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积累诗中重要的词语、典型的意象等基础知识。
审美鉴赏:分析这首诗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思维发展:体会这首诗所抒发情感。
文化传承:背诵两首诗
自学自测
一、作者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工部。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拜谒诸葛亮庙时所作。当年,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唐王朝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功臣。杜甫个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完全落空,流落蜀地,生活困穷。无论国事、家事、个人事,都使诗人陷于苦闷之中。因此,他到成都之后,不再“自比稷与契”,而是追慕诸葛亮,并且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便是其中的一篇。
三、原诗呈现
自研自悟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开头两句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颔联的诗眼是什么?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自练自提
一、情景默写
《蜀相》中,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并抒发凭吊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性》中,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想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并奠定了全诗“沈挚悲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唐]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蜀相答案
①设问。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问,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是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②记叙与描写结合。第一句是记叙,“柏森森”用的是描写。
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颔联的诗眼应是“自”“空”,颔联表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一“自”一“空”,把拜谒的人们,包括诗人在内,那种虔诚肃静的心情和动态都表现出来了。这“自春色”“空好音”便创造出一种特别的意境。
这“泪满襟”的英雄们中间,自然少不了作者,但却并非他一人。“长使”一词扩充了诗歌感染的范围,把普天之下、千百年来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全部包括在内。
自练自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的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象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写当时的离别之景。
①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②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