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七年级生物上册苏教版同步课时作业1.1.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对于草原上的鹿群来说,下列哪一项不是影响其生活的非生物因素( )
A.草 B.水和阳光 C.空气和土壤 D.温度
2.鸭是一种比较耐寒的鸟。宋代诗人苏轼在《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该诗句中描写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3.我国戈壁大沙漠中植物稀少,起决定作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B.温度???????C.水分???????D.空气
4.下列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春来江水绿如蓝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5.在生物生活的环境中,各种因素都能影响其生存。下列生命现象与其主要影响因素不相符的是( )
选项 生命现象 主要影响因素
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温度
B 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茎膨大 水
C 鸟类经常在不同的季节飞往不同的地方 温度
D 海洋水域的不同水层,分布不同的藻类植物 含盐量
A.A B.B C.C D.D
6.如表为某课外活动小组探究光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案,有同学认为该方案不合理,并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你认为下列修改建议错误的是( )
放置黄粉虫的位置 黄粉虫的数量 光照 温度 湿度
纸盒左半侧 30只 明亮 15℃ 适宜
纸盒右半侧 30只 阴暗 28℃ 适宜
A.左右两侧的黄粉虫的数量要相同
B.左右两侧都要在阴暗的环境中
C.左右两侧的湿度要相同
D.左右两侧的温度都应保持在28℃左右
7.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环境对生物的生存总是有利的 B.环境对生物的生存总是不利的
C.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 D.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关系
8.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得多,这主要是( )
A.骆驼刺喜欢沙土 B.骆驼刺怕被风刮走?
C.骆驼刺需要营养物质 D.骆驼刺对缺水环境的适应
9.地衣加速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地球土壤层的形成,为动植物在陆地上定居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这说明( )?
A.生物不能改变环境 B.生物能改变环境?
C.生物与环境之间没有关系 D.生物能改变环境,而环境不影响生物
10.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有效的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红树林的根系发达属于(???)
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中丰富的植被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环境适应生物
12.每当冬季来临时,蛇类、蜥蜴等动物要进行冬眠,这种现象说明( )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 D.环境能适应生物
13.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这说明了(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C.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D.生物既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14.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从岩石中获得营养物质;地衣又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作用,这一事实说明(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生物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影响环境 D.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15.为了探究“温度、湿度、光 照”三种基因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请根据图一和图二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一为兴趣小组的实验探究设计方案,图中的大圆代表圆形纸盘,其中的A区是实验开始时放 入鼠妇之处,在甲、乙、丙、丁四组图中,能形成对照实验的组是_________组和________组;_______组和____________组;____________组和____________组。
(2).图二表示在图一中的A区放入20 只鼠妇后,对丁组鼠妇每2分钟统计一次,记录较上次增加
的鼠妇数量,共记6 次。从第_____分钟开始,该组区域内鼠妇的数量总数达到最高值。本探究实 验的结论是温度、湿度、光照三种因素对鼠妇的分布_____(填“有”或“没有”)影响。
(3).温度、湿度、光照三种生态因素均是 _________(填“生物”或“非生物”)因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水、阳光、空气、土壤、温度等都是影响鹿群生活的非生物因素,草是影响鹿群生活的生物因素。
2.答案:B
解析: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主要指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春天气候变暖,水中的鸭子感知到的是水的温度变化。
3.答案:C
解析:沙漠中缺少水分,所以水分是影响沙漠植物生活的主要非生物因素。
4.答案:C
解析:A、春来江水绿如蓝,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温度属于非生物因素,不是生物因素,A不正确;
B、雨露滋润禾苗壮大,体现了水对生物的影响,水属于非生物因素,不是生物因素,B不正确;
C、草是生物,因此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属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C正确;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温度属于非生物因素,不是生物因素,D不正确.
故选:C.
5.答案:D
解析:海洋水域的不同水层中阳光多少不同,导致分布着不同的藻类植物。
6.答案:C
解析: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根据所要探究的条件,要设置以探究的条件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组。探究“光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变量是光,因此在此题设计对照组时必须遵照光是唯一的变量这一原则来进行设计。而表格中光不同(明亮、阴暗),温度(15℃,28℃)不同也有两个变量,不符合对照实验的要求。因此应该为左右两侧都应该保持温度相同环境,相同数量,只有变量光不同。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界中,环境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对生物来说,这种改变可以是有利的,但往往是有害的。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总,生物也不断地进化,以适应改变了的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而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因此,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
8.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沙漠中,水是最紧缺的资源,骆驼刺的地下根系发达,可以深入到更深的地下吸取水分维持生命活动,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表现。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与能改变环境。地衣能够生长在岩石上,使岩石分解,促进土壤层的形成,为后来的植物提供定居的场所,说明生物能改变环境。
10.答案:C
解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涵三个方面:环境影响生物,生物能适应环境,生物也能影响环境.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所以人们大量栽种红树林的目的是能够有效的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利用了红树林对海滩淤泥环境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都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就如同红树林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能够有效的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 红树林的这个特征就是对海滩淤泥环境的适应.故选:C
考点: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1.答案:A
解析:“青山”中植被丰富,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作用。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同时生物也会影响环境。
12.答案:B
解析:冬天温度低,冬眠可以避免变温动物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冬眠是变温动物对冬季寒冷环境的适应。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水葫芦能在昆明滇池生殖繁衍,说明水葫芦适应当地的环境;由于水葫芦的大量繁殖,导致水面透光度低,改变了水体颜色,影响大气与水中气体交换,并导致水中其他生物得不到足够的养料和空气,从而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因此这一事例说明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14.答案:D
解析:地衣生活在岩石上,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地衣又能够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风化作用,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因此这一事实说明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15.答案:(1).甲; 丁;乙;丁;丙;丁
(2)8 ; 有
(3)非生物
解析:(1)在甲、乙、丙、丁四组图中,丁与甲、乙、丙分别都只有一个变量温度、湿度、光照,因此能形成对照实验的组是甲组和丁组;乙组和丁组;丙组和丁组。
(2)“图2表示在图1中的A区放入20只鼠妇后,对丁组鼠妇每2分钟统计一次,记录较上次增加的鼠妇数量,共记6次”,第2、4、6、8分钟都较上次增加鼠妇的数目,而第10、12分钟较上次的数目不再增加。因此从第8分钟开始,该组区域内鼠妇的数量总数达到最高值。本探究实验的结论是温度、湿 度、光照三种因素对鼠妇分布有影响。
(3).温度、湿度、光 照三种生态因素均属于非生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