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种群和群落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种群的概念及实例;
2.理解种群的特征;
3.掌握生物群落的概念及实例;
4.理解生物群落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要点对比概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在引导学生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中,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种群和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使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2.通过对种群特征的学习了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自觉宣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四)学法指导
1.通过对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的学习,培养学生图示化、模型化认识事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按不同层次认识生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及实例。
(2)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
(3)群落的结构。
[解决办法]
(1)学生阅读教材、归纳要点;
(2)出示挂图或投影,区别对比,加深印象;
(3)联系实际举例;
(4)用问题和练习检测反馈。
2.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乔木、灌木、水平结构、垂直结构。
[解决办法]
利用挂图、投影等直观教具形象地讲解,并举例说明。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原则,结合谈话法、讲述法以及演示法和练习法等,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五、教具准备
1.挂图:
1)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
2)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
2.投影器材。
3.自制投影彩色图片:
1)一个池塘中的鲢鱼、鲤鱼等四大家鱼群。
2)单位水体内的非洲鲫鱼;单位农田面积内的黑线姬鼠。
3)我国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图。
4)草原群落示意图(一片草原上的各种生物)。
5)群落的水平结构示意图。
6)练习题。
六、学生活动设计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步阅读、理解、归纳教材内容。
2.列举实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判断、积极参与。
3.及时反馈,回答问题,做练习题。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投影显示:前述素质教育目标,使学生明确目标、积极学习。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生物因素?
2.生物因素可以分为哪两种?
3.什么叫种内关系?什么叫种间关系?
引 言:在自然界中,生物的种类有几百万种之多,但任何一个生物体都不可能以单独的个体生存于世,它必然要与周围同种或不同种的很多其它的个体生活在一起,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群体才能生存下去。
在种内的类群中,最常见的是种群,而在种间的类群中,最常见的则是群落,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两个重要概念。
板书:一、种群
1.种群的概念
思考题:
①什么叫种群?试举例说明。
②这个概念有几个要点:
学生活动:
看教材;分别请学生归纳概念要点;回答上述思考题。
小结:种群概念的三个要点:①一定空间和时间内(一个区域);
②同种生物(一个物种);③个体的总和(一群个体)。
讲 述:如果缺少或不符合其中一点,概念的叙述就不完整或不准确。其中关键是“同种生物”。所谓种,就是动植物分类学中的门、纲、目、科、属、种的种,也是同一生态环境中,能自由交配、繁殖的一群同种个体,例如:鲤鱼、草鱼和鲢鱼,虽然同目(鲤形目),同亚目(鲤亚目),同科(鲤科),但是不同种。
投影显示:一个池塘中的鲢鱼、鲤鱼等鱼群。
提问:这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否一个种群?
说明:这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才是一个种群。这里的鲤鱼包括大鲤鱼、小鲤鱼、鲤鱼苗,但必须是鲤鱼,而不包括其它种的鱼,才能称为“同种生物”。这个池塘中全部的鲢鱼组成另一个种群,漂浮在这个池塘上全部的浮萍,又是一个种群。同样,一块稻田中全部的三化螟,一个地区全部的人口,都可叫做种群。
检测:
1.判断下列属于种群的是哪一项(投影显示)? [ ]
A.一片森林里全部的蛇 B.一座山上所有的树
C.一片农田中所有的虫 D.一块稻田中所有的水稻
答案:(D),蛇、树、虫等都不是物种名,而水稻才是一个物种。
2.种群的特征(板书)
种群虽然是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体,但它并不等于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形成的有机统一体,是一个从个体到群体的飞跃,它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
思考题:种群有哪些特征?试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
教师谈话法讲述并板书。
(1)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
屏幕显示:单位水体内的非洲鲫鱼和单位农田面积内的黑线姬鼠的图片投影。教师指图举例。
说明:①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以新疆北塔山荒漠草原地带的黑驴和灰仓鼠为例)。
②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以不同季节的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为例)。
应用:让学生用种群密度来分析我国的人口状况,比较我国的人口密度和世界人口密度,比较我国东南部的人口密度和西北部的人口密度,从而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开发西部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2) 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增长型、②稳定型、③衰退型。
出示挂图: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
提 问:这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分别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密度发展趋势分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
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指图回答,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反馈练习:
投影显示:“我国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图”。
请据图回答:
①图形的左右两边大致对称,表明男女人数基本平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②图中Ⅰ阶段表明当时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③图中Ⅱ阶段表明当时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请学生上讲台指图回答。)
解析:(我国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图)通过不同颜色的直条长短分别代表男女性别每个年龄段(5岁为一段)的人口数值。直条越长,代表这一年龄段的人口越多,图形的左右两边大致对称,表明男女人数基本平衡。这是由于人类生男生女可能性均为50%的自然生理原因。
在图中同一年龄区间内,随着年龄的减小,直条越来越长,表明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型的,因为出生率迅速增高,而在图中Ⅱ所示年龄区间内,直条越来越短,表明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衰退型的,因为出生率在不断下降。其原因是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实际的效果。
(3)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提 问:①种群的性别比例可以分为哪三种类型?
