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苏教版同步课时作业1.2.1探索生命的器具
1.在显微镜中与调节光线强弱有关的结构是( )
A.通光孔 B.目镜 C.粗准焦螺旋 D.反光镜
2.在显微镜的结构中,能使镜筒升降的结构是( )
A.目镜和物镜 B.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C.遮光器和反光镜 D.转换器和通光孔
3.某同学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若光线很强,应选用的光圈和反光镜依次是( )
A.较小的光圈,凹面镜
B.较大的光圈,凹面镜
C.较大的光圈,平面镜
D.较小的光圈,平面镜
4.下列是显微镜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应的解决办法,正确的是( )
A.视野较暗——改用大光圈和凹面镜
B.物像偏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动玻片
C.物像模糊——调节粗准焦螺旋
D.镜头污染——用干净的纱布擦拭
5.下列关于使用显微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目镜越长视野中看到的细胞越少
B.对光时要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C.观察“b”,看到的物像是“P”
D.当光线较弱时,用反光镜的平面镜对光
6.如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几何图形,要将图甲转换成图乙,载玻片移动方向和视野内的明暗变化是(?? )
A.左下方??变亮
B.左下方??变暗
C.右上方??变亮
D.右上方??变暗
7.小明在载玻片上用细圆珠笔写了个字母“b”,然后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那么它看到的图形应该是( )
A.b B.p C.q D.b
8.下列四台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在观察植物根尖细胞时,视野中细胞放大倍数最大的显微镜是( )
A.5×、10× B.15×、40× C.10×、10× D.5×、35×
9.如图所示的种实验器具中,能够用于观察物体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显微镜属于何种探究器具( )
A.观察器具 B.计量器具 C.加热器具 D.解剖器具
11.下列使用探究器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加热试管时应徒手拿着试管
B.不要用手触摸刀口,刀口不要向着他人
C.用电子天平称量时应该把称量纸放上,去皮后再放上药物
D.实验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清理
12.下列实验材料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其内部结构的是( )
A.一根头发 B.一片银杏树叶 C.人血涂片 D.一粒草莓种子
13.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时,所用的材料应该是( )
A.薄而透明 B.厚实的 C.干燥的 D.完整的
14.如果盖盖玻片的方法不恰当,很容易出现气泡,影响观察效果。下列四种盖盖玻片的方法中,最不容易出现气泡的是(图中半扁圆形结构代表水滴,箭头代表盖盖玻片的方向)( )
15.请根据以下显微镜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对光过程中,转动[ ______ ] ______ ,是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 ______ ] ______ 可以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
(2)在观察过程中,若要使显微镜视野中的物象从上方移动到视野中央,则玻片标本应向______ 方移动,甲同学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了字母“p”则载物台上所放透明纸上的字母是______
(3)对光时,应首先转动转换器,使______ 物镜对准通光孔.在观察过程中,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______ (填结构名称)
(4)在观察过程中,要使观察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应调节[ ______ ] ______ .
(5)甲同学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显微镜目镜为“8X”,物镜有“10X”和“40X”两种,则该细胞最大能放大______ 倍.
(6)如图为光学显微镜的4个镜头,要使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视野亮度最亮,应选用的镜头组合是______ .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显微镜的反光镜有两面,一面是平面镜,另一面是凹光镜。在光线强时使用平面镜,在光线弱时,使用凹面镜。
2.答案:B
解析:目镜和物镜是显微镜的主要部件,起放大作用。准焦螺旋能使镜筒升降,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小。遮光器和反光镜用于调节视野内的光线强弱,光强时使用小光圈和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大光圈和凹面镜。转动转换器可以更换不同的物镜;通光孔是载物台中央使光线通过的圆孔。
3.答案:D
解析: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因此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视野亮度增强,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题干中是光线很强,因此应选用小光圈、平面镜。
故选:D。
4.答案:A
解析:若室内光线较暗,可以选用凹面镜和大光圈,A正确。要将物像从视野的右下方移到正中央,装片的移动方向应该是右下方,B错误。转动细准焦螺旋能调出更清晰的物像,C错误。镜头污染——用干净的擦镜纸擦拭,D错误。
5.答案:B
解析:
选项 错误之处
A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看到的细胞越多
C 观察“b”,看到的物像是“q”
D 当光线较弱时,用反光镜的凹面镜对光
6.答案:D
解析:通过比较甲图和乙图可知,从甲到乙的变化有:物像的位置和物像的大小。其操作步骤是先将载玻片向右上方移动, 使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再换用高倍物镜观察。换用高倍物镜后,视野变暗,所观察到的物像变大。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在显微镜视野中所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物像和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上下颠倒。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显微镜的实际放大倍数。实际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因此,本题应该选B。
9.答案:C
解析:①是烧杯,适于盛放液体,属于通用器具;②是培养皿,适宜培养微生物,属于通用器具;③是放大镜,能够放大物体,属于观察器具;④是卷尺,用于测量物体长度,属于计量器具。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器具的分类。显微镜可用于放大物体,方便观察,因此属于观察器具。尺子量筒属于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体积,称为计量工具。酒精灯属于加热器具。具有解剖功能的,如解剖剪、解剖针属于解剖器具。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器具的使用方式。在加热试管时候,应该用试管夹夹子靠近管口一侧试管,防止手被烫伤。
12.答案:C
解析:显微镜成像是利用光学原理,必须是可见光线穿过被观察的物体,如果不透光就不能成像,因此显微镜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
A、头发不能透光,故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B、一片银杏叶不透明,故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C、人血涂片能透光,故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D、一粒草莓种子不能透光,故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故选:C。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临时装片制作的要求。光学显微镜原理是利用光线透过所要观察的物体,经过放大后时人体能看到起微细结构,因此观察所用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
14.答案:B
解析:在盖上盖玻片的时候,应注意要使盖玻片的一侧接触水滴的一边,然后轻轻地盖上,便不易产生水泡。
15.答案:(1)3; 反光镜; 1; 目镜; (2)上; d; (3)低倍; 遮光器和反光镜; (4)5; 细准焦螺旋; (5)320; (6)甲和丁
解析:(1)在对光过程中转动[3]反光镜是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1]目镜可以看到明亮的园形视野
(2)在观察过程中若要使显微镜视野中的物象从上方移动到视野中央则玻片标本应向上方移动,显微镜看到的物像不但上下颠倒,左右也颠倒。做此类题有个小诀窍就是把这个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写到一张小纸上然后把这张纸旋转180度后再看就是左右上下颠倒的图象了。"p"旋转180度后得到的是"d”所以某同学在显微镜的视野中看到个"p"那么载物台上所放的透明纸上写的是d
(3)对光时应首先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在观察过程中调节光线强弱的结构是遮光器和反光镜(填结构名称)
(4)在观察过程中要使观察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应调节[5]细准焦螺旋
(5)甲同学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显微镜目镜为“8X”,物镜有“10X”和“40X”两种则该细胞最大能放大8x40=320倍
(6)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就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看到的数目较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就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看到的数目细胞数目就越多;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因而要想看到细胞的数最少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应是最小即最小目镜和物镜组合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所以应选用的倍数小的镜头组合是甲和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