻前顾后 畏首畏尾)
答案 (1)暗淡 黯淡 (2)鄙弃 唾弃 (3)云蒸霞蔚 花团锦簇 (4)瞻前顾后 畏首畏尾
解析 (1)二者都指不明朗。不同的是,“暗淡”指光色昏暗,不光明,不鲜艳,如“光线暗淡”。“黯淡”:①指心理暗淡,如“心情黯淡”;②同“暗淡”。(2)二者都为动词。都有看不起之意。鄙弃:指看不起,厌恶。唾弃:指鄙弃。后者语意更重。(3)云蒸霞蔚:像云霞升腾聚集起来;形容景物灿烂绚丽。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4)二者都有“顾虑重重”的意思。“瞻前顾后”重在犹豫不定;并可用来形容考虑周密;办事谨慎。“畏首畏尾”重在胆小怕事。
课堂任务学习
1.赏析本诗中比喻手法的运用。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以新奇的比喻及优美流畅的语言来赞美心中可爱的精灵。他将飞速上升的云雀比作“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似不具形体的喜悦开始迅疾的远征”,一下子使诗的意境为之开阔;他将边飞边鸣的云雀比作“昼空里的星星”,只闻其声,却不见其形。他更将云雀比作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中的诗人、幽居深闺以歌解愁的少女、传播晶莹亮光的流萤、输送芬芳的玫瑰。全诗虽未曾直白或详尽地记述云雀的形态和行动,但运用多个比喻句紧扣云雀的特点,以美而不俗的文笔写尽云雀的神韵和作者倾注它身上的感情。
2.在结构框架图中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答案 写云雀歌声的优美品质 歌颂自然的美妙
追求光明 自由快乐 不断飞升
3.“雪莱诗中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请知人论世,分析诗人与云雀形象的异同。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云雀的快乐没有受到痛苦和消沉的污染,它像天上的星星一样。但是对于雪莱来说,振翅高飞的同时还有许多约束。但是,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在《致云雀》中,雪莱表达了他对自由的赞美和对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以及他为伟大理想牺牲的决心。
4.你从诗歌中读懂了云雀的一些什么内涵?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自然中的云雀是一种鸟,性喜高飞,常从它的“领地”升腾而起直上云霄,边飞边叫,越飞越高。在《致云雀》中,雪莱将大自然中的云雀高度虚化和美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它的精神和灵魂。那轻盈矫健的云雀在云雾中穿梭,在晨曦中歌唱,不畏黑暗险阻,无拘无束,自由翱翔,给人以灵感和力量。云雀蕴含着诗人对自由、快乐的追求,理想的寄托。
读写能力提升
『读写能力』
象征手法
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雪莱诗中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阐发深刻的道理。
运用象征手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立意要明确。文章赞扬什么,或批评什么,一定要鲜明。如毛泽东在《七律·冬云》一诗中有“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的句子,立意就很明确,赞扬了人民的力量,用“梅花”象征;抨击了敌人,用“苍蝇”象征。
2.描绘要具体。只有对象征体作具体的描绘,才能使人透过“形”看到“神”,如果“形”描绘得不具体,那么“意”也就不能形象地表达出来。如高尔基在《海燕》中写道:“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用“海燕”象征革命的力量,故对“海燕”这个形象的描绘就十分生动具体。
3.类比要恰当。所借之物和所咏之物,要有紧密的联系,合乎情理。这就要求找准类比点,展开联想。如对“雨巷”的象征义的分析,就是用“美好爱情”与“美好理想”串起来的。
『针对练笔』
请你以“叶与价值”为话题,用象征手法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春天,它甘愿当陪衬,衬出花儿的美丽,默默无闻地奉献着最美好的时刻,给人类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夏天,烈日当头的时候,它不怕炎热,繁茂地生长着,为路上的行人遮荫蔽日,却没有丝毫的埋怨。秋天,在那个寒风萧瑟的日子,它们会结束那短暂的生命,飘零下来,“化作春泥更护花”!它在那短暂的生命里,却做出了超越生命的无私奉献!
 
    
 
     
     
