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九年级上第五单元写作学案论证要合理
训练目标:
1.明确议论文论证合理的重要性。
2.学会恰当运用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3.寻找写作实例,进行比较,总结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训练要求:
在议论文写作中学习选用恰切的论据,运用适当的论证方法,做到论证合理。
训练要点
写议论文,做到论点正确、鲜明,论据真实、充分,有较强的说服力
技巧点拨
写议论文,不管是立论还是驳论,都要摆事实,讲道理,也就是要论证。论证就是围绕论点不经过选择的论据组织起来,使二者有机结合,从而推导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论证合理”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论证要符合逻辑,观点要一致,概念要统
一。论证是用道理和事实对观点进行证明和推理,
必须符合逻辑规律。常见的逻辑错误有以偏概全、
自相矛盾、倒因为果、模棱两可等,在论证都要尽量避免。同样,使用的材料要能支持论点;要通过恰当的分析,使读者明白二者之间的联系,避免出现论据与论点不相干或论据不足的情况。
其次,要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有很
多种,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类比论证等。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合理的论证方法,能够增强说服力,增加表达的丰富性。
论证合理,还要求论证结构合理,思路清晰。为了使论证结构合理,可以采取设置分论点的形式,从多方面,多角度展开论证;也可以采用“提出问
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解决问题”的结构,层层深入展开论证。
课本范例展示
一.《怀疑与学问》译文中指出,做学问不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精神。请你也写一段文字论证这个观点。200字左右。
提示:1.可用相关事例,名言等材料作为论据。2.要针对所用材料进行具体分析,不要只是观点+材料。
写作指导
首先明确题目中的观点,观点: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然后寻找与观点相符的相关实例、名言等材料作为论据,在使用这些材料时,注意材料与观点的结合论述,切忌只注重材料的阐述。论据只是行文中的一个方面,阐明一个观点,需要确切的论据加以合理的分析论证,在论证中说明观点你,表明引用论据的目的,使得论据为观点而存在。
例文导航。
例文导航
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人做学问都不能盲从或者迷信,都要有怀疑精神。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任何学问想要成功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都要进行思考和辨别,不能都听前人的或者别人的观点。哥白尼的“日心说”如果不是他怀疑流传了几百年的“地心说”,他怎么会成功呢?怀疑才会创造出新学问,怀疑才会想象出新发明,怀疑精神才是科技发展的根本,我们应该崇尚怀疑精神。
【点评】这篇作文分三层,第一层点明观点,要有怀疑精神。第二层分别用理论和事实论据证明观点,第三层总结怀疑精神的重要性要我们崇尚怀疑精神
俗话说:“知足常乐。”有的人却说:“知足未必常乐。”试围绕“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600字以上
提示:
(1)在标题或文章的开头,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2)恰当安排论证的结构,注意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3)注意对运用的材料进行分析,突出材料对观点的支撑或证明作用。
写作指导
在标题或者文章的开头,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恰当安排论证的结构,注意层次清晰,逻辑严密。注意对所用的材料进行分析,突出材料对观点的支撑或证明作用。
对“知足常乐”与“知足未必常乐”,不管肯定哪种观点,前提是要先对“知足”进行定义。若肯定“知足常乐”,要明确知足不是没有进取心、安于现状,而是在物质追求上不计较太多。在物质生活上容易知足,心中自然充满快乐。若肯定“知足未必常乐”,要明确知足就意味着满足现状,不求上进,长此以往,必将使人颓废消沉,当然不会常乐。这里强调的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境界。
例文导航。
知足常乐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人生难得
几回欢,智者善于把握现在,珍惜眼前,做一个知足
常乐者。
哪里有欲望的存在,哪里就是活的墓穴。欲望
的罪恶何止于在个人的丑陋与万劫不复,那奥斯维
辛集中营淌血的历史,无声的呐喊,更给了我们心灵
沉重的一击。看到眼前的美好,不需无止境的追求,
也能笑临春风。
懂得知足会有精神之乐。能够淡泊明(,能够
沐浴春风,即使面对衣食拮据,艰难困苦又有何妨。
世人嘘叹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觉得生活最
苦莫过于此,但于颜回而言,他仍可以乐其乐。只要
有老师能够教导,只要有知识供他汲取,何患生活贫
困艰辛,何患环境恶劣简陋。一个精神大师,不刻意
追求锦衣玉食,没有金玉满怀,也可以快乐地活着。
知足面对生活,哪里都是天堂。
懂得知足会有生活之乐。虽然贬至穷水之地黄
州,虽然满腹经纶无人知晓,虽然空有一腔豪情壮
(,苏轼的大度胸襟足以让这一切成为浮云。他可
以味“山间之明月,与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目
遇之而成色。'‘畅饮小舟中,浮想赤壁上;他可以“左
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自己书写
一份豪迈与英姿;他亦可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
风雨也无晴。'‘将人生的阴霾驱散成朗朗晴空。苏轼
的博广,苏轼的宽阔,苏轼的苦涩都在这诗意的人生
中让人窥觅他的胸怀。这本是苦不堪言的一生,在
他的知足冷静前,化作一片生活的乐土。
懂得知足会有学习之乐。在这十几年的求知路
途中,在这漫漫无际的学海里,求学是艰辛的。但比
起大山里翻山越岭上学堂的孩子们,比起非洲饱受
苦难和饥饿的孩子们,我们是何等幸福。所以我们
更该发奋努力,将汗水和泪水变成蜜汁,将学习的辛
苦变成学习的快乐!
