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21 22:1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戊戌变法》一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第6课。近代化是指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戊戌变法上接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是近代化探索中重要的一步。戊戌变法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威胁之际,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维新派掀起的一场变法图强的运动。变法时间虽短,最后也以失败告终,但却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从爱国救亡方面来讲,谭嗣同等人以实际行动激励了国人的民族和爱国意识;维新志士通过学会、报刊、学堂等传播西方变革思想,启发了当时很多的知识分子,同时,维新派提倡断发、易服、改元等,都使之后中国面貌大不同前。戊戌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反映了历史变革的趋势。这些都大大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二年级学生,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和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对戊戌变法有一些浅显的认知。但在思维能力上,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戊戌变法的影响有一定困难,不少同学对谭嗣同的殉难存在误解。基于以上学情,在课程的重点内容上,我尽量减少理论性的陈述,辅之以图片和生动的材料,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探究问题,感悟历史,从而攻克知识难点,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阅读图文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知道康梁为首的维新派、“百日维新”等史实。?
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对历史材料进行解析,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通过学习“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为变法殉难的故事,感受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机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近代社会的影响。?教学资源?
自制PPT课件?
参考学术著作:《戊戌维新运动史话》、《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戊戌变法史》、《从晚清到民国》、《戊戌政变记》?
一、导入新课:甲午之痛?
展示:吴玉章对《马关条约》签订后的回忆。我还记得战败的消息传到我的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哥哥曾经痛哭不止。这真是前所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判定战争为“中日甲午战争”、“条
问题导入,温故知新,使学生迅速进入状态,切身感受民族危机的沉重,引发学习兴趣。??
提问:据材料判断吴玉章提到的“战争”和“条约”分别指的是什么??
展示:油画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场景。?过渡:《马关条约》的签订除了带给国人伤痛、屈辱之外,一批有识之士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变革维新运动被提到日程上来。这场运动是如何发动起来的?变革的内容是什么?结局如何?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戊戌变法》。?
约”为《马关条约》。?????
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
????
以提问的方式呈现本课三个探究内容:变法的兴起、变法的发展和变法的结果及其影响。?
二、新课?维新之路?
展示:北京市城区地图:标注三?个地名:松筠庵、仁寿殿、菜市口,这些分布在北京各处的地点似乎毫无联系,但在120年前,就是它们因戊戌变法而联系在一起,成为这一历史事件上演的重要舞台。先带领学生走访松筠庵(笔者注:北京市西城区达智桥
胡同12号院),100多年前这里曾上演一场大规模的请愿活动。?展示:1895年5月10日《申报》所载内容: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足见圣朝养士之隆,亘古所罕。??????
提问:1.请简要概括《申报》所记历史事件。?
2.?结合所学你认为举人们因何而发起此次请愿行动??
3.关于这次请愿活动你还想了解哪些信息??展示:“公车上书”发起人、请愿内容、请愿结果。?
归纳:这就是轰动京师的“公车上书”,运动虽然失败,但开启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提问:阅读教材“人物扫描”板
认真观察地图,感受历史情境,近距离感受历史的脉搏。??????
??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了解“公车上书”基
本情况并提出感兴
趣的问题。??????
通过老师呈现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对“公车上书”的认识。??
创设历史情境,带领学生重返历史现场,吸引学生进入到对实际历史的观察与思考当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新颖的材料培养学
生分析史料、提取信息、
概括信息的能力,同时开
放式的提问更能激发学
生探究的兴趣。??????
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着眼点展开教学,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块,请你为康有为、梁启超分别设计一张名片。?
过渡:为宣传变法思想,康梁等维新人士在全国各地设立学堂、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展示:戊戌变法时期全国学会、学堂、报馆的分布情况图以及重要的学会和报刊创办情况。?归纳:维新运动期间最有影响力的报刊是严复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和梁启超担任主笔的《时务报》。?
展示: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的一段话和严复的一段话:西方胜过中国的地方,不仅在器械,而且在制度。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才能“自强保种”。?
提问:1.梁启超认为变法最核心的要务是什么??
2.请你概括梁启超和严复观点的共同之处。?
补充:维新派的概念。??????
穿越时空之旅第二站:颐和园仁寿殿?
展示:1898年,德国悍然出兵强占胶州湾的图片。?
过渡:正当维新运动日益高涨之时,德国悍然出兵强占胶州湾,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闻讯后,连续三次向光绪皇帝上书,痛陈时弊,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了康有为,决定支持康有为实行变法,百日维新迅速展开。?补充:光绪皇帝的经历。?提问:为何叫“百日”???