随堂任务作业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徐志摩的诗可谓独树一帜,他的诗富于想象,意境清新,风格柔美飘逸。
B.诗歌需要有广大的受众作基础,相继涌现出的下里巴人式诗作是诗歌发展的沃土,为出现阳春白雪之佳作提供了提升的平台和跳板。
C.1821年济慈去世,1822年7月,雪莱溺海身亡,两年后拜伦死在希腊。英国浪漫诗人的第二代就此落幕,渐渐江郎才尽。
D.西方诗歌很难译得形神兼备,理性上我们一贯赞同忠实原作,然而伴随着忠实而来的板滞或晦涩又常使读者意兴阑珊。
答案 C
解析 C.“江郎才尽”比喻才思衰退。不合语境。A.“独树一帜”指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使用正确。B.“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使用正确。D.“意兴阑珊”形容一个人兴致已失的样子。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雪莱的诗正如他的人品一样,表现出一种圣洁、优美的感情和崇高、辉煌的理想,为人极其高尚,拜伦曾盛赞“雪莱是最无私而善良的人”。
B.千百年来,我们都将阳光当作人类自由的象征,现在突然发现,我们并没有给阳光自由,我们亟须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
C.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理应担当社会责任和文化精神,执着地追求真、善、美,不断地促人上进,引人思索,带给人更多的美感。
D.雪莱写了大量优美的抒情诗,如《云》《致月亮》《悲歌》等,雪莱最后一部封笔之作是献给反对土耳其统治的希腊人民的抒情诗剧《希腊》。
答案 B
解析 A项,暗换主语,“为人”前加“他”。C项,搭配不当,“担当”不能与“文化精神”搭配,应在“文化精神”前加“传承”。D项,语意重复,“封笔之作”就是最后一部作品,删除“最后一部”。
3.把下面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全诗共五节,由五首十四行诗组成。
②前三节写“西风”,后两段写诗人与西风的应和。
③《西风颂》是欧洲诗歌史上的艺术珍品。
④从形式上看,五个小节格律完整,可以独立成篇。
⑤从内容上来看,它们又融为一体,贯穿着一个中心思想。
A.③①②④⑤
B.③①②⑤④
C.①②④⑤③
D.⑤③④①②
答案 A
解析 ③为总体评价,应放在最前面,然后依次是①②,先“形式”后“内容”,由⑤句中的“又”可知,④句应该在其前面,且与①②的顺序相对应。
4.下列诗句中,与下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
A.小梅香里黄莺啭,垂柳阴中白马嘶。
B.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
C.学语莺儿飞未稳,放身斜坠绿杨枝。
D.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答案 D
解析 观察漫画可知,漫画中主要有柳树、鸟、渡船、船夫和拿行李走向渡船的人,可看出是离别情景。将漫画内容与诗句相比对。A项,“小梅”“白马嘶”与画面不吻合。B项,“门”“平桥”与画面不吻合。C项,漫画中的黄莺停在树上,没有“放身斜坠”。故选D项。
二、课内阅读
阅读《致云雀》,完成5~6题。
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篇运用一连串美丽工巧、精心选择的比喻来描绘云雀,各个比喻都鲜明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获得感性形象。
B.全诗二十一节,从赞美开始,以赞美告终,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
C.从诗的整个基调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
D.诗歌文字洗练,节奏感强,而且文章有种雄浑磅礴、大开大阖而又圆融内敛的气势,充满了活力和锐气,有一种前进的力量。
答案 B
解析 “从赞美开始,以赞美告终”错,而是从赞美开始,以感叹告终。最后,诗人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
6.赏析诗歌的音乐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艺术形式精美地配合了云雀清新飘逸的鸣叫声,两者和谐统一,富有强烈的音乐魅力。诗歌段落整齐均匀。全诗二十一段,先急促而后悠扬,有意识地造成情味隽永的节拍,读来似有穿云透月的魄力,节奏欢快,使人进入特定的意境之中,人和自然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1.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现代诗歌在自身的发展和突破中一方面对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加以继承和创新,如闻一多《红烛》中的“红烛”;另一方面也在现实生活的土壤里挖掘并生成新质鲜活的原创性意象,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北冰洋、白云、太平洋、洪涛,《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雪豹和蜘蛛等。试着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峨日朵雪峰之侧》两首诗的意象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意象宏大壮观。诗人借助北冰洋、白云、太平洋、洪涛这些意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北冰洋晴空中无数怒涌的白云和太平洋汪洋浩瀚的万顷波涛两个宏大画面组接起来,以超乎人们常见的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和超乎人们常见之力,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感受到抒情主人公如沸的激情,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意象凝重壮美。诗人没有沿用边塞诗诸如金鼓、旌旗、烽火、铁衣、铁骑、大漠、烽烟、长河、黄沙、羌笛、琵琶等传统意象,而是用陌生、孤绝、矿石般的语言,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到诗中,创造出独特的生命意象,凝重而壮美。在《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诗人将石砾、雪、(锈蚀的)岩壁、雄鹰、雪豹、蜘蛛一类意象带入诗歌,并对一只常常被人忽略但“征服”了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蜘蛛表达了深深的敬意,也表达了在与大自然的险恶作搏斗中体验到的生命的快慰。
2.闻一多先生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月派(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其《红烛》《死水》无一不体现了他的“三美”主张。英国诗人雪莱的《致云雀》是西方诗歌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典范,清新俊逸,不同凡响。请从“三美”中的任一角度对《红烛》和《致云雀》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建筑美
《红烛》全诗共九节。诗的情绪抑扬顿挫,峰回路转,感染力极强。归纳起来,这样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虽然每节行数不一致,但在诗的内容与情感的建构上,是非常完美的。
《致云雀》全诗二十一节,五行一节,四短一长,这种设计是模拟云雀——每阵鸣叫,总是在短促的几声之后拖带一长声尾音,每节的最后一句产生了极强的效果,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