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16章第3节动物行为的研究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16章第3节动物行为的研究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8-21 10:2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5单元
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目录
课前预习
02
学习目标
01
精巧点拨
03
实验探究
04
课堂演练
05
素养提升
06
学习目标
1.
初步学会探究一种常见小动物的行为。
2.
知道可以利用观察法和实验法来研究动物的行为。
知识点1
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
1.
法国昆虫学家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一书的作者,主要应用________法对___________进行了研究。
2.
奥地利动物学家____________是研究动物行为的杰出学者,主要应用__________法对_____________进行了研究。
课前预习
法布尔
昆虫记
观察
昆虫
弗里施
实验
蜜蜂色觉
3.
英籍荷兰动物学家____________应用___________法发现,银鸥幼雏啄亲鸟的________________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
4.
奥地利学者劳伦兹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应用___________法对小野雁的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了研究。
廷伯根
实验
求食行为
亲鸟喙上的红斑
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
实验
后天学习行为
知识点2
观察和实验是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
5.
观察法:在野外的自然状态下,实地观察动物的各种行为,这种研究方法就是观察法。观察法要求观察者在观察某种动物的行为时,对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将影响降低到最小。
6.
实验法:研究者对研究对象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再观察研究动物的行为,这些研究方法都属于实验法。
不施加任何外界影响
施加了不同程度的外界影响
精巧点拨
观察法和实验法的比较:
类别
主要目标
方法程序
材料处理
联系
观察法
描述行为的表现
借助工具直接观察
不施加任何影响或将影响降低到最小
单纯的观察法可以没有实验,但实验法中却离不开观察。观察法和实验法是同等重要的
实验法
说明行为发生的原因
实验处理后观察
施加不同程度的外界影响
实验探究
蚂蚁的通讯
实验目的:探究蚂蚁的通讯。
实验材料:蚂蚁若干、水槽、三块鹅卵石、两根等长的小木条、镊子、清水。
实验步骤:(1)蚂蚁进行饥饿处理一段时间。
(2)将三块小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的水槽内,形成三个小岛(标记为A、B、C)。小岛间用两根小木条连接起来。A、B岛之间的小木条标记为①桥,A、C岛之间的小木条标记为②桥。(如右图)
(3)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A岛上,食物放在B岛
上,C岛上什么都不放。观察蚂蚁的通讯行为。
蚂蚁会经过________桥到达________岛。
(4)再用镊子将①桥和②桥的位置互换,
观察蚂蚁的行为。蚂蚁会沿着________桥到达________岛。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C
蚂蚁在①桥上留下了一些有气味的物质
课堂演练
一、选择题
知识点1
研究动物行为的案例
1.
证明蜜蜂能分辨不同颜色的科学家是(
)
A.
法布尔
B.
劳伦兹
C.
廷伯根
D.
弗里施
2.
法布尔对昆虫的描写栩栩如生,其详细的资料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
)
A.
实验法
B.
幻想法
C.
观察法
D.
打听法
D
C
3.
被称为“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的科学家是(
)
A.
法布尔
B.
廷伯根
C.
劳伦兹
D.
弗里施
C
知识点2
观察和实验是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
4.
观察法要求在什么条件下,观察各种动物的各种行为?(
)
A.
人为控制的条件下
B.
自然状态下
C.
研究者所设定的环境下
D.
给动物充足的食物的情况下
B
5.
下列有关观察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观察时要认真如实记录
B.
不得施加人为的影响因素
C.
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辅助工具进行观察
D.
为了使结果更完美,可以修改记录数据
D
6.
外出的蚂蚁不会迷路,它是如何找到回家的路的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好运用(
)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查阅文献法
D.
讨论法
7.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是采取(
)
A.
观察法和实验法
B.
观察法和调查法
C.
调查法和实验法
D.
观察法和推理法
B
A
8.
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用观察法观察动物的行为时采用的条件是(
)
A.
进行一定的实验对照和比较
B.
野外的自然状态
C.
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动物的生活条件
D.
对所观察的动物施加一定的外界影响
B
二、非选择题
9.
(实验探究)下图是科学家做的三刺鱼在繁殖期间的行为模拟实验:A是形态像三刺鱼的模型,它不能引起雄三刺鱼的攻击行为;B、C、D、E形态不像三刺鱼,但它们的腹部是红色的,都能引起雄三刺鱼的攻击行为。根据此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雄三刺鱼在繁殖期间相互攻击的本质信号是_____________;与雄三刺鱼发生攻击行为无关的信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繁殖期间的雄三刺鱼占据一定的水域进行筑巢,利用腹部红色及一些动物引诱雌三刺鱼入巢产卵受精,繁殖后代,这是动物的__________行为;如果这期间其他处于繁殖期的雄三刺鱼进入这一水域,将会发生争斗,这种行为称为_________________。
红颜色
形态(或形状和大小)
繁殖
攻击行为
(3)这种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被称为____________;这种方法强调的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在研究者设计的环境下观察动物行为的方法。
(4)引起雄鱼攻击的行为主要受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调控,这两方面是共同协调、相辅相成的。
实验法
施加不同程度的外界影响
神经系统
激素
10.
当动物和它所发现的食物之间设有障碍物时,它可能会经过若干次“尝试与错误”,学会绕道取食。某学习小组以下表中的动物为研究对象,在这些动物和食物之间设置相同的障碍,实验时进行观察和记录。得到如下结果,据此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动物名称
“尝试与错误”的平均次数
A组
小鸡
24次
B组
小鸭
26次
C组
小乌龟
65次
D组
小狗
5次
(1)动物的“绕道取食”,按行为获得途径来分,是一种________行为。
(2)为了让动物有取食的欲望,实验前要将动物进行________处理。
(3)从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研究对象中哪种动物最高等?
__________。
(4)若将实验对象中的小鸡换成大公鸡,则“尝试与错误”的次数会__________
(“增多”或“减少”)。
(5)实验结果取平均值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学习
饥饿
小狗
减少
减小误差
素养提升
蜜蜂的舞蹈
蜜蜂舞亦称收获舞。蜜蜂可以用舞蹈方式指示它的同伴食源的质量、距离和方位。奥地利生物学家弗里施自1915年开始与其学生和同事对蜜蜂进行了50多年的试验研究,认为蜜蜂之所以能够有条不紊、迅速而敏捷地采到花蜜是因为它可通过舞蹈语言相互交流。
如果喂食地点与蜂巢的距离在50米之内,侦察蜜蜂跳的是圆舞。蜜蜂在蜂巢上转圆圈告诉同伴蜜源离这里很近。但是一旦喂食地点的
距离超过了50米,它就会跳起一种摇摆舞。蜜蜂先转半个小圈,急转回身又从原地一点向另一个方向转半个小圈,舞步为∞字形旋转,在跳到“8”字交界处时,会以每秒13次的频率快速地抖动身体,发出嗡嗡声,同时左右摆动。摆动的次数与采集地点的距离有关,每摆动一次表示大约50米的距离。如果跳舞时头向上,表示蜜源是朝着太阳的方向,头向下表明蜜源是背着太阳的方向。而且摇摆的方向能表示采集地点的方位。具体距离与舞蹈的圈数有关,舞跳得越快,表示距离越近。弗里施在1946年公布了这个重大发现,1973
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问题:蜜蜂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示范答案:蜜蜂可通过舞蹈语言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