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5.4-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5.4-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共3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8-21 15:1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什么是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场所
条件
产物
原料
17世纪40年代,海尔蒙特(J.B.
van
Helmont,比利时)
回眸历史
每天浇水,5年后
柳树增重80多kg
土壤只减少100g
探究的一般步骤
提出
问题
作出
假设
设计
实验
得出
结论
结果
分析
实施
实验
植物生长的原料来自于水
植物生长的原料是水
与5年前进行对照土壤烘干后称重,只比原来减轻了0.1公斤,树增加了80多公斤
探究一:海尔蒙特的实验
设计实验
结果分析
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实施实验
植物生长的原料是什么
每天浇水,5年后
17世纪40年代,海尔蒙特(J.B.
van
Helmont,比利时)
柳树增重80多kg
土壤只减少100g
植物增重主要来自水分
不严密,
没有考虑到空气的影响。
讨论:这个结论严密吗?他忽略了什么?
探究二: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植物可以净化空气成分吗?
植物可以净化空气成分。
设计实验
结果分析
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实施实验
一段时间后
一段时间后
1771年普利斯特利实验
1
2
4
3
探究二: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植物可以净化空气成分吗?
植物可以净化空气成分。
植物能产生动物呼吸和蜡烛燃烧所需要的气体。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设计实验
结果分析
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实施实验
小鼠和点燃的蜡烛
光照,密闭玻璃罩
小鼠存活,蜡烛仍燃烧
光照,密闭玻璃罩绿色植物
小鼠死亡,蜡烛也熄灭
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有人重复了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得到相反的结果,所以有人认为植物也能使空气变污浊?
1779年,
英格豪斯实验
实验重复了500多次
结论:绿叶只有在光照下才能更新空气
B组
A组
直到1785年,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是O2,吸收的是CO2。
光能
化学能
德国梅耶
光能
化学能
储存在什么物质中?
探究三:萨克斯的实验
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之外还有什么产物?
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
设计实验
结果分析
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实施实验
1864年,萨克斯实验
阅读P.102第一自然段
如何设置对照?
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什么?
为什么要黑暗处理?
如何将叶片脱色?为什么要脱色?
黑暗处理
酒精隔水加热脱色
碘蒸汽处理或滴加碘液
1864年,萨克斯实验
阅读P.102第一自然段
一半遮光
一半曝光
为了使绿叶中原有的淀粉消耗掉
绿叶中的色素会溶解在有机溶剂(酒精)中,有利于碘液染色后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如何设置对照?

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什么?
自变量是有无光照。
探究三:萨克斯的实验
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之外还有什么产物?
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
曝光一侧的叶片经过碘液处理后变成蓝色,而遮光一侧的叶片经过碘液处理后不变蓝。
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有机物)。
酒精脱色
碘液处理
设计实验
结果分析
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实施实验
光合作用的场所究
竟在什么地方呢?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
就以水绵和好氧细菌为实验材
料,很好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水绵是常见的淡水藻类
每条水绵由许多个结构相同的长筒状细胞连接而成
水绵很明显的特点是:
叶绿体呈带状,螺旋排列在细胞里。
1880年,恩格尔曼实验




无空气、黑暗中
无空气、完全曝光
结论:
氧气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用极细的光束的照射,叶绿体可分为光照多和光
照少的部位,形成对比;
临时装片暴露在光下的实验再次验证实验结果
恩格尔曼实验的巧妙之处:
选择水绵,其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
便于观察;
选用好氧细菌可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
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排除了氧气和光的干扰
①实验材料:
②实验条件:
③实验处理:
小结:萨克斯的实验说明光合作用
的产物有淀粉,光合作用的条件需
要光;恩格尔曼的实验说明了
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光合作
用的产物有O2!
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CO2还是H2O?
如何来检测?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做示踪原子,为解决氧气是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提供了技术手段。1939年,美国的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用18O做示踪原子,对光合作用的产物氧气中氧的来源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
鲁宾和卡门的实验
——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探究
作出假设:
实验设计与操作:
分析结果:
得出结论:
释放的O2来自于H2O还是CO2?
释放的O2
来自于CO2。
释放的O2
来自于H2O。
假设1:
假设2:
探究四:鲁宾、卡门的实验
第一组
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于H2O。
第二组
美国鲁宾和卡门实验(同位素标记法)
第一组释放的氧气全都是

第二组释放的氧气全都是

提出问题:
鲁宾和卡门的实验
——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探究
作出假设:
实验设计与操作:
分析结果:
得出结论:
释放的O2来自于H2O还是CO2?
释放的O2
来自于CO2。
释放的O2
来自于H2O。
18O2
O2
假设1:
假设2:
光合作用释放的O2
来自于

H2O
第一组
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于H2O。
第二组
美国鲁宾和卡门实验(同位素标记法)
问题:
CO2中的碳怎样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呢?
美国卡尔文
用14C标记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探明了CO2中的C的去向,称为卡尔文循环。
(
CH2
O)
14
CO2
14
C3
14
在196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CO2+H2O
(CH2O)+O2
光能
叶绿体
糖类
课堂演练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下图表示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在叶片照光24
h后,经脱色、漂洗并用碘液处理,结果有锡箔覆盖的部分呈棕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分呈蓝色,本实验说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CO2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
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①②
B.③⑤
C.②⑤
D.①③
C
2.1939年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了如下两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了排除光照的影响该实验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B.A和B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8
C.设计该实验的目的在于证明植物光合作用会释放氧气
D.实验结果说明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D
3.为证实叶绿体有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
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装片需要给予
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
)
A.光照、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B.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
C.黑暗、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D.黑暗、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
B
解析
水绵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和CO2,NaHCO3可为水绵提供CO2。选用没有空气的环境,是为了排除实验前环境中氧的影响,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先选用极细光束,用好氧细菌检测,能准确判断水绵细胞中释放氧的部位;而后用完全曝光的水绵与之作对照,从而证明了实验结果完全是由光照引起的,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4.下图表示较强光照且温度相同以及水和小球藻的质量相等的条件下,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示意图。一段时后,以下相关比较不正确的是
(
)
A.Y2的质量大于Y3的质量
B.④中小球藻的质量大于①中小球藻的质量
C.②中水的质量大于④中水的质量
D.试管①的质量大于试管②的质量
4.下图表示较强光照且温度相同以及水和小球藻的质量相等的条件下,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示意图。一段时间后,以下相关比较不正确的是
(
)
A.Y2的质量大于Y3的质量
B.④中小球藻的质量大于①中小球藻的质量
C.②中水的质量大于④中水的质量
D.试管①的质量大于试管②的质量
解析
Y1和Y3是O2,Y2和Y4是18O2,因此Y2的质量大于Y3;
④中小球藻中含有(CH218O)的有机物,而①中小球藻含有(CH2O)的有机物,故④中小球藻质量大于的;④和②中的水都为H218O,且含量相同,因此质量等;在试管①和②原有质量相等的情况下,②中释放出的是18O2,而①中释放出的是O2,故剩余重量①大于②。
4.下图表示较强光照且温度相同以及水和小球藻的质量相等的条件下,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示意图。一段时间后,以下相关比较不正确的是
(
)
A.Y2的质量大于Y3的质量
B.④中小球藻的质量大于①中小球藻的质量
C.②中水的质量大于④中水的质量
D.试管①的质量大于试管②的质量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