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审美鉴赏:掌握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思维发展:学习苏轼大胆质疑,重视实践的做法。
文化传承:背诵全文。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题目注解
石钟山,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二、文言知识梳理
字音
蠡(
)?
枹(
)
?铿(
)?
磔磔(
)?
噌吰(
)
?罅(
)?
窾坎(
)?
莫(
)
?镗鞳(
)
?识(
)
?无射(
)
(二)通假字
至莫夜月明(
)
(三)一词多义
1、鼓:
①微风鼓浪(
)
②噌吰如钟鼓不绝(
)
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2、殆:
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
②郦元之所风闻,殆与余同(
)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
3、莫:
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
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
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4、发:
①而大声发于水上(
)
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
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
)
⑤发闾左征戍渔阳九百人(
)
5、何: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
③水何澹澹(
)
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⑤豫州今欲何至(
)
(四)词类活用
1、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
2、鼓:微风鼓浪(
)
3、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4、名:而此独以钟名(
)
5、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安(
)
6、目、耳:事不目见耳闻(
)
7、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其实:①古义:
②今义:
2、空中:①古义:
②今义:
六、句式
1、石之铿然有声者(
)
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
3、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
4、古之人不余欺也(
)
5、得双石于潭上(
)
第二课时
关于石钟山名字的由来的有那两种说法?人们有何质疑?(用原文回答)
2.苏轼的观点是什么?
3.作者依据这两件事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限时检测】
(一)默写
石钟山记》中,李渤根据敲石头的声音听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断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对于石钟山的得名缘由,有郦道元和李渤的两种说法。郦道元认为
,
,
,
。李渤认为
,
,
,
因而得名石钟山。
对于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人们和作者的看法是
,
。
,
。
作者怀疑郦道元的说法原因在于
,
,
!
作者怀疑李渤的说法原因在于
,
,
,
?
作者到了绝壁下所见所闻之景是什么
,
,
;
,
,
;
,
。
作者徐徐观察,发现发出噌吰声的原因是什么
,
,
,
,
。
作者调转小舟,发现发出窾坎镗鞳之声的原因是什么
,
,
,
,
,
,
。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接下来讲的三方面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在说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2、古之人不余欺也。
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石钟山记答案
一、蠡(lǐ)?枹(fú)?铿(kēng)?磔磔(zhézhé)
?噌吰(chēnghóng)?罅(xià)?窾坎(kuǎnkǎn)
?莫(mù)?镗鞳(tāngtà)?识(zhì)?无射(wúyì)
二、通假字
至莫夜月明(暮)
三、一词多义
1、鼓:
①微风鼓浪(振动)
②噌吰如钟鼓不绝(一种打击乐器)
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击鼓)
2、殆:
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
②郦元之所风闻,殆与余同(大概,可能)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
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几乎,近于)
3、莫:
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日落的时候、傍晚)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
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不可)
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谁、没有人)
4、发:
①而大声发于水上(发生,发出)
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射出)
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出发)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启用,被任用)
⑤发闾左征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
5、何: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什么)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怎么)
③水何澹澹(多么)
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为什么)
⑤豫州今欲何至(哪里)
四、词类活用
1、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名作状,在下面)
2、鼓:微风鼓浪(名作动,振动)
3、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动用法,使……鸣)
4、名:而此独以钟名(名作动,命名)
5、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安(名作状,坐船)
6、目、耳:事不目见耳闻(名作状,用眼睛;用耳朵)
7、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作状,在夜里)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其实:①古义:事情的真相。
②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空中:①古义:中间是空的。
②今义:天空之中。
六、句式
1、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判断句)
3、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判断句)
4、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5、得双石于潭上(介宾结构后置)
1. “郦元以为……声如洪钟”——这是转述郦元的话,“水石相搏”一语耐人寻味,下文写作者的发现,可谓道尽“相搏”之状,但世人不亲临其境,便无法想象。③“是说也……而况石乎”——这是第二层。“也”字作一顿,以示将有所论。“人常疑”,作者未必疑,恨无证耳。“以钟磬置水中”是“常人”的类比之法。“疑”之所由生也,亦“不耳闻目见”之过。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于潭上”——叙事何等简洁。
“扣而聆之……余韵徐歇”——作者如此描写,颇有讥李之意。李文《辨石钟山记》今已不可见(《文苑英华》不收),估计是作者转述,有意作夸张描写。
“自以为得之矣”——他人未必信,一句话写尽俗人情态。为下文“笑陋”张本。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余尤疑”三字为一篇之骨。全文重在“笑李渤之陋”。
“石之铿然有声音……何哉”——驳得有力。
2.A、?此山得名还是与声音有关
第一种声音:学生找出为“噌吰如钟鼓不绝”,且指出其发声位置为山下。
第二种声音:学生找到“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且指出其声音发自两山之间挡在中流的大石中。
这里有一个理解上的难点,那就是石钟山的地理不好理解。在此处,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楚石钟山分为上钟山和下钟山,上钟山在南边,滨临鄱阳湖,面积为0。34平方公里,下钟山在北边,滨临长江,面积为0。2平方公里。而两山相距不到一公里。两山之间湖水涌入长江或者江水灌入湖中。一般情况,夏季是江水灌入湖中,这是因为长江上游冰雪溶化,长江水位猛长,下游无法排泻汹涌的江水,所以大量倒灌入湖中。根据这些情况,我们来分析苏东坡当时游山正好是水位高涨之时,所以风与水相吞吐发出洪亮的声音,是完全实际的情况。而且,夏季水急且汹涌,江水灌入湖中,则必定使两山之间的大石发出巨响,这分别就是“噌吰如钟鼓不绝”和“窾坎镗鞳之声”。
B、?命名与声音有关,也与史料有关
先让学生找出两种声音与什么发出的声音有关,学生应该找到“汝识之乎?……古之人不余欺也。”
这里涉及到《国语》与《左传》的一些记载。问题是山的命名与“钟”字有关,“钟”在古代就是乐器,代表例子有编钟。那么,此山的名字当是取山之发音如乐器之美妙。
3.反对臆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提倡实地考察——“以小舟夜泊壁之下”。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2.是说也,人常疑之。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3.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4.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5.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6.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7.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8.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句翻译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译: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
2、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译:事情没有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就凭主观想象去推断它有没有,可以吗?
4、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大概慨叹郦元的简单,和笑李渤的简陋。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但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