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
【学习目标】
1.识记文言知识,结合课下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3.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正确翻译文言文,并加以巩固拓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结合工具书,理解文意,完成填空。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
)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句式:
)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
)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
)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
),自赞(
)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
)锥之处囊中,其末(
)立见(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
)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
),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
)得处囊中,乃颖(
)脱而出,非特(
)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
)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
)笑之而未废也。
毛遂比(
)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
)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句式:
)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
)与而(
)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
)叱遂者,以(
)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
)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
)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
)七十里之地王(
)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
)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
)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
)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
)。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
)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
)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
)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
)
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
),所谓因(
)人成事者也。"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
)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
)上客。
翻译下列句子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2.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3.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第二课时
?1.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合从于楚???????
?
其末立见???????
???使遂蚤得处囊中???
王之命县于遂手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
???毛遂奉铜盘??????
常见虚词:
“而”
??必得定从而还????????????????????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毛遂左手持槃血而右手招十九人。????????????????????
?毛遂按剑历阶而上???????????????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
谨奉社稷而定以从????????????????
平原君以定从而归。???????????????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乃颖脱而出???
(3)古今异义
???今楚地方五千里????古义:?????????
今义: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跟“中央”相对);某一区域。
(4)词类活用
????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
按剑而前曰?????????????????
????
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
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
三战而辱王之先人????????????????
(5)特殊句式
????
约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客何为者也??
????
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
????
???????????????????天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
????
遂定从于殿上。?????????????????????????????
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
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2.赏析文本
(1)在毛遂与平原君的对话中,他们各自运用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是——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来。
?????由这个比喻我们可以推知,要做到脱颖而出,应具备哪几个条件?
?????
?
(2)毛遂具备以上条件吗?在课文中,毛遂的具体表现是怎样的?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内容,据此概括毛遂的人物性格特点。
????
(3)毛遂为什么能勇于自荐?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虞卿者,游说之士也。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虞卿谓赵王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赵郝曰:“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他日三晋之交于秦,相善也。今秦善韩、魏而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韩、魏也。今臣为足下解负亲之攻,齐交韩、魏,至来年而王独取攻于秦,此王之所以事秦必在韩、魏之后也。”
赵王计未定,楼缓从秦来,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予秦地如毋予,孰吉?”楼缓对曰:“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予,则非计也;言予之,恐王以臣为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大王计,不如予之。”虞卿闻之,入见王曰:“王慎勿予!”楼缓对曰:“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弊,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虞卿曰:“齐,秦之深仇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而齐、赵之深仇可以报矣,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从秦为媾,韩、魏闻之,必尽重王;重王,必出重宝以先于王。则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曰:“善。”则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赵于是封虞卿以一城。
(节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注】[媾]讲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B.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C.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D.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游说,是战国时代策士们周游列国,劝说君主采纳其政治主张的一种活动。
B.三晋,指战国时赵、韩、魏三国。因赵、魏、韩三氏分晋各立为国,故称。
C.足下,是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时的敬辞,与之类似的还有阁下、陛下等。
D.楼缓,是战国中后期著名的纵横家,先后事赵、秦两国,曾官至秦国的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虞卿认为单凭实力,秦不足以夺取赵之六县,而赵却把土地亲手奉上,等于帮助秦国攻打自己,故反对割地求和。
B.赵郝认为割让六县的土地,是为了平衡赵国与秦、魏、韩的关系,否则秦国第二年就会联合其他两国来攻打赵国。
C.楼缓支持赵国割地予秦,认为这样做既可以讨秦国欢心,又可以向诸侯暗示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从而保护赵国。
D.虞卿建议赵王与齐国结盟来对付秦国,迫使秦国主动与赵国讲和,而韩、魏两国也会跟随秦国向赵国纳贡讲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今秦善韩、魏而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韩、魏也。(5分)
②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5分)
毛遂自荐答案:
(1)通假字
????
合从于楚???????
“从
”通
“纵”
????
其末立见????????“见”
同
“现”
????
使遂蚤得处囊中???
“蚤”
通
“早”
????
王之命县于遂手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
“县”
通
“悬”
????
毛遂奉铜槃???????
“奉”
通
“捧”????
“槃”
通
“盘”
③常见虚词:
“而”
?????
必得定从而还?????????????????????
?顺承
?????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顺承
?????
乃颖脱而出???????????????????????
修饰
?????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转折
?????
毛遂按剑历阶而上??????????????????修饰
?????
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并列
?????
谨奉社稷而定以从??????????????????顺承
?????
毛遂左手持槃血而右手招十九人。???并列
?????
平原君以定从而归。????????????????顺承
?????
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转折
④古今异义
????
今楚地方五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
今义: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跟“中央”相对);某一区域。
⑤词类活用
????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看
????
按剑而前曰?????????????????????
名词活作动词,走上前
????
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名词作动词,称王
????
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使动用法,使……称臣
????
三战而辱王之先人?????????????????使动用法,使……受辱
⑥特殊句式
????
约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定语后置
????
歃血于华屋之下????????????????????????????状语后置
????
