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城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积累诗中重要的词语、典型的意象等基础知识。
审美鉴赏:分析这首诗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思维发展:体会这首诗所抒发情感。
文化传承:背诵两首诗
自学自测
一、作者生平
刘禹锡(772-842),汉族。字梦得
,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唐代文学家。《旧唐书·刘禹锡传》误作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二、创作背景
《石头城》写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由和洲刺史罢归洛阳,路过金陵,漫游了这座六朝古都。诗人登临时,只见空城犹在、物是人非,六朝豪奢繁荣荡然无存。时值李唐国运衰微,力图中兴,
目睹金陵残破衰败的景象,联想到唐敬宗
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写下了《金陵五题》,《石头城》是其中的一首。
三、关于石头城:
石头城: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因为石头城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三国时孙吴也一直将此处作为最主要的水军基地。此后数百年间,这里成为战守的军事重镇,南北战争,往往以夺取石头城决定胜负。经过六朝繁荣,唐初高祖武德元(626年),唐定都长安,石头城废弃。
四、原诗呈现
石头城1
唐朝
刘禹锡
山围故国2周遭3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4东边旧时5月,夜深还过女墙6来。
字词注释:
1.石头城:位于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三国时孙吴就石壁筑城戍守,称石头城。后人也每以石头城指2.建业。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至唐废弃。今为南京市。
3故国:即旧都。石头城在六朝时代一直是国都。
4.周遭:环绕。
5.淮水:指贯穿石头城的秦淮河。
6.旧时:指汉魏六朝时。
7.女墙:指石头城上的矮城。
自研自悟
“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诗人眼里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
全诗都写了哪些“境”?
这些“境”所含的“意”是什么?
面对着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原因,而是去描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什么深刻含义?
诗歌句句写景,但又句句生情,结合历史,说说此诗的主题。
自练自提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⑦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2分)?
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石头城答案:
今日的“石头城”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群山依旧围绕着这座故都,可惜已是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凉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
(1)山围故国
(2)潮打空城
(3)月达女墙
境1所示:群山依然围着石头城,可旧日的繁华已空无所有,有苍茫悲凉之感。
境2所示:潮水依旧,城却不再,一“空”字足见其凄凉;因而,潮水碰到冰冷的石壁,只会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潮水如此,人何以堪?
境3所示:旧时的明月,仍旧钨地从城垛后面升起,“还过”一词,意味深长,说明月是见证,虽然还来,然而许多东西已不复返。
在这里,诗人将月亮看做是历史的见证人。诗人称它为“旧时月”,正是初唐诗人张若虚说的“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因它照见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渐移到城上短墙上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诗人含无尽慨叹于其中。
本诗的主题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1.燕子?
兴亡
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用典,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拟人)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