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大自然中的发现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大自然中的发现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8-21 11:2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湘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3课 大自然中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品的特征,初步感知自然界的物品分为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
2.培养观察、比较、分类能力。
3.会细致观察,如实描述,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自然的兴趣。
4.爱护环境,不破坏环境,引导学生建立科学与技术的关联。
二、教学重点
继续训练和巩固多种感官参与观察的方法,学习借助简单的工具——放大镜进行更细致的观察。??
三、教学难点
在观察比较基础上,对物品进行分类。
四、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放大镜,塑料托盘,自己考察带回来的自然物品。
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准备实物投影。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师:“这么多天过去了,不知道同学们还记不记得观察物体需要用到哪些感官呢?”
学生:“眼、耳、鼻、舌、手。”
2.师:“这些器官分别是怎么帮助我们观察物体的呢?”
学生:“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滑程度、硬度;耳——听觉——声音;鼻——嗅觉——气味;舌——味觉——味道”
(学生可能回答的不会这么全面,老师需要进行补充)
3.师:“这节课我们需要观察上节课采集回来的物品,但是我们不能随便观察,我们要向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去学习一下怎么观察物体”。(与达尔文考察活动对照,以故事来引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观察)。
(二)活动1.观察我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
1.教师先让学生学习使用放大镜,教师简要说明放大镜的功能:1.放大物体的影像——放大镜最主要的功能,把放大镜放于物体前适当距离即可从透镜内观看被放大的影像,留意物体实际上并没有被放大。2.聚焦取火——次要功能
在强光照射下,透镜的焦点部位会特别光猛,焦点部份便会变焦或着火。并警示学生“不要用放大镜对着太阳看,以免烧伤眼睛”;接着明确放大镜由镜柄、镜片和镜框组成;再用规范动作演示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手持镜柄,眼看镜片中的物象,调整镜片距离物体的远近,直至看到清晰放大的物象。演示后让学生学着教师的样子进行观察,其他学生评判操作正确之处和注意改进之处。
2.结合搜集到的岩石、树叶等,让学生先用眼睛观察,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说说有什么不同。
3.指导制订观察计划:分组观察带来的大自然物品,讨论观察每个物体都有哪些特征,怎样观察,什么情况下使用放大镜,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指导学生组内成员怎样分工,并示范如何做观察记录)。
4、学生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三)活动2.给它们分类
1.确定分类的标准(一分为二)。
2.自行分类,说说自己的分类理由,说出分类标准。
3.展示分类结果,小组内交流,相互评价。
4.扩大物品范围(由个人物品到全组物品)再次分类,强调分类时要统一标准。
5.教师指导举例:将物品按照有生命和无生命划分。??
(四)活动3.?考察交流会
1.小组进行考察汇报准备,组内整理观察、分类过程中 产生的问题。
2.全班交流,问题汇总,鼓励提出新的感兴趣的问题。
3.小结:在观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与之相关的科学问题或者只提出有趣的问题。科学家们就是这样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使得科学不断进步的。
(五)拓展活动
来自大自然的艺术
1.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艺术品。
2.出示老师自己准备好的艺术品。(事先准备好,实物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大自然的物品制作艺术品。课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作品创作,也可以利用机动时间带领学生进行创意制作与展示。
4、整理材料,下课。
七、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发现
?物品简笔画(或贴画)????有生命的
物品简笔画??????????无生命的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