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主备单位 中心小学 主备人 李海云 执教人 2010- 2011 学年 下学期
课题 第二单元 高速山东 复习备课 (我学会了吗?) 个性化修改
一、课型:复习课二、本课知识点:1、熟练掌握乘法结合律、交换律、分配律及用字母表示。2、熟练掌握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3、熟练掌握除法的性质、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三、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掌握乘法运算律,构建本单元的知识网络。 2、理解掌握乘法运算律,构建本单元的知识网络。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回顾和反思的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乘法运算律,构建本单元的知识网络。五、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六、教学方法:谈话导入法、小组交流法、练习法、合作探究法七、教具准备:课件、情境图、小黑板。八、教学过程: (一)、揭示本节活动主题同学们,这一单元你们学得怎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一测,看看自己学会了吗 (板书课题)(二)、解决问题 自主构建知识网络1、创设情境瞧,为了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市政府制定了相应的市区绿化措施。(出示情境图及相关信息:计划每月绿化13公顷)作为热心小市民,你能帮忙计算几个问题吗?2、解决问题一出示第一个问题:我市5年共需绿化多少公顷?你想怎样列算式?生交流:(1)13×12×5 (2)13×(12×5) (3)5×12×13 ……观察这些不同的算式,你想说点什么?(这几种方法都对,算式虽然不同,但得数相同)你能用本单元的知识来解释其中的奥妙吗?(乘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是什么意思?用字母怎样表示?乘法交换律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a·b)·c=a·(b·c) a·b= b·a这三种方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运用乘法结合律、交换律可以使一些运算比较简便。)3、解决问题二热心小市民当得不错,让我们再来看下一个问题。(出示问题2)学生独立解答,展示不同解法做完这个题,你想说点什么?(不同的解法正好体现了乘法分配律极其简便性)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乘法分配律吗 用字母怎样表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乘法分配律(a+b)·c=a·c + b·c(a-b)·c=a·c - b·c4、梳理知识,构建网络对照板书:这就是我们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乘法运算律,主要包括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分配律。运用这些运算律,可以进行简便计算。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 b·a乘法分配律(a+b)·c=a·c + b·c(a-b)·c=a·c - b·c(三)、应用知识,巩固提升计算:8×(25×15) 600÷25÷4 156×65+156×36-156(四)、丰收园里谈收获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你觉得自己都有哪些收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丰收园里结满了苹果,老师再送你们一个“会听果”——你觉得自己收获了哪一个苹果?赶紧涂上喜欢的颜色吧!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师:看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了不少的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相信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一定会拥有更多的收获!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主备单位 中心小学 主备人 李海云 执教人 2010- 2011 学年 下学期
课题 第二单元 综合应用:消费知多少 个性化修改
一、课型:新授课二、本课知识点:1、制定活动方案。2、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及结果分析。3、交流与反思,渗透思想教育。三、教学目标:1、经历调查、搜集、整理数据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增强统计意识。 2、在分析数据作出判断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3、通过对自我消费行为的反思,学会合理消费,养成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四、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统计能力,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六、教学方法:谈话导入法、小组交流法、练习法、合作探究法七、教具准备:学生收集一学期的消费情况八、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每天都在消费,你们听得最多的可能是父母或家庭的消费,你知道自己的消费情况吗?你知道自己一学期大概要消费多少元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估计纷纷发言。 教师:这些都是你们对自己消费的一个估计,很可能是不准确的。要较准确地知道自己一学期的消费是多少,你打算怎么办? 学生:进行统计。(二)、制定活动方案:1、怎样统计一学期的消费?我们需要了解哪些内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出活动方案需设计的内容:(1)一学期的消费包括哪些?(2)采用什么形式进行数据的统计?(3)根据哪些途径进行数据的收集 (4)了解爸爸和妈妈的收入。 2、学生小组活动,制定活动方案。 3、展示活动方案:小组1:我们组认为一学期的消费有:学费、买文具、衣服、吃饭、出去玩。我们根据这些项目设计了一个统计表。我们组打算去问爸爸、妈妈。小组2:一学期时间较长,我们组打算以月为单位进行统计,然后再通过计算统计出一学期的消费总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示对消费项目统计不完全的小组可以对方案进行修改,同时教师根据自己的了解对学生方案中不全面地方也可以进行补充。4、学生完善自己的活动方案。(三)、收集数据:学生独立收集数据。(四)、整理数据: 1、学生完成个人的数据整理,填写第30页统计表。2、根据个人的统计结果,统计出全班一学期的消费情况,完成第31页的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填写和绘制。绘制统计图前,让学生说说统计图的结构:横轴表示什么内容?竖轴表示什么内容?3、根据统计结果填写第31页“父母的收入和我的消费比较表”。(五)、对统计结果的分析、交流和反思:对以下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1、你这一学期的消费是多少?与父母的收入比较,你的消费是多还是少,或者是合适?2、你的这些消费都合理吗?3、看了全班同学一学期的消费情况统计图表,你有什么发现?4、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这时候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