阅读课本,设计名片。????
观察地图,了解戊戌变法期间舆论宣传动员情况。?????
在老师引导下,阅读材料,逐层剖析问题,认识到维新派的主要观点在于改变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比起洋务派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更向前一步。?
通过有趣的活动设计,增强学生课堂参与性,培养学生获取基本史实和相关信息的能力。??
以图代史,直观清晰,渗透时空意识。??????
通过梁启超、严复两个核心人物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维新派主要“新”在变革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上,即通过改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政体。?
提问:阅读课本P30页百日维新的阅读百日维新的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
内容,思考:百日维新涉及到哪些领域?有何作用??展示:?
初十日寄各省添设海军军费?十一日明发各省一律设立学堂?十五日明发各省农政、工艺并设商务局?
十七日寄刘坤一、张之洞,拟定商务办法?
十八日寄刘坤一、陈宝箴,浙湘省建枪弹厂斟酌筹办?
十三日寄沿江沿海沿边各省推广口岸?
十三日明发南北洋及沿江沿海各省增设水师学堂?
提问:你对百日维新的进程有何认识??
展示:提前给学生准备的身份牌(清廷官员、八旗子弟、农民、绿营士兵、旧式知识分子)和锦囊。?提问:?
1.晚清社会各个阶层对待变法态度如何??
2.对变法的推进会产生哪些影响???
穿越时空之旅最后一站:菜市口?展示图片并总结:变法的内容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他们不断向慈禧太后进言,“变法保中国,不保大清”,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人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废新法,同时大肆搜捕维新人士。戊戌变法宣告失败。康有为、梁启超先后逃亡日本,六君子喋血菜市口。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废除。?
容,对其进行归类并分析其产生的作用。??????
阅读材料,引发思考,朝廷密集下达政令地方官员能一一照搬吗????
积极参加角色扮演,感受各个阶层对变法的态度,了解戊戌变法所面临的巨大阻力。????
聆听讲解,观察图片?
问题,理解百日维新“新”
在何处。??????
摘取百日维新进程中的一个片段,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变法措施的急促以及政令下达的密集。为之后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铺垫。?
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和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神入”历史,切身体会各个阶层对变法的态度。?
三、戊戌之思?1.谭嗣同殉难??
提问:在六君子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是谁?有没有同学简要介绍下谭嗣同的经历??
补充:谭嗣同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曾担任湖北巡抚。甲午战败后,谭嗣同和许多进步知识分子
感知谭嗣同的命运起伏,深刻了解谭嗣同为国为民勇于担当、求索奋进的人生抉择。?
学生对历史人物所处的时空背景及其经历有了深入的理解,可以做到“同情之理解”,在这一情感体验过程中收获到
3.戊戌变法的影响
——萧一山《清代通史》,1923
年?
材料五: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维新运动只依靠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
——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
略》1954年?
材料六: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从维新派本身寻找原因是枝节上寻找,自然进入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能合理解释变法为什么失败。?
——《梁启超对于戊戌变法的反思——兼评百年来学术界对变法失败原因的考察》,2001年?提问:据以上材料思考,不同历史时期,研究者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谈谈你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
展示:戊戌维新,虽时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
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康有为传》?
小组合作: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请据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的理解。?
引导学生提炼关键词,小组派代表写到黑板上,自主完成对戊戌变法的认识。?
材料四: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
分组探究,??
学生自主梳理整合信息,写出对戊戌变法的理解,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加深对戊戌变法影响的认识。即使失败了也有其伟大之处。?????????
小结:百年戊戌沉思录?
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材料五: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
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
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
等,更成为后世的宝贵财富。?
材料六:戊戌政变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
为革命党人。???
——杨天石《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
教师总结学生观点,提炼升华主题。?
板书设计?
一、甲午之痛?二、维新之路?
1.公车上书,揭开序幕?2.?学会报刊,舆论动员?3.?百日维新,实行变法?4.?戊戌政变,变法失败?三、戊戌之思?
??
学习效果评价
设计?
请在康有为、梁启超、光绪帝、谭嗣同中任选一人物,以“某某某,我想对你说”为题,穿越时空,与古人展开对话,谈谈你对这次变法的体会和认识。?
教学设计主要
特点?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采用问题激趣、重返历史现场、名片设计、角色扮演、小组探究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对历史的自我认知;在史料研读
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能力,培养学科素养。?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精心选择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层级设问,以问导学,启发学生思维,指导学生完成史料研习。通过问题讨论,提升学生对重点的把握和难点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