总是盯着茫茫奢望,却忘却了你身边的风光,是
不值的。善于发掘眼前的幸福,握紧稍纵即逝的今
天,做一个知足常乐的智者。
【名师点评】
内容充实,语言优美。这是一篇内容十分充实
的好文章。文章以简短的诗句起笔,接以充满抒情意味而又具有启发性的文段引人思考,继而明确指
出“做一个知足常乐者,的论点,然后分两个层次证
实论点&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人性事实证明人的欲
望之深之无穷,再以陶渊明、苏轼的诗篇与生活力证文章的主题—知足者常乐,最后以中国学生的学习环境与非洲孩童做对比,进而发出“将学习的辛苦变成学习的快乐"的号召,使得文章前后文脉贯通,
内容十分充实,极具说服力。
三..中国有句俗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驳论文。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
本题提示我们要正确看待外因与内因对人的发展变化所起的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千古名言,意思是说人在好的环境中就会学好,在坏的环境中就容易变坏。旨在说明外因对人的发展变化所起的作用。但事实上,内因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所起的作用往往更大,“近墨而不黑”、昭著史册的人物也比比皆是,如出淤泥而不染的屈原、陶渊明,执法惩恶、廉洁自律的包拯、海瑞,屡触权贵而能洁身自好的郑板桥、刘墉等。
本题要求写成驳论文,因此要梳理驳论文的写法,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来批驳。同时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如要论述“近墨者未必黑”的论题,要先承认外因的强大作用,有“近墨者黑”的普遍现象,但不能一概而论,亦有“近墨者未必黑”的特殊现象,把内因的能动作用作为文章的论证主体。
例文导航
近墨者未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说在好的环境里,人就会学好;若在坏的环境里,人就会变坏。它强调了外因对人的熏陶、铸造作用。这与“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如出一辙。对此,许多人也是深信不疑。
的确,外在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我们青少年,思想单纯,阅历浅,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触于墨者即黑,染于朱者即赤。孟母之所以三迁,正是因为考虑到外在环境对孟子成才的影响。
然而,事物不可一概而论,不可以事物的一般规律抹杀事物的特殊性存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那些近“墨”即“黑”者,之所以变黑,关键在于其自身意志力的不坚定,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新中国成立前,一位名叫穆时英的青年作家,写了一本揭露旧社会黑暗的小说《南北极》,轰动了文坛。但是当他到了十里洋场之后,受到那种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竟也歌颂起了纸醉金迷的生活来,这可谓是对“近墨者黑”最好的诠释了。
很多光照史册之人,其生活成长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各种诱惑也时时充斥左右,他们之所以能近墨不黑,出污淤泥而不染,主要是因为他们拥有高尚的情操、伟大的追求、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更具有明辨是非曲直的敏锐的洞察力。屈原在“腥臊并御”的环境中宁愿“愁苦而终穷”,依然“上下而求索”。陶渊明身在腐败的官场,却不为五斗米折腰,自守清节,退隐田园。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同志出身军阀行列,不为军阀习气所染,始终保持高风亮节,为中国革命与解放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
在当今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一些锐志进取的改革者,能在奢靡的生活和金钱的诱惑前,保持着“拒腐蚀,永不沾”的高风亮节,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并随时清理沾染上的点滴“黑墨”,真正做到了“近墨者不黑”。
由此看来,外因只能对那些意志薄弱的人起作用。只要近墨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分析事物,时时警诫自己,筑起坚固的思想防线,那么即使是近墨也未必会黑
【名师点评】
本文论证思路清晰,先解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含义;接着,第二段先退一步论证承认“近墨者黑”的普遍现象,概括了外因的作用;第三段语意一转,进入本文“近墨者未必黑”的特殊现象的论证,强调了内因的能动作用。彼此兼顾,论证严密,不给人以反驳的余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