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
状语后置
????
客何为者也????????????????????????????????宾语前置
????
天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判断句
????
遂定从于殿上。????????????????????????????状语后置
????
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状语后置
????
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判断句
文本赏析
(1)提示:平原君:“……譬若锥处囊中,其末立见。”
?????
毛遂:“今日请处囊中,颖脱而出……”
有锋芒——才干
?处囊中——机遇
敢冒险——勇气
(2)提示:
毛遂的表现
(例证)
??????
①机遇???
秦围邯郸,赵国危在旦夕
??????
②勇气??
“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抓住机遇,敢于表现)
???????“十九人相与笑之而未发。”(面对嘲笑,不屑一顾)
??????
“毛遂按剑历阶而上。”(仗立勇为,当仁不让)
??????
③才干?
“十九十人议论,十九人皆服。”
(议论天下,初露锋芒)
????????在与楚王对话中的表现????(有勇有谋,锋芒毕露)
??????
“歃血定从于殿上。”(不辱使命,大功告成)
毛遂有才华,有勇气,善于抓住机遇,实现自我价值。
分析:首先他确有真才实学,这是他勇于自荐的基础。从他到楚国后的表现和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其次,对自己充满信心。他认为自己不为人所知,只是因为没有遇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并不是自己平庸。再次,他对入选的十九人有深刻的了解,认为他们是一群庸碌之辈,自己不在他们之下。
1(3分)B
2.(3分)C
解析: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
3.(3分)B
4.(10分)①现在秦国对韩、魏两国亲善而进攻大王,看来大王事奉秦国的心意一定是比不上韩、魏两国了。(落实“善”“所以”“事”“不如”2分,翻译准确、句子通顺3分)
②大王把齐、赵两国结盟的事声扬出去,我们的军队不必到边境侦察,我就会看到秦国的贵重财礼送到赵国来而反过来向大王求和了。(落实“声”“窥”“境”“赂”2分,翻译准确、句子通顺3分)
参考译文:
虞卿,是个善于游说的有才之士。秦国解除了邯郸的包围之后,而赵王却准备到秦国拜访秦王,就派赵郝到秦国去订约结交,割出六个县而讲和。虞卿说:“秦国用它的全部力量进攻它所不能夺取的土地,结果打得疲顿而回,可是大王又把秦国兵力所不能夺取的土地白白送给秦国,这等于帮助秦国进攻自己啊。赵郝说:“虞卿真能摸清秦国兵力的底细吗?果真知道秦国兵力今年不能进攻了,这么一块弹丸之地不给它,让秦国明年再来进攻大王,那时大王岂不是要割让腹地给它来求和吗?过去韩、赵、魏三国与秦国交往,互相亲善。现在秦国对韩、魏两国亲善而进攻大王,看来大王事奉秦国的心意一定是不如韩、魏两国了。现在我替您解除因背弃与秦国亲善关系而招致的进攻,与秦国的交好程度同韩、魏两国一样,若到了明年大王独自招来秦国的进攻,这一定是大王事奉秦国的心意又落在韩、魏两国的后面了。”
赵王的想法还没确定下来,楼缓从秦国回到赵国,赵王说:“给秦国土地与不给,哪种作法好?”
现在我刚刚从秦国来,如果说不给,那不是上策;如果说给它,恐怕大王会认为我是替秦国帮忙:所以我不敢回答。假使我能够替大王考虑,不如给它好。”虞卿说“大王切切不要给秦国六个县!”楼缓说:“秦、赵两国结下怨仇引起兵祸而天下诸侯都很高兴,这是为什么?说‘我们将借强国来欺弱国’。如今赵国军队被秦国围困,天下诸侯祝贺获胜的人必定都在秦国了。所以不如赶快割让土地讲和,来使天下诸侯怀疑秦、赵已经交好而又能抚慰秦国。不然的话,天下诸侯将借着秦国的怨怒,趁着赵国的疲困,瓜分赵国。赵国将要灭亡,还图谋什么秦国呢?”虞卿说:“齐国,是秦国的死对头,得到大王的六个城邑,就可以与我们合力攻打秦国,齐王倾听大王的计谋,不用等话说完,就会同意。这就是大王虽然在齐国方面失去六个城邑却在秦国方面得到补偿。这样做,齐国、赵国的深仇大恨都可以报复了,而且又向天下诸侯显示赵王是有作为的。大王把齐、赵两国结盟的事声扬出去,我们的军队不必到边境侦察,我就会看到秦国的贵重财礼送到赵国来而反过来向大王求和了。一旦跟秦王讲和,韩、魏两国听到消息,必定尽力敬重大王;既要敬重大王,就必定拿出珍贵的宝物争先向大王致意。这样大王的一个举动可以与韩、魏、齐三国结交亲善,从而与秦国改换了处事的位置。”
赵王听后说:“好极了。”就派虞卿向东去拜见齐王,与齐王商议攻打秦国的问题。
虞卿还没返回齐国,秦国的使臣已经在赵国了。楼缓得知这个消息,立即逃跑了。赵王于是把一座城邑封给了虞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