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积累词中重要的词语、句式等基础知识。
审美鉴赏:揣摩语言,感受词的形象美,场景美以及词人的人格美。
思维发展: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文化传承:背诵整首词;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知识储备】
一、题目注解
青玉案,词牌名,又名“一年春”“西湖路”“青莲池上客”等。以贺铸词《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为正体,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六句五仄韵。另有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双调六十八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等十二种变体。代表作品有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等。
二、作者名片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三、背景视窗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作者寻找着知音。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或许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
【整体感知】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词人写了关于元宵节的哪些意象,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元宵节?
【咬文嚼字】
抄写文中你印象最深刻的诗句,品味赏析。
诗句:
赏析:
【文本赏析】
1.词人在写元宵节的意象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调动了哪些感官系统?收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2.诗歌下片“那人”究竟是谁呢?有着怎样的形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品格?
3.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限时检测】
(一)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第二境也。而第三境,则取自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一句,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玉案?元夕》中“____________,更吹落,星如雨”用比喻的手法写出十五之夜焰火乍放后缤纷如落雨的美丽景象。?
3.《青玉案?元夕》中写出女子盛装观灯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青玉案?元夕》中用“____________”一句写车水马龙、人潮拥挤的观灯盛况。?
5.李彦宏创立的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最大的中文网站百度之名源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____________,蓦然回首,____________”,?象征着百度对中文信息检索技术的执著追求。
(二)阅读《青玉案?元夕》,完成以下题目。
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花千树”“星如雨”运用比喻和夸张,写出除夕焰火乍放后缤纷如落雨的美丽景象。
B.“风箫声动”“一夜鱼龙舞”表现了人们彻夜歌舞的热闹场面,显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C.“蛾儿雪柳”“笑语盈盈”描绘了“那人”的美丽和可爱,表现了作者对苦苦寻找之人的赞美。
D.词以“那人”所处地点之冷清,表达了自己甘于寂寞的品格,上文渲染的热闹反衬出“那人”的孤寂。
青玉案答案:
【整体感知】
花灯、焰火、彩车、骏马、凤箫、玉壶(明月)等。我们仿佛看到了,更仿佛听到了,闻到了一个热闹非凡、奢华非常、香气袭人、流光溢彩、载歌载舞的元宵节……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咬文嚼字】
诗句:“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赏析:?诉诸嗅觉和视觉,运用借代手法,以元宵佳节出游的盛装的妇女们的欢笑更加衬托出元宵节的盛况以及热闹。或许光写景物时还是显得略微单调,人物也是另外一景,共同构成元宵盛况。
【文本赏析】
1.(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视觉;暗喻;表达效果:极为形象地写出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2)“宝马雕车香满路。”
嗅觉;表达效果:写出了元宵之夜一派奢华的景象。
(3)“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听觉、视觉;暗喻;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渲染出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们通宵达旦、载歌载舞的欢庆氛围。此处词人将“明月”比作“玉壶”,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形状,而且拉近月亮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并且契合节日的氛围。
2“那人”可能是意中人,可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可能是自己,?总之,“那人”是理想人格的化身。她的形象清高,脱俗,表达了词人不愿同流合污的美好品格。
3.①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的孤寂。②表达作者耐得冷落寂寞、不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或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或寂寞孤独之情???)。
【限时训练】
(一)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
东风夜放花千树
3.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4.宝马雕车香满路
5.众里寻他千百度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
1.D.解析:A是元宵节,不是除夕。B词的主旨不是表现热爱生活。C
不是那人,是盛装的游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