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菩萨蛮》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辛弃疾《菩萨蛮》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1 22:2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积累诗中重要的词语、句式等基础知识。
审美鉴赏:揣摩语言,体味词中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思维发展:了解词中的各种表现手法。
文化传承:背诵整首词;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愁苦之情。
【知识储备】
一、题目注解
菩萨蛮:词牌名。书:写。写在江西造口壁的一首词。造口:南渡之处,虏人追隆右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
二、作者名片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在“靖康之难”后十三年,幼年随祖父辛赞在谯县读书,二十二岁时曾在济南聚众二千人奋起抗金,后率部渡江归宋,以图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
但南宋统治者对辛弃疾心怀疑忌,虽然他屡次上书进献谋略,但均得不到采纳,只让他做江阴通判、建康府通判之类的小官。乾道八年后,先后出知滁州、绍兴、镇江等地,还曾出任过福建提点刑狱、安抚使、浙东安抚使,但辛弃疾光复旧山河的理想一直得不到实现,在开禧三年(1207)九月抑郁而终。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三、背景视窗
1129年十月,金兵侵入江西,南宋的隆祐太后从江西沿赣江南逃。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
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辛弃疾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远望绵延不绝的青山,不禁忧从中来,于是写下这首词,题在墙壁上。
【文白对译】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宋都汴京。可怜:可惜。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难之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愁余:使我发愁。无数山:很多座山。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还是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悲鸣。
【重点梳理】
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可怜:
无数山:
愁余:
鹧鸪:
【整体感知】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上下片的内容,参考示例把你的见解与同学进行交流。
?
【文本赏析】
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外的“郁孤台”写起?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句中加点的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山深闻鹧鸪”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限时检测】
情景默写哦谢
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中,表面写景,实际暗喻自己百折不回的一志和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接表露诗人心迹的句子(表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控诉金兵入侵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①?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②,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释】①辛弃疾想报效国家却壮志难酬。这首词是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②万字平戎策: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未被朝廷采纳。?
1、上片四句传神地烘托出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请结合诗歌中所运用的词语简要分析。(4分)?
??
2、“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深沉感慨?请简要分析。(4分)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
把栏杆拍遍(有删改)????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掠,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为五斗米折腰”,也不怕馋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我敢大胆说一句,《破阵子》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5000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代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像、抒发和描述。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了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有人说他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歌之效在诗外。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虬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棵草。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当的吗?有思想光芒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概述辛弃疾一生的经历,既是对第一段内容的具体解释,也为下文全面展开评述作了必要的铺垫。
B、第三段例举杜甫、卢纶的诗句,意在通过对比,突出辛词的笔力之深。
C、第五段通过苏轼与辛弃疾的比较,说明了动荡的时代,坎坷的人生对于一个文人的特殊意义,“身穷诗乃亨”,就是这个道理。
D、最后一段是全文内容的总结,高度评价辛弃疾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价值,也阐明了作为文人具有才能和思想的重要性。
2.作者认为,辛词有别于其他诗人,别具特色,具体指哪两个方面?(4分)
3.请分别说出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歌之效在诗外。

(2)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虬劲的龙头拐杖。
4.为什么作者说“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4分)
答案:
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可怜:可爱。
无数山:很多座山。
愁余:使我发愁。
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2.示例:上片控诉金兵入侵罪行,对故都故土和抗敌军民的怀念之情。?
下片表露词人收复失地的决心,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李勉登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朝廷;词人从郁孤台写起,下文又写“西北望长安”,也是为了表达怀念中原、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暗用典故。词中的长安应代指汴梁。
4.如今,长安只能引颈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
5.用比兴的手法。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6.天色渐渐暗了,黄昏悄然来临,深山中又传来鹧鸪鸣叫,声声悲鸣,吟唱出词人惊悸不安,忧心忡忡的复杂心情。
限时训练:
决心: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心迹: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控诉: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答案:1、用“拥”字、“飞”字表动作,“突”字突出了骑兵渡江行动之迅猛,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把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写得如火如荼,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4分)
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种树书。两句以最鲜明、最典形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极端沉痛的地步。(4分)
1.B项不是对比,
2.(1)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2)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4分)
3.(1)丰富的人生阅历对成就一个诗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诗歌的价值固然在于艺术本身,但更在于其思想感情的爆发力。(2)强调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只要具备了才能和思想,无论做什么,都别有一种价值。(4分)
4.这个题目恰切地反映出辛弃疾由一个爱国志士到爱国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历程;更形象地表现出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热泪横流的赤子衷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