②为什么人工控制的种群一般雌性多于雄性?(是因为人们为了获得蛋、奶等禽畜副产品而选择控制的效果)。
③为什么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试举一个既不造成环境污染,又能防治农业虫害的方法。(使害虫不能完成正常交配,所以,可以通过破坏农作物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以上问题分别请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进一步举例讲述)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提 问: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最终要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直接表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制定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
板书小结:
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它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统计学特征。此外,有的种群还具有社群结构等特征,如灵长类的首领制和等级制等。而每个种群的大小或数量总是不断地变化着,这就是种群动态。了解种群的特征,掌握种群的动态规律,是我们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控制有害动物的基础,也是我国制定“一对夫妇只生一个”的人口政策的重要科学依据。
二、生物群落
1.群落的概念
思考题:
①什么叫群落?试举例说明。②这个概念有哪几个要点?
③群落与种群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观察投影显示的草原群落示意图;分别回答以上问题。
小结:群落概念的三个要点:
①一定的自然区域内(一个水池、一片草原或一片森林等一定范围内)。
②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③各种生物的总和(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例如:某一池塘中各种鱼、虾、蟹等动物,各种沉水、挺水、浮水等植物以及各种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他们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群落。
群落与种群区别: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各种生物的总和。
群落与种群联系:群落是由不同种群构成的,它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种群的集合体。
板书:群落是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检测:(投影显示)
①在一片森林里,群落是指该区域内 [ ]
A.所有的树木; B.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C.所有的生物与无机环境; D.所有的生物。
答案:(D)。群落不包括无机环境。
②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
A.一片草地上蝗虫的全部幼虫和成虫;
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牛等;
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它生物。
答案:(D)。枯树不属于生物。
说明:在自然界中,不存在没有动物栖居的植物群,也没有不与植物发生关系的动物群,因此,群落就是指生物群落而言。而对生物群落的命名则是以群落中主要的植物种类定名的,如草原、森林、农田等生物群落。
2.群落的结构(板书)
群落与种群一样,生物群落也有一系列基本特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以及群落的结构等。这里我们重点介绍生物群落的结构。
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板书):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出示“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挂图,让学生观察。
思考题:①试举例说明群落的分层现象。
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明显的分层现象?
③动物在群落中是否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试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看图讨论后,分别回答上述问题,教师谈话法指图补充。
说明:乔木层:一般指5米以上的乔木区,这一层动物种类丰富,有各种昆虫、鸟类。所谓乔木是指主干明显而直立,分枝繁盛的木本植物。植株一般高大,分枝在距地面较高处形成树冠。如松、杉、柏等。
灌木层:一般指1-5米高的灌木丛区,动物有树栖兽类以及各种鸟类。所谓灌木是指无明显主干的木本植物。植株一般矮小,近地面处枝干丛生,均为多年生。如海桐、紫荆、木槿等。
草本层:指地面上1米以下的草本植物区,在这一层中,昆虫、蜘蛛、蛇及各种小型鸟和兽较多。
讲 述:
群落的分层现象,首先决定了各种生物的遗传性,其次是由于群落内环境的分化和动态变化的结果。通常,最高的乔木层因光照强,大多为阳性或耐阴性较弱的种类,由于树冠遮住了阳光的直射,形成林内小气候条件。由上向下,光照逐渐减弱,生长的植物由高变矮,从喜阳到耐阴,底层的光照最弱,一般生长着最耐阴喜湿的草本植物。这些植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复杂。
动物在群落中也存在类似的分层现象,例如:淡水养鱼中四大家鱼的混合饲养,就是根据群落垂直结构的关系,充分利用不同水层的空间和条件来获得高产的。(投影显示:一个池塘的四大家鱼群)
(2)水平结构:(板书)是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不同的现象。
投影显示:群落的水平结构示意图。
思考题:①试举例说明什么叫群落的水平结构?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活动:看书讨论,分别回答上述问题。
讲 述: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树冠的疏密度,光照的明暗、土壤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不同的植物种类形成小型的结合,共同生长在一起组合形成“小群落”,而出现在相似的小生态环境下。于是群落就由各种不同的“小群落”镶嵌分布在地面上,形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这种现象主要是由群落内环境因素的差异造成的。
检测③: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带,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 ]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答案:(A)。
(三)总结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生物,同种的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的种群形成生物群落,这些同种的或不同种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各自占据一定的空间,彼此影响,形成复杂的相互关系。
种群的特征和群落的结构都与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种群是人类利用与保护或控制生物物种的对象,群落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研究种群的特征,了解群落的结构,对生物资源的管理、对保护物种(特别是珍贵稀有的物种),对有害动物的控制、对人口问题的解决、对改善和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种群和群落这两个概念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
(四)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中相应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8.1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
1.种群的概念: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种群的特征
①种群密度
②年龄组成
③性别比例
④出生率和死亡率
二、生物群落
1.群落的概念: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2.群落的结构
①垂直结构
②水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