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朝花夕拾》系列导读
导读一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朝花夕拾》与“孩子”
导读二 理解鲁迅写作的原由:“朝花”何以“夕拾”?
导读三 探求《朝花夕拾》的语言奥妙:鲁迅先生这样说话
上初一了,你觉得自己还是个小孩子吗?
《朝花夕拾》
与 “孩子”
《朝花夕拾》这本书是用第几人称写的?
这本书里有几个“我”?一个?二个?三个?四个?五六七八个?甚至,更多?
有人称呼书中的“我”是“小鲁迅”,你觉得这样称呼这些“我”是对的吗?
你是在什么情形下、什么时候认识鲁迅先生的?在你的印象里,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概览问答
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其时是七岁。
——《五猖会》
“看了他(鲁迅)的作品里面,有许多都是跟小孩说话一样,很痛快……在我想来,他大概同小孩差不多,一定是很爱同小孩在一起的”。
(鲁迅好友马裕藻的女儿马珏)
带露折花
不是“孩子”看不懂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鹿与“禄”谐音,“鹿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科举及第”的意思。
三味书屋之“三味”:
读经味如稻粱,
读史味如肴馔,
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hǎi 鱼肉做的酱)。
不是大人,看不懂?
但我对于她也有不满足的地方。一回是很早的时候了,我还很小,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我看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像。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这使我很不高兴,似乎受了一个极大的侮辱,不到那里去大约有十多天。
《琐记 》节选
还原成长的现场,展示成长的变化
在成人与儿童之间不动声色的自由切换
“朝花”何以“夕拾”
为什么要以儿童的视角来展现成人的世界?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作者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之后,鲁迅先生奔走广州,他在《小引》中是这样描述自己写作《朝花夕拾》的过程的:
“ ”
“胸中燃着少年之火,精神上,他是一个‘老孩子’ !”
(茅盾)
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系列导读
导读一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朝花夕拾》与“孩子”
导读二 理解鲁迅写作的原由:“朝花”何以“夕拾”?
导读三 探求《朝花夕拾》的语言奥妙:鲁迅先